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
夜郎在赫章留下种种传说。两千多年后,拂开可乐的黄土,你还能触摸夜郎的历史,感受到夜郎文化的温度。
黔之西北,赫章可乐,曾是夜郎古国的中心城邑。夜郎国消亡后,这里留下了众多遗迹和文物,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信仰和文化。
夜郎虽亡,文化不灭,夜郎文化已经融入了赫章的血脉,成为一种内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独特文化跨越千年
赫章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战国时为夜郎辖地,秦时汉阳县,唐代隶属宝州,明代为乌撒所辖,清代属安宁府和威宁府。境内有众多古迹,其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有“贵州考古的圣地、夜郎青铜文化的殷墟”之称的可乐遗址。
可乐遗址位于赫章县城向西约60千米处,范围包括可乐乡、可乐村、农场村、大田村、水营村等地。根据《彝族源流》、《夜郎史传》、《益那悲歌》等典籍记载,这里曾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2000年,赫章可乐夜郎考古取得重大进展。成果显示,可乐遗址可能是古夜郎国的重要城邑,是汉王朝在古夜郎地区设置的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保存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证明了夜郎古国的存在。
2001年,赫章可乐古墓群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随即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贵州省彝学研究会和香港世界遗产研究院共同发布《中国贵州夜郎古都与可乐论证会报告》,认为彝族是夜郎古国的主体民族之一,赫章可乐不仅是夜郎的政治中心,也是秦汉时期巴蜀通往百越和南亚的交通咽喉,还是西汉王朝控制西南夷的战略要地。
经过数次考古发掘,可乐遗址已发现战国至秦汉时期古墓近万座,出土文物2500多件,还发现了全国独有的“套头葬”(此种葬式以铜釜套头,以铜洗或铜釜套脚)。这些考古成果,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独有的夜郎文化,也体现了秦汉时期汉文化与夜郎文化相生共荣的特点。
别致的青铜器物、独特的陶制器皿、神秘的“套头葬”、石砖上的象形图案、特殊的墓葬结构……拨开历史的尘埃,这些重见天日的古迹文物无一不彰显着夜郎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夜郎古国的繁荣。这个在历史上转瞬即逝的古国,一度雄踞西南,拥有灿烂的文明和独特的文化,它的信仰、习俗、图腾、文化、建筑形式等延续至今,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自觉传承内化于心
行走赫章,感受到一种无所不在的夜郎文化与夜郎情结:
街头,随处可见以“夜郎”命名的饭馆、旅店、汽修店、小超市。
夜郎大酒店、夜郎体育馆、夜郎广场、夜郎森林公园、夜郎风情一条街已成为赫章的地标。
牛角形状的寨门、立虎造型的路灯、仿制的青铜纪念品,处处展现着“夜郎故里”的形象。
夜郎古国虽已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却在后人的执著探寻中延续千年。
对于夜郎文化,赫章人有着高度的自觉与自信。他们孜孜不倦地翻译古籍,找寻夜郎的记载与传说;他们如获珍宝地发掘遗址,回溯那段久远厚重的历史;他们口耳相传地讲诉传说,传承那些神秘古远的习俗;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将自己对夜郎文化的向往、热爱和骄傲表达出来,使历史和传统在“生活文化”中不断得以表达。
这种文化的自觉自信,不仅限于历史文化,也来源于民族文化深厚的根基。以彝族铃铛舞、苗族大迁徙舞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丰盈了夜郎文化之奇,彰显了地域文化之美。
正因如此,赫章的文人名士,大多选择坚守在家乡,不离不弃地传播以夜郎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赫章文化。彝文专家龙正清,几十年埋首于故纸堆,出版了《彝族创世志》、《赫章彝族词典》、《夜郎译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赫章卷)等几十部专著;苏万朝、吴光华、王秀平等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数十载不离故土,潜心钻研,让民族文化瑰宝光放绽放;顾晓坤等民营企业家则通过设立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基金等方式,全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
赫章人以夜郎文化为骄傲。他们向外来者讲述着夜郎的故事,向游客解释“夜郎自大”的谬误,向儿孙后代传授着习俗和历史。这种自发的传承与传播,不因利益,不计报酬,源自每个赫章人心底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夜郎做活文化产业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升华为文化自强。
赫章将夜郎文化与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一同融入“三位一体”规划,确定了“历史文化兴县”的战略目标,力图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经济,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2004年,赫章县与贵州民族学院共同创办了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赫章分院,加大对夜郎文化的研究推介力度。现已完成《千年夜郎大揭秘》系列丛书的收集整理工作,出版了《夜郎地名传说》、《故事夜郎》、《夜郎与可乐》等书籍,《夜郎民歌集》即将付印。
2006年,赫章县夜郎歌舞团成立。作为毕节地区第一家成立的县级歌舞团,夜郎歌舞团重点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不仅走向农村、工厂、社区,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立至今,歌舞团一直保持着活力,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2008年,《可乐遗址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的评审。2010年,可乐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成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3年,公园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包含遗址本体保护建设项目、遗址原址文化展示建设项目、遗址博物馆、夜郎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及三个民族园文化产业园区等项目。建成之后,可乐遗址将成为全县文化经济发展的支柱。
2009年,大型歌舞史诗《夜郎魂》获得全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银奖。这场演出,以可乐考古成果为依托,以夜郎古国的产生、发展以及消亡为线索,再现了夜郎古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效果,使观众为之折服,也确立了赫章“夜郎故里”的文化品牌。
2010年,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在赫章开幕。韭菜坪登山节、彝族火把节、“天上石林”景区开游仪式、“多彩贵州”毕节地区旅游商品及名点名小吃展销大会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阿西里西文化旅游品牌,成为赫章的又一张名片。
2012年,电视连续剧《夜郎春秋》筹拍,进入剧本创作阶段,先后收集了30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夜郎王宫影视基地项目投入建设,多部夜郎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动漫作品开始谋划。几年后,赫章将形成集影视、歌舞剧、旅游商品、古代建筑、音响制品、旅游服务、服饰生产为一体的“夜郎文化产业体系”。
如今,依托“夜郎文化”品牌,赫章的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都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历史文化成为赫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支柱。正因如此,赫章人不再忌讳“夜郎自大”一词,在他们看来,“汉孰与我大”本是一个自信而谦逊的发问,而这正是今天的赫章人面对世界的姿态,自信,谦逊!(责任编辑/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