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性仁
台灣這半年來發生太多的事,從反服貿、太陽花運動、兩岸監督條例等一連串事件所帶來引發兩岸關係變化,進而影響區域安全、美中間亞太戰略調整與思考等,這一連串事件中,最值得台灣關心的,便是中國大陸在乎及關心的議題有可能是什麼?它有什麼是底線?什麼是大陸當局的疑問?對於民眾及政客雙面性格之判斷、對於事理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的研議,這些問題都有可能會引發大陸對台政策的重新認識、省思與檢討,儘管大陸不會貿然改變對台方向,但卻不能排除有可能在具體政策上產生微調及比例上的檢視;回到根本性的問題,誰究竟能夠代表台灣?台灣的主流民意究竟在哪?如何能夠正確認識台灣?這些都攸關大陸對台政策有可能產生變化,張志軍訪台究竟又會帶來何種效應?值得我們後續密切關注。
在反服貿等一連串兩岸協議之檢討中,大陸可能會檢討為何給台灣優惠,但台灣卻不領情?這當然與台灣普遍對大陸的認知心態有關,與受利益者的對象感受有關,與兩岸實力發展更有著密切的聯繫;台灣社會反中心態瀰漫是不爭的事實,許多來台陸客充分感受到,那麼大陸應該如何因應?台灣統獨與國家認同的更加鞏固與明確,大陸當局又會如何解讀?這些是否都會影響到大陸對台政策可能在作法與策略上會有一番變化?實在值得台灣方面的高度留意。
在台灣此起彼落、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與街頭抗爭中,面對法治崩壞、民主失靈、政府失效,大陸可能關注到的是台灣社會運動的勃興是否會影響兩岸關係?造成兩岸政策受挫?更大的問題是,少數人的杯葛與破壞是否會使兩岸和平關係發展的大勢受到阻礙?台灣又該如何因應?從這些事件中,大陸當局自身體驗與解讀台灣民主發展情況,認定台灣馬政府的失能及失效,對於公權力伸張的局限性及未來這股浪潮若延伸到香港、澳門及大陸又該如何處理?
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展開6月25日起一連四天的台灣之旅,四天之中將進行王張會、參訪新北及中南部等民間行程;並與台灣基層進行三中一青進行交流;而此行當中台聯黨、獨派及相關團體如影隨形嗆聲,美其名說是讓張瞭解台灣民意,其內心當然是表露其反中、恐中及台獨的心跡。當然張志軍訪台有其象徵及指標性意義,對於兩岸關係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這趟基層之旅,或許純然感覺台灣社會,企圖扭種台灣民心反彈,對台工作從得人心的角度出發;透過從媽祖情傳遞兩岸和平訊息,思考未來和平發展的方向。
一、大陸當局關注台灣重點
與台灣的認知有差距
對於台灣內部公共政策的爭執、對於台灣內部朝野角力,坦白說,大陸當局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對於台灣藍綠間的對抗與衝突,大陸當局多半是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而伴隨在藍綠角力其中的公投議題、法理台獨的認定、台灣失序混亂等無政府狀態、別有居心的台獨與其他民間團體、人士藉由機會達成訴求、混水摸魚等行徑,有可能就會成為大陸當局所高度關注的焦點。
大陸當局所關心的問題,許多在台灣社會中並不成為一個問題,常被視為是理所當然。像是公投,這對台灣來說是很自然的選項與思考方向,但對大陸卻有相當程度的敏感,處理及回應自然格外謹慎小心。又如大陸當局關注美日近來舉動,台灣方面究竟如何看待?但台灣卻身陷在內部政治糾結,根本對於島外的事毫不感到興趣;對於日本頻頻在釣魚台問題上出招,台灣民眾總體來說有種無感與冷漠,寧可選擇走上街頭反核、反服貿。許多來自大陸異議人士的指導與涉入,對台灣並沒有多大的感受,但卻可能是大陸當局注意的重點。
顯然大陸當局關注的議題,與台灣想當然爾的直覺有一段落差,大陸當局關注的議題與發展趨識確實有可能成為調整及改變作法的依據,縱然大陸不會全盤改變與調整對台方向與政策,反分裂國家法與習四點仍是現階段對台政策的準據,但做法上可能會有所程度上的調整,特別是中國大陸處理任何事務往往有其一致的慣性,至於有哪些方面調整可能還要更細緻的觀察與評估。
二、台灣內部在兩岸政策
及作為上的局限性
台灣目前社會普遍存在民粹的無奈,只有我是對的,所謂的釋放善意溝通成為屈從部分人士的代名詞;法治固然是民主和自由能否落實的先決條件,但此時此刻的台灣,法制隳壞、自由濫用、民粹當道,這些都是大陸當局可能調整對台政策的判斷現象之一。
對於民共交流,就在綠營拋出凍結台獨黨綱聲音後,一來並未定調、二來凍結與廢止有程度上的不同效果及意涵;三就算凍結後又該以何種方式進行民共交流的依據?民共雙方是否能夠有共識性基礎,這些處處是問題。張志軍訪台提到民共交流需正向,但迄今大部分都不是正向;民進黨蔡英文主席則認為台灣民眾應當平常心看待張志軍訪台交流,也沒有提出任何實質性的主張及政策方向。
在張志軍與陳菊會面中,張志軍強調知道台灣民眾非常珍惜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方式,“大陸也尊重台灣民眾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價值理念、生活方式”;他並表示,兩岸不只存在地理差距,也存在心理差距,因此應鼓勵兩岸間交流。陳菊則指出,台灣做為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多元就是它的核心價值,“聆聽對方、理解差異”是未來兩岸交流的重要思考,雙方都應該要更深層認識彼此;要將過去“因為不一樣所以要打倒對方”的想法轉化為“因為不一樣,所以更要交流、相互尊重”。
可以看出張志軍及陳菊雙方都體認兩岸之間的差異,也都表達應該相互尊重的想法,對民進黨與大陸方面的交流,當然是良性的發展,但雙方並不會因此而有重大突破。這次張志軍來台諸多抗爭活動中,多半是由台聯、獨派團體及學運成員擔綱,民進黨袖手旁觀;民進黨中央固然沒有公開發動支持者抗議,但也沒有約束黨公職人員以個人身分抗議,更沒有勸阻綠營群眾參與。民進黨“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立場並沒有任何改變的跡象,黨主席蔡英文對凍結台獨黨綱,至今仍不願表態;面對黨內基本教義派日益高漲,民進黨中央也從未進行過疏導,顯現民進黨近期內不會調整其兩岸政策。
或許大家尚未感覺大陸當局對台政策的調整,但我們不能排除任何的選項及可能性,筆者期盼台灣民眾在做出任何判斷及決定前,必須要全面思考清楚;馬政府及立委諸公在採取任何政治決定及動作前,切勿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跳出臺灣外的國際及大陸觀,台灣絕不能輕忽之,更不能操短線,貪小賠大,得不償失。
三、大陸當局堅持“三不會”和“四個繼續”作為對台政策原則
從近來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表示大陸對台將堅持“三不會”和“四個繼續”,持續推動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兩岸基層交流、為交流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他特別提出擴大兩岸青年交流規模,讓更多青年參與兩岸關係發展進程。這一番談話也未即將到訪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定調,大陸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不會變,步伐不會停,信心不會減。並且大陸對台在既有立場上展開四個繼續,大陸主管兩岸事務負責人到訪,台灣各界都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但可以預見,反對及批評者仍舊會如影隨形的跟著,考驗大陸當局面對抗議者的智慧,大陸對台基調就在三不會及四個繼續下,仍有一定的清晰性及可預見性。
四、張志軍訪台的意義
與後續啟示
從各界反應來看張志軍訪台,基本上都相當正面;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認為張志軍訪台最好是不受幹擾,但又能維持台灣的言論和集會自由:他認為此行意義重大,對於三中一青重視這是好事,能夠穩定雙方民眾心理,促進更加合理處理複雜問題,那就是一個重要的進展;大陸兩岸決策官員首次訪台,非常具有意義,也是很好的發展。他發現中國大陸已經清楚意識到需要在瞭解台灣社會方面,特別是年輕世代方面要做得更好,這是很好的發展,促進以更理性與正式接觸的方式面對複雜的議題,會是很重要的成就。而卜道維教授(David Brown)認為兩岸關係終究要向前發展,不會受到抗議者的影響,張志軍展現正確的態度,大陸方面能夠能夠清楚的瞭解台灣社會各方面的態度,他並將溝通與談判區別開來,認為大陸與民進黨可以溝通,但談判恐怕為時尚早。
張志軍主任訪台對於兩岸關係發展,顯然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一、主管業務部門國台辦和陸委會主管互訪,是實現兩岸關係制度化、正常化的必然,也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及效率性,此將作為兩岸良性互動必然條件,有助於兩岸關係和平及穩定發展。
第二、展現大陸當局直接面對三中一青的自信,可以預見大陸當局未來將採取直接面對的方式,使不致於產生無感及無效的情況。
第三、考驗民進黨對於大陸當局是否言行不一,表面上是歡迎,但倘若煽惑相關團體進行不必要的動作,將使得民共交流增加阻力。
第四、訪談過程繞過北市避免與民進黨中央及蔡英文主席交會,但又保留彈性,繞開台南重視高雄,也算是對賴清德上海行的一種回應,透過賴清德與陳菊兩個對照組,使台灣民眾瞭解大陸當局區別對待的意義。
從這些意義中可以看出,兩岸官方直接接觸對於兩岸關係發展起到了正向積極的作用。從張志軍訪台,他大秀閩南語展現貼近民眾的一面,造訪三中一青,將青年交流認為是決定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並認為兩岸青年應當更大規模地進行交流,進而減少分歧,凝聚共識;另外,對於兩岸現階段之重要熱議話題,如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的人道探視權及陸客來台中轉等議題,未來將持續進行,並且對於主管相關部分官員互訪,從此次開始已經成為常態性共識。而兩岸對於正視現實也有突破之處,對於兩岸各項議題都不認為是透過一兩次會議就能解決長期存在的問題,這顯示兩岸當局對於現階段現況認知都十分清楚。
特別值得一提,陸委會主委王鬱琦在記者會中明確表達馬政府的立場是,關於台灣人民前途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由台灣2300萬人決定,這是台灣社會共識,請大陸方面尊重,這番清楚的表達說明兩岸治權分治的事實,台灣方面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依其治權範圍為台澎金馬兩千三百萬人,故由治權所及和具有管轄權之人民決定之,顯然與中國大陸從主權角度思考之兩岸共同民眾決定之有所不同,其切入的視角不同,其立論自然大不相同。
張志軍訪台,個人認為:1.明確表達雙方態度及立場2.充分瞭解對方及台灣基層民意的意見3.兩岸當局都具有主動性及被動性的一面,雙方有來有往4.說明民進黨應當充分把握機會及兩岸機遇期5.展現兩岸當局願意溝通及訴求和平發展的誠意及意願6.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向前推進,包括雙方應儘快啟動更共同研究工作,務實推進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與可行途徑,繼續協商海基海協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就人道探視進行合情合理的安排7.兩岸很大的爭執,在於台灣的前途究竟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還是兩岸全體中國人決定?民進黨認為台灣的前途要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決定,大陸當局當然不會接受,這是否會影響民共交流?值得後續的關注。
五、結 論
總之,從中國大陸例行的國台辦記者會及各項談話中,台灣似乎感受不到大陸當局明顯的轉變與調整;但當我們漸漸發現兩岸經貿最大的障礙與阻力來自台灣內部在野黨及部分公民團體,大陸寄希望於在野黨及公民團體顯然是未來的重點工作。
當張志軍訪台在見新北市基層民眾老人會面時,自爆想當外公。在面對如影隨形的抗爭時也是全程淡定保持微笑;他探訪老兵、陸配及學生話家常,顯示他願意與台灣基層通氣;他在與學者見面時聽取台灣普遍的憂慮及恐懼心態;馬英九也呼籲大陸多做功課解除台恐懼感,同時也期盼台灣民眾要有健康平衡的心態,別事情一碰大陸就想到可怕;至於和中小企業會面時提到中小企業應當有更大天地,種種情況看來,他願意深入瞭解的用心值得肯定。
從張志軍訪台過程,顯然他體驗及看見真實的台灣,非但跨出主管兩岸事務負責人互訪的一步,也見識和看到多元的意見及聲音,對於三中一青有所瞭解,但值得思考的是,太有針對性及目的性群體的交流與關懷,非但有可能排擠到其他群體,亦容易受到泛政治化的影響;然而兩岸目前需要的經濟牌,對於企圖心和同理心以及執行力和協調力之交流,非但要求同存異,也要求同尊異。至於民進黨是否會凍結台獨黨綱?這是一個問題;凍結與廢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表現的意志亦大不相同,這些後續發展自然會影響到大陸對台政策。
此外,我們不能樂觀看待大陸當局,絕不會因為台灣社會所展現出的任何現象與行為而有任何的感覺及政策變化,大陸當局有可能不是不調整,而是還沒有完全的準備好,這一點台灣必須高度留意。就連陸媒本身都對於張志軍訪台認為不能期望太高,畢竟兩岸缺乏共謀政治突破的環境,兩岸關係尚待努力。
至於,大陸未來對台工作的重點,或許會展現在:
1、寄希望於基層的願望沒有改變,兩岸交流不因為高層接觸而忽略基層交往,海峽論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強調兩岸有來有往,無論旅遊或是經貿交往,強調雙向性;
3、兩岸民眾共享大陸發展的成果及機遇,只要同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就應當共享中華民族發展的果實;
4、議題及形式多樣化及多軌方式進行交流,舉凡各種議題及層次,都需要深入及廣泛交流,四個繼續中體現出這樣的特色;
5、對於青年的重視,畢竟交流需要傳承,持續性的交流很重要;
6、體現出交流可持續性及制度化的特點。
從這些具體工作中,可以看出大陸當局除了延續過去一貫的對台政策,三不會與四個繼續將持續進行。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共同思索兩岸各項改革發展、共謀合作發展的空間,進一步創造雙贏局面;進而持續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擴大以及深化兩岸各領域的交流互動與制度化,以便開創兩岸關係雙贏局面。秉持對於雙方都有利的原則,在合法、合情及合理的狀況下,共創良好環境並締造良好的條件,使兩岸發展能夠早日跨出深水區,替兩岸民眾帶來新福祉,創造美好的未來。
對於民進黨日後的反應,由於其基本台獨立場並未放棄,故顯然不可能進階到黨對黨階段,而仍停留在個人間的交流,大陸當局與民進黨或許都只是進行策略微調及重點工作及論述上的包裝,而整體基本立場並未多大的改變,在此狀況下,民進黨期盼更順利走完最後一哩路,緩和大陸對其的敵意,降低台灣選民對其大陸政策的安全性疑慮,可以預見,若民進黨當選後,才是真正的民進黨,它的從世界走向中國及聯美日以制中的路線,恐怕是兩岸關係蒙上變數,自然也會影響到大陸當局對台政策。
(作者是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大陸所助理教授、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專業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