杨利
【摘要】目的:对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的评价。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112例,所有患者采取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患者用药前后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数患者服药期间闭经,贫血症状得到控制,血红蛋白提高,内分泌正常。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比较好,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剂量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是妇女卵巢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其他因素导致功能衰退而引发的疾病,患病群体多为40~55周岁的女性[1-3]。发病过程中会造成患者出现出血、贫血性休克等病状。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基本原则是对患者进行先止血,然后逐步诱导或采用其他医学方式使患者过渡至绝经期[4-5]。例如对患者施以刮宫治疗、性激素治疗、子宫切除等方式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米非司酮的主要功效是抗孕激素,因此,在进行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疾病时采用米非司酮抑制雌激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现将我院在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做如下总结。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次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患者均为2011年2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计112例。患者年龄分布不均,为40~55周岁之间,平均年龄46.5周岁,患病过程中,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贫血病状,经我院检查并记录,112例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为70.2g/L,误差值为1.3g/L。对参与本次医学实验的患者均满足以下标准:①超过一年的时间未注射或口服过激素类药物。②对米非司酮无过敏反应或其他重大不良反应。③心脏、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参与。④经过B超等相关检查,患病患者均为子宫内膜增长过长引起子宫出血。⑤排出患者患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变等器质性疾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予以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
治疗方法:对上述112例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疾病的患者进行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药物服用剂量及用法如下:选用上海制药厂产生产的米非司酮,规格为25mg/片,每天服用1片,服用方法为,睡前口服。以3个月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每隔1个月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检查项目包括FSH、LH、P、肝功能等,同时还对患者进行B超监测,通过上述检查,了解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病情的变化。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图标分析:对112例患者施以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的方式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经过对患者用药前后血清内分泌水平的变化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根据上表可知,患者在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过程中FSH、LSH、T值的变化有无明显变化。但P治标的下降现象显著,PRL指标也有一定的下降现象。通过对T、PRL进行统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在患者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过程中,对患者定期进行B超监测,观察患者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112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患者在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的子宫内膜厚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4cm、0.7cm、0.6cm,测量误差分别为0.3cm、0.1cm、0.1cm。可知,用药前后,患者子宫内膜变化显著,米非司酮在降低子宫内膜厚度治疗上的药效极为明显。同时,统计用药前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变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疗效:上述112例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患者在施以小剂量米非司酮的治疗过程中,均为闭经状态,米非司酮效果显著。治疗结束后通过对112例患者进行用药随访7~10个月发现,上述患者中有84例在停药后闭经,百分比为72%;有9人在停止服用米非司酮后出现月经现象,但月经稀少且经期延长,百分比为8%;有14人停药一段时间后月经重新出现且经期固定。另外,还有5例在停药4个月后病情重新发作,阴道出现出血现象。在病情复发的5例患者中,有3例重新到我院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方式,治疗效果明显。
药物不良反应:小剂量米非司酮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我院在对上述112例患者服用米非司酮的过程中,有40例患者出现潮热、多汗等症状。经过检测,米非司酮对肝脏、肾等器官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统计P>0.05,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是患者生殖系统出现病变引起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过程中有出血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同时,发病过程中极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贫血、休克等现象,为患者带来了极大心理负担和生理痛苦[6]。米非司酮是由法国一制药公司在上世界八十年代研制出的具有抗孕激素药物。其要用机理为,作用于人体的下丘脑,影响人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从而使得血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出现障碍,还能作用于人体垂体器官,直接阻碍血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释放从而阻碍卵泡的发育[7]。另一方面,米非司酮在人体内还可以进入卵巢颗粒细胞中,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卵巢中颗粒细胞的死亡,进一步使得用药者出现闭经的现象。
通过上述对分析可知,小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疾病上的效果极为明显,不论是止血效果还是促进患者闭经效果相比于其他药物都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小剂量米非司酮的不良反应小,服用安全也使得其是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疾病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倪娜,张安红,凌玲.去氧孕烯炔雌醇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子宫内膜、血清激素的影响.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6).
[2]王荣.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治疗.中外健康文摘,2013(7).
[3]张玉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山西医药杂志,2011(6).
[4]陈华.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健康之路,2013(1).
[5]杨兰英.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1例效果分析.婚育与健康·实用诊疗,2012(12).
[6]冯雪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7例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3(20).
[7]王海燕.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6例临床观察.当代医学,2011(22).
【摘要】目的:对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的评价。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112例,所有患者采取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患者用药前后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数患者服药期间闭经,贫血症状得到控制,血红蛋白提高,内分泌正常。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比较好,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剂量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是妇女卵巢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其他因素导致功能衰退而引发的疾病,患病群体多为40~55周岁的女性[1-3]。发病过程中会造成患者出现出血、贫血性休克等病状。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基本原则是对患者进行先止血,然后逐步诱导或采用其他医学方式使患者过渡至绝经期[4-5]。例如对患者施以刮宫治疗、性激素治疗、子宫切除等方式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米非司酮的主要功效是抗孕激素,因此,在进行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疾病时采用米非司酮抑制雌激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现将我院在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做如下总结。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次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患者均为2011年2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计112例。患者年龄分布不均,为40~55周岁之间,平均年龄46.5周岁,患病过程中,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贫血病状,经我院检查并记录,112例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为70.2g/L,误差值为1.3g/L。对参与本次医学实验的患者均满足以下标准:①超过一年的时间未注射或口服过激素类药物。②对米非司酮无过敏反应或其他重大不良反应。③心脏、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参与。④经过B超等相关检查,患病患者均为子宫内膜增长过长引起子宫出血。⑤排出患者患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变等器质性疾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予以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
治疗方法:对上述112例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疾病的患者进行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药物服用剂量及用法如下:选用上海制药厂产生产的米非司酮,规格为25mg/片,每天服用1片,服用方法为,睡前口服。以3个月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每隔1个月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检查项目包括FSH、LH、P、肝功能等,同时还对患者进行B超监测,通过上述检查,了解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病情的变化。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图标分析:对112例患者施以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的方式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经过对患者用药前后血清内分泌水平的变化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根据上表可知,患者在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过程中FSH、LSH、T值的变化有无明显变化。但P治标的下降现象显著,PRL指标也有一定的下降现象。通过对T、PRL进行统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在患者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过程中,对患者定期进行B超监测,观察患者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112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患者在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的子宫内膜厚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4cm、0.7cm、0.6cm,测量误差分别为0.3cm、0.1cm、0.1cm。可知,用药前后,患者子宫内膜变化显著,米非司酮在降低子宫内膜厚度治疗上的药效极为明显。同时,统计用药前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变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疗效:上述112例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患者在施以小剂量米非司酮的治疗过程中,均为闭经状态,米非司酮效果显著。治疗结束后通过对112例患者进行用药随访7~10个月发现,上述患者中有84例在停药后闭经,百分比为72%;有9人在停止服用米非司酮后出现月经现象,但月经稀少且经期延长,百分比为8%;有14人停药一段时间后月经重新出现且经期固定。另外,还有5例在停药4个月后病情重新发作,阴道出现出血现象。在病情复发的5例患者中,有3例重新到我院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方式,治疗效果明显。
药物不良反应:小剂量米非司酮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我院在对上述112例患者服用米非司酮的过程中,有40例患者出现潮热、多汗等症状。经过检测,米非司酮对肝脏、肾等器官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统计P>0.05,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是患者生殖系统出现病变引起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过程中有出血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同时,发病过程中极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贫血、休克等现象,为患者带来了极大心理负担和生理痛苦[6]。米非司酮是由法国一制药公司在上世界八十年代研制出的具有抗孕激素药物。其要用机理为,作用于人体的下丘脑,影响人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从而使得血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出现障碍,还能作用于人体垂体器官,直接阻碍血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释放从而阻碍卵泡的发育[7]。另一方面,米非司酮在人体内还可以进入卵巢颗粒细胞中,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卵巢中颗粒细胞的死亡,进一步使得用药者出现闭经的现象。
通过上述对分析可知,小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疾病上的效果极为明显,不论是止血效果还是促进患者闭经效果相比于其他药物都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小剂量米非司酮的不良反应小,服用安全也使得其是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疾病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倪娜,张安红,凌玲.去氧孕烯炔雌醇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子宫内膜、血清激素的影响.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6).
[2]王荣.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治疗.中外健康文摘,2013(7).
[3]张玉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山西医药杂志,2011(6).
[4]陈华.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健康之路,2013(1).
[5]杨兰英.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1例效果分析.婚育与健康·实用诊疗,2012(12).
[6]冯雪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7例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3(20).
[7]王海燕.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6例临床观察.当代医学,2011(22).
【摘要】目的:对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的评价。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112例,所有患者采取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患者用药前后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数患者服药期间闭经,贫血症状得到控制,血红蛋白提高,内分泌正常。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比较好,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剂量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是妇女卵巢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其他因素导致功能衰退而引发的疾病,患病群体多为40~55周岁的女性[1-3]。发病过程中会造成患者出现出血、贫血性休克等病状。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基本原则是对患者进行先止血,然后逐步诱导或采用其他医学方式使患者过渡至绝经期[4-5]。例如对患者施以刮宫治疗、性激素治疗、子宫切除等方式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米非司酮的主要功效是抗孕激素,因此,在进行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疾病时采用米非司酮抑制雌激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现将我院在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做如下总结。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次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患者均为2011年2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计112例。患者年龄分布不均,为40~55周岁之间,平均年龄46.5周岁,患病过程中,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贫血病状,经我院检查并记录,112例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为70.2g/L,误差值为1.3g/L。对参与本次医学实验的患者均满足以下标准:①超过一年的时间未注射或口服过激素类药物。②对米非司酮无过敏反应或其他重大不良反应。③心脏、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参与。④经过B超等相关检查,患病患者均为子宫内膜增长过长引起子宫出血。⑤排出患者患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变等器质性疾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予以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
治疗方法:对上述112例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疾病的患者进行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药物服用剂量及用法如下:选用上海制药厂产生产的米非司酮,规格为25mg/片,每天服用1片,服用方法为,睡前口服。以3个月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每隔1个月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检查项目包括FSH、LH、P、肝功能等,同时还对患者进行B超监测,通过上述检查,了解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病情的变化。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图标分析:对112例患者施以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的方式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经过对患者用药前后血清内分泌水平的变化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根据上表可知,患者在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过程中FSH、LSH、T值的变化有无明显变化。但P治标的下降现象显著,PRL指标也有一定的下降现象。通过对T、PRL进行统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在患者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过程中,对患者定期进行B超监测,观察患者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112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患者在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的子宫内膜厚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4cm、0.7cm、0.6cm,测量误差分别为0.3cm、0.1cm、0.1cm。可知,用药前后,患者子宫内膜变化显著,米非司酮在降低子宫内膜厚度治疗上的药效极为明显。同时,统计用药前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变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疗效:上述112例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患者在施以小剂量米非司酮的治疗过程中,均为闭经状态,米非司酮效果显著。治疗结束后通过对112例患者进行用药随访7~10个月发现,上述患者中有84例在停药后闭经,百分比为72%;有9人在停止服用米非司酮后出现月经现象,但月经稀少且经期延长,百分比为8%;有14人停药一段时间后月经重新出现且经期固定。另外,还有5例在停药4个月后病情重新发作,阴道出现出血现象。在病情复发的5例患者中,有3例重新到我院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方式,治疗效果明显。
药物不良反应:小剂量米非司酮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我院在对上述112例患者服用米非司酮的过程中,有40例患者出现潮热、多汗等症状。经过检测,米非司酮对肝脏、肾等器官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统计P>0.05,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是患者生殖系统出现病变引起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过程中有出血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同时,发病过程中极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贫血、休克等现象,为患者带来了极大心理负担和生理痛苦[6]。米非司酮是由法国一制药公司在上世界八十年代研制出的具有抗孕激素药物。其要用机理为,作用于人体的下丘脑,影响人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从而使得血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出现障碍,还能作用于人体垂体器官,直接阻碍血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释放从而阻碍卵泡的发育[7]。另一方面,米非司酮在人体内还可以进入卵巢颗粒细胞中,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卵巢中颗粒细胞的死亡,进一步使得用药者出现闭经的现象。
通过上述对分析可知,小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疾病上的效果极为明显,不论是止血效果还是促进患者闭经效果相比于其他药物都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小剂量米非司酮的不良反应小,服用安全也使得其是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疾病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倪娜,张安红,凌玲.去氧孕烯炔雌醇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子宫内膜、血清激素的影响.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6).
[2]王荣.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治疗.中外健康文摘,2013(7).
[3]张玉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山西医药杂志,2011(6).
[4]陈华.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健康之路,2013(1).
[5]杨兰英.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1例效果分析.婚育与健康·实用诊疗,2012(12).
[6]冯雪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7例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3(20).
[7]王海燕.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6例临床观察.当代医学,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