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玮
摘 要:文章以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岛隧工程打设挤密砂桩为例,列出了港湾砂桩1船的打桩流程;总结了打设方法、操作要点和质量控制关键;并结合工程实例,对砂量损耗系数和工效进行了计算、分析。
关键词:港湾砂桩1船;挤密砂桩;质量控制;砂量损耗系数;工效
引言
港湾砂桩1船是挤密砂桩船,挤密砂桩法是在软基上用振动锤把砂管沉入到要求的深度,填入中粗砂并向下挤压使砂桩扩径,使其周围地基发生侧向挤压而使地基密实的一种加固方法。其加固原理如下:挤密置换作用:一是通过冲击振动对周围土体产生横向挤压力,使土层的孔隙比减小,密实度增加;二是密实的砂桩桩体取代了同体积的软弱土,形成复合地基,使承载力提高,地基沉降变小。排水固结作用:砂桩就象砂井一样是一种良好的排水通道,能加速孔隙水压力的消散, 加快地基的固结沉降速率,从而提高复合地基的强度。
港湾砂桩1船主要性能参数如表1:
船机设备配置如表2:
文章以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岛隧工程挤密砂桩为实例,详细的分析了港湾砂桩1船的施工工艺。
1 地质情况
各岩土层特征描述如下:
①1淤泥(Q4m):灰色,流塑状,个别钻孔呈流动状,高塑性,含有机质,有臭味,局部混少许粉砂,平均标贯击数N<1击。该层厚达3.50m~5.0m。
①3淤泥质粘土(Q4al):褐灰色,流塑~软塑状,中塑性,局部夹粉细砂薄层和少量贝壳碎屑,平均标贯击数N=1.8击。该层厚达11.5m~13.0m。
③3粉质粘土(Q3m+al):褐灰色,灰黄色,可塑状~硬塑状,中塑性,混粉细砂,局部夹粉砂薄层和腐殖质。平均标贯击数N=8.8击。该层厚0.0m~4.5m。
各土层土质较软,流动性大。
为防止回淤,在原泥面上抛填4m的中粗砂和1.5m的碎石垫层,打设砂桩时要穿透中粗砂和碎石垫层。
2 基本打桩流程(见图1)
3 打设方法及操作要点
3.1 打设前准备工作
每天开工前要检查套管水阀、气阀,确保套管外喷水管及侧打气气管畅通;检查移动斗门、固定斗门、囤砂斗门开闭情况,确保开闭自如;传送带空载运转正常;检查水锤自动是否正常;检查绞车钢丝绳状况,绞机附近管路是否有渗漏现象;检查振动锤电缆位置,确保电缆安全;要求供砂船做好供砂准备;开启自动平衡调载系统。
3.2 移船就位
准备工作完成后将船舶移动至指定桩位。每完成一组桩后应立即移船到下一组桩位。
3.3 归零
每天开始打设砂桩前进行1次归零,以保证套管、砂锤、水坨记录的准确性。控制套管、砂锤、水坨的端部与海水面平齐,操作主机设置此时套管、砂锤、水坨为0位置。
3.4 水深、潮位
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水坨到达泥面,读取操作主机侧窗口所显示的水深,记录并按F6输入打桩程序。潮位可由海上SCP定位监测系统读取,记录并输入打桩程序。
3.5 套管下行及排泥阶段
套管开始全速下行,套管下行及排泥阶段的操作应严格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3.5.1 套管外喷水的设置
套管下行将入泥面时将套管外喷水打开,此时套管外喷水作用是帮助套管下行,一般调整至10.0kg,若振动锤压力过大,可调整至12kg;开始排泥后外喷水压力减小为深度压加一个大气压(海水的深度产生的压力),不让淤泥堵塞高压冲水口即可。
3.5.2 振动锤开始时机
当套管入泥后开启振动锤,三个振动锤开启时时间间隔不少于10S,依次启动1、2、3号振动锤,当1号振动锤电流基本稳定以后才可以启动下一台,而且在启动振动锤时要停止套管绞车。
3.5.3 加砂时机
在套管下行于-20m后依次加砂3斗,太早砂会从套管中流出,太晚进入套管的淤泥太多。排泥过程中,视SL值进行加砂,如SL值为10m-16m时即加砂1斗,制桩阶段同样适用。
3.5.4 干砂制作过程
在套管下行过程中,向套管中供第三斗砂,将“砂锤控制”键上推,按右侧控制台的“自动”键,使砂锤在套管内自动运行,下行至桩底标高。制作密实干砂开始:开始第一次吐泥,开主打气(0.5-1.0)套管上行到SL基本不变化时停止,回打到设计标高。进行第二次吐泥,开主打气(1.5-2.0)砂管上行到SL基本不变化或SL值接近10米时停止,回打到设计标高。如此往复几次排泥过程(排泥过程中视SL下降速度可对主打气和侧打气进行调整,主打气每次调整控制在0.5,SL下降速度快时侧打气关闭,下降慢则开启)。直至SL曲线图没有剧烈的跳动, SL出现比较缓和的下砂状态时再进行最后一次吐泥,套管内淤泥已完全排干净,制作密实干砂的过程完成。
干砂制作的过程中,开启主打气进行排泥,主打气的压力应慢慢增加,开始排泥阶段,主打气太大砂管回泥会越多,浪费砂;侧打气的能帮助排出套管中的砂(排泥阶段为泥砂混合物),同时会造成泥砂混合,不利于干砂的形成,排泥开始的时候,排泥容易,应不开,随着套管中砂的比例越来越大,排泥困难,可以打开。干砂的制作是挤密砂桩形成的关键,干砂没有形成,套管底部的阻泥球不起作用,在关闭主打气加砂的过程中,淤泥会进入套管形成泥砂混合物,无法形成砂桩。
3.6 制桩阶段
3.6.1 提升高度和下砂长度
套管底部高3m(出砂处),外径1200mm,壁厚25mm;套管上部高47m,外径800mm,壁厚20mm。套管贯入至设计桩底高程后,提管制桩时,成桩长度及对应参数见表3。
提升高度以套管底部计算;下砂长度以套管上部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以直径1600mm成桩1m为例):
所需砂量=0.8×0.8×π×1=2.011m3
套管提升高度GL=2.011÷[(1.2÷2)2×π]=1.78m,取1.8m
回打高度=1.8-1.0=0.8m
下砂长度SL=2.011÷{[(0.8-0.02×2) ÷2 ]2×π}=4.43m,取4.5m
3.6.2 套管内压力设定
套管提升制桩过程中,套管内压力需要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以保证贯入时能够排出端部套管内的淤泥,制桩时套管内砂料能够顺利排出。
经过施工的检验,套管内砂料能顺利排出,压力设定如下:
0~-14.99m, 深度压;
-15~-19.99m, 深度压+0.4kg·f/cm2;
-20 ~-24.99m, 深度压+0.8kg·f/cm2;
-25 ~-29.99m, 深度压+1.1kg·f/cm2;
-30 ~-34.99m, 深度压+1.5kg·f/cm2;
-35 ~-39.99m, 深度压+2.0kg·f/cm2;
压力设置中,深度压指套管贯入深度位置海水压力,压力单位kg·f/cm2为程序内默认单位。以上的压力设定是打桩时的参考值,压力值的调整要以排除的砂量为准,砂量大于计算值,则减压,砂量小于计算值,则加压。
3.6.3 提管速度、成桩长度控制
操作人员在造桩过程中随时调整提管速度,使其与下砂速度达到平衡,套管提升速度应先慢后快,开始上提时(前0.5m)一般控制在0.3 m/min,后面一般不超过1.0~1.5m/min。套管提升0.5m时,如果发现下砂量较小,则将套管打回至上一个循环成桩的桩顶位置,重新提管制桩。当套管提升计算高度1.8m,套管内砂排出长度不足4.5m(如3.6m)时,则根据桩径1600mm和长度3.6m砂量计算出成桩高度应为0.8m,即回打1m。
3.6.4 桩顶处理及后续工作
制桩还有3m左右结束时,输入后潮位,重新计算桩顶标高,制桩还有2m左右时,减小每次成桩的长度,按照成桩0.5m,0.5m,0.5m,0.5m,分四次成桩2m,提高桩顶的密实度。
制桩最后一个回合下压前将主打气、侧打气、高压水、振动锤关闭,利用套管余震回打到位。套管内应剩下15米左右的砂子作为下次制桩的干砂,节省下次制作干砂的砂量和时间。测量地盘高度,套管上行提出地盘高约0.5米时停止,将打设完成信息发送至管理计算机。移船到位后,准备打设下组砂桩,开启高压水、振动锤,套管下行到-25米左右时进行一次吐泥过程,之后套管全速下行至设计标高,根据套管内的砂量选择是否加砂,直接开始制桩过程。
4 质量控制
挤密砂桩的质量控制要点见表4:
挤密砂桩的质量控制必须贯穿打桩的全过程,而且其控制只能在打桩前和打桩的过程中控制,砂桩成型后无法改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对船舶的定位和记录设备定期进行检查;要求操作人员在打桩过程中随时处理质量缺陷。
5 砂量消耗系数
挤密砂桩施工时,砂料存在一定程度的损耗。按照每天成桩12 根,共300延米,整个区域平均桩长25m计算砂损耗:
5.1 为保证砂桩桩底1m高成桩质量,套管贯入端部排泥时,排出1m的砂料,约1.13m3,则损耗为1.13÷(25×2.011)=2.25%。
5.2 每组砂桩打设完成,将套管提起移船打设下组砂桩时,提升套管端部约有0.5m高砂料排出。端部约0.57m3砂料排出,则损耗为0.57÷(25×2.011)=1.13%。
5.3 据统计,每天第一组砂桩打设制作干砂所需的砂量平均为6斗,密实干砂的体积约为6×4.013×90%÷1.35×3=48.16m3,则损耗为48.16÷(300×2.011)=7.98%。
5.4 每天砂桩打设完成,套管内剩余的砂料排出(如打设桩头时套管内无砂料或砂料过少,砂桩桩顶位置不能正常成桩)。按照每天每个套管砂柱长度约为5m,约3.8m3,则损耗为3×3.8÷(300×2.011)=1.89%。
5.5 砂桩船自动供砂等其它因素约2%
综合以上5个方面可以得出理论砂损耗系数为1.153(损耗15.25%)。
砂料加入套管后从松散到成桩的体积变化系数为1.35,则砂总的消耗系数为=1.153×1.35×1.03=1.603(1.03为砂运送到囤砂斗中的损耗)。
理论砂损耗系数中,(1)、(2)、(5)项损耗属于不变量,(3)、(4)项砂量损耗不会变化,但是每天打设的延米数越大,则损耗系数越小;中粗砂的体积变化系数不变,因此,在制作一次干砂的情况下,多打砂桩是降低砂损耗的有效途径。
6 工效分析
单桩的成桩时间=贯入时间+成桩时间+移船时间,其中成桩时间和移船时间和船员的熟练程度有关,而贯入时间当地质情况不同、打桩的深度不同、砂料不同、采取的打桩工艺不同、船员的熟练程度不同时,均会发生变化,打桩效率还需打设试验桩来确定。
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C10区挤密砂桩的工效计算如下:
套管贯入至-37m,平均贯入时间约为80分钟。
提管制桩(25m砂桩),平均成桩时间约为68分钟。
每次移船定位时间约为10分钟。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打设一组底标高为-37m,长25m的砂桩需要的时间约为158分钟,每天打设前准备约1小时,打设结束后整理约为2小时,每天14个小时,可打设4组。平均打设砂桩为300延米/天,603m3/天。考虑天气和修船的影响,每月有效工作时间按20天计算,可完成砂桩6000延米,12060m3。
7 结束语
挤密砂桩作为一种软基加固的施工工艺,在外海筑港、人工岛建设等海洋工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应用前景广阔。相比传统的软基处理施工工艺,其优势在于:(1)通过置换和挤密作用,加固效果明显,快速提高地基承载力,且压缩性小,因而可以快速推进施工进程,缩短工期;(2)应用范围广,可应用于砂性土、黏性土、有机质土等几乎所有土质的地基加固处理;(3)深度大,可达到水下50-60米,置换率高,可达到80%;目前,国内已有多项重点工程采用该工艺对薄弱地基进行加固。因此,熟练掌握这项新技术,对企业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以直径1600mm成桩1m为例):
所需砂量=0.8×0.8×π×1=2.011m3
套管提升高度GL=2.011÷[(1.2÷2)2×π]=1.78m,取1.8m
回打高度=1.8-1.0=0.8m
下砂长度SL=2.011÷{[(0.8-0.02×2) ÷2 ]2×π}=4.43m,取4.5m
3.6.2 套管内压力设定
套管提升制桩过程中,套管内压力需要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以保证贯入时能够排出端部套管内的淤泥,制桩时套管内砂料能够顺利排出。
经过施工的检验,套管内砂料能顺利排出,压力设定如下:
0~-14.99m, 深度压;
-15~-19.99m, 深度压+0.4kg·f/cm2;
-20 ~-24.99m, 深度压+0.8kg·f/cm2;
-25 ~-29.99m, 深度压+1.1kg·f/cm2;
-30 ~-34.99m, 深度压+1.5kg·f/cm2;
-35 ~-39.99m, 深度压+2.0kg·f/cm2;
压力设置中,深度压指套管贯入深度位置海水压力,压力单位kg·f/cm2为程序内默认单位。以上的压力设定是打桩时的参考值,压力值的调整要以排除的砂量为准,砂量大于计算值,则减压,砂量小于计算值,则加压。
3.6.3 提管速度、成桩长度控制
操作人员在造桩过程中随时调整提管速度,使其与下砂速度达到平衡,套管提升速度应先慢后快,开始上提时(前0.5m)一般控制在0.3 m/min,后面一般不超过1.0~1.5m/min。套管提升0.5m时,如果发现下砂量较小,则将套管打回至上一个循环成桩的桩顶位置,重新提管制桩。当套管提升计算高度1.8m,套管内砂排出长度不足4.5m(如3.6m)时,则根据桩径1600mm和长度3.6m砂量计算出成桩高度应为0.8m,即回打1m。
3.6.4 桩顶处理及后续工作
制桩还有3m左右结束时,输入后潮位,重新计算桩顶标高,制桩还有2m左右时,减小每次成桩的长度,按照成桩0.5m,0.5m,0.5m,0.5m,分四次成桩2m,提高桩顶的密实度。
制桩最后一个回合下压前将主打气、侧打气、高压水、振动锤关闭,利用套管余震回打到位。套管内应剩下15米左右的砂子作为下次制桩的干砂,节省下次制作干砂的砂量和时间。测量地盘高度,套管上行提出地盘高约0.5米时停止,将打设完成信息发送至管理计算机。移船到位后,准备打设下组砂桩,开启高压水、振动锤,套管下行到-25米左右时进行一次吐泥过程,之后套管全速下行至设计标高,根据套管内的砂量选择是否加砂,直接开始制桩过程。
4 质量控制
挤密砂桩的质量控制要点见表4:
挤密砂桩的质量控制必须贯穿打桩的全过程,而且其控制只能在打桩前和打桩的过程中控制,砂桩成型后无法改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对船舶的定位和记录设备定期进行检查;要求操作人员在打桩过程中随时处理质量缺陷。
5 砂量消耗系数
挤密砂桩施工时,砂料存在一定程度的损耗。按照每天成桩12 根,共300延米,整个区域平均桩长25m计算砂损耗:
5.1 为保证砂桩桩底1m高成桩质量,套管贯入端部排泥时,排出1m的砂料,约1.13m3,则损耗为1.13÷(25×2.011)=2.25%。
5.2 每组砂桩打设完成,将套管提起移船打设下组砂桩时,提升套管端部约有0.5m高砂料排出。端部约0.57m3砂料排出,则损耗为0.57÷(25×2.011)=1.13%。
5.3 据统计,每天第一组砂桩打设制作干砂所需的砂量平均为6斗,密实干砂的体积约为6×4.013×90%÷1.35×3=48.16m3,则损耗为48.16÷(300×2.011)=7.98%。
5.4 每天砂桩打设完成,套管内剩余的砂料排出(如打设桩头时套管内无砂料或砂料过少,砂桩桩顶位置不能正常成桩)。按照每天每个套管砂柱长度约为5m,约3.8m3,则损耗为3×3.8÷(300×2.011)=1.89%。
5.5 砂桩船自动供砂等其它因素约2%
综合以上5个方面可以得出理论砂损耗系数为1.153(损耗15.25%)。
砂料加入套管后从松散到成桩的体积变化系数为1.35,则砂总的消耗系数为=1.153×1.35×1.03=1.603(1.03为砂运送到囤砂斗中的损耗)。
理论砂损耗系数中,(1)、(2)、(5)项损耗属于不变量,(3)、(4)项砂量损耗不会变化,但是每天打设的延米数越大,则损耗系数越小;中粗砂的体积变化系数不变,因此,在制作一次干砂的情况下,多打砂桩是降低砂损耗的有效途径。
6 工效分析
单桩的成桩时间=贯入时间+成桩时间+移船时间,其中成桩时间和移船时间和船员的熟练程度有关,而贯入时间当地质情况不同、打桩的深度不同、砂料不同、采取的打桩工艺不同、船员的熟练程度不同时,均会发生变化,打桩效率还需打设试验桩来确定。
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C10区挤密砂桩的工效计算如下:
套管贯入至-37m,平均贯入时间约为80分钟。
提管制桩(25m砂桩),平均成桩时间约为68分钟。
每次移船定位时间约为10分钟。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打设一组底标高为-37m,长25m的砂桩需要的时间约为158分钟,每天打设前准备约1小时,打设结束后整理约为2小时,每天14个小时,可打设4组。平均打设砂桩为300延米/天,603m3/天。考虑天气和修船的影响,每月有效工作时间按20天计算,可完成砂桩6000延米,12060m3。
7 结束语
挤密砂桩作为一种软基加固的施工工艺,在外海筑港、人工岛建设等海洋工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应用前景广阔。相比传统的软基处理施工工艺,其优势在于:(1)通过置换和挤密作用,加固效果明显,快速提高地基承载力,且压缩性小,因而可以快速推进施工进程,缩短工期;(2)应用范围广,可应用于砂性土、黏性土、有机质土等几乎所有土质的地基加固处理;(3)深度大,可达到水下50-60米,置换率高,可达到80%;目前,国内已有多项重点工程采用该工艺对薄弱地基进行加固。因此,熟练掌握这项新技术,对企业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以直径1600mm成桩1m为例):
所需砂量=0.8×0.8×π×1=2.011m3
套管提升高度GL=2.011÷[(1.2÷2)2×π]=1.78m,取1.8m
回打高度=1.8-1.0=0.8m
下砂长度SL=2.011÷{[(0.8-0.02×2) ÷2 ]2×π}=4.43m,取4.5m
3.6.2 套管内压力设定
套管提升制桩过程中,套管内压力需要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以保证贯入时能够排出端部套管内的淤泥,制桩时套管内砂料能够顺利排出。
经过施工的检验,套管内砂料能顺利排出,压力设定如下:
0~-14.99m, 深度压;
-15~-19.99m, 深度压+0.4kg·f/cm2;
-20 ~-24.99m, 深度压+0.8kg·f/cm2;
-25 ~-29.99m, 深度压+1.1kg·f/cm2;
-30 ~-34.99m, 深度压+1.5kg·f/cm2;
-35 ~-39.99m, 深度压+2.0kg·f/cm2;
压力设置中,深度压指套管贯入深度位置海水压力,压力单位kg·f/cm2为程序内默认单位。以上的压力设定是打桩时的参考值,压力值的调整要以排除的砂量为准,砂量大于计算值,则减压,砂量小于计算值,则加压。
3.6.3 提管速度、成桩长度控制
操作人员在造桩过程中随时调整提管速度,使其与下砂速度达到平衡,套管提升速度应先慢后快,开始上提时(前0.5m)一般控制在0.3 m/min,后面一般不超过1.0~1.5m/min。套管提升0.5m时,如果发现下砂量较小,则将套管打回至上一个循环成桩的桩顶位置,重新提管制桩。当套管提升计算高度1.8m,套管内砂排出长度不足4.5m(如3.6m)时,则根据桩径1600mm和长度3.6m砂量计算出成桩高度应为0.8m,即回打1m。
3.6.4 桩顶处理及后续工作
制桩还有3m左右结束时,输入后潮位,重新计算桩顶标高,制桩还有2m左右时,减小每次成桩的长度,按照成桩0.5m,0.5m,0.5m,0.5m,分四次成桩2m,提高桩顶的密实度。
制桩最后一个回合下压前将主打气、侧打气、高压水、振动锤关闭,利用套管余震回打到位。套管内应剩下15米左右的砂子作为下次制桩的干砂,节省下次制作干砂的砂量和时间。测量地盘高度,套管上行提出地盘高约0.5米时停止,将打设完成信息发送至管理计算机。移船到位后,准备打设下组砂桩,开启高压水、振动锤,套管下行到-25米左右时进行一次吐泥过程,之后套管全速下行至设计标高,根据套管内的砂量选择是否加砂,直接开始制桩过程。
4 质量控制
挤密砂桩的质量控制要点见表4:
挤密砂桩的质量控制必须贯穿打桩的全过程,而且其控制只能在打桩前和打桩的过程中控制,砂桩成型后无法改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对船舶的定位和记录设备定期进行检查;要求操作人员在打桩过程中随时处理质量缺陷。
5 砂量消耗系数
挤密砂桩施工时,砂料存在一定程度的损耗。按照每天成桩12 根,共300延米,整个区域平均桩长25m计算砂损耗:
5.1 为保证砂桩桩底1m高成桩质量,套管贯入端部排泥时,排出1m的砂料,约1.13m3,则损耗为1.13÷(25×2.011)=2.25%。
5.2 每组砂桩打设完成,将套管提起移船打设下组砂桩时,提升套管端部约有0.5m高砂料排出。端部约0.57m3砂料排出,则损耗为0.57÷(25×2.011)=1.13%。
5.3 据统计,每天第一组砂桩打设制作干砂所需的砂量平均为6斗,密实干砂的体积约为6×4.013×90%÷1.35×3=48.16m3,则损耗为48.16÷(300×2.011)=7.98%。
5.4 每天砂桩打设完成,套管内剩余的砂料排出(如打设桩头时套管内无砂料或砂料过少,砂桩桩顶位置不能正常成桩)。按照每天每个套管砂柱长度约为5m,约3.8m3,则损耗为3×3.8÷(300×2.011)=1.89%。
5.5 砂桩船自动供砂等其它因素约2%
综合以上5个方面可以得出理论砂损耗系数为1.153(损耗15.25%)。
砂料加入套管后从松散到成桩的体积变化系数为1.35,则砂总的消耗系数为=1.153×1.35×1.03=1.603(1.03为砂运送到囤砂斗中的损耗)。
理论砂损耗系数中,(1)、(2)、(5)项损耗属于不变量,(3)、(4)项砂量损耗不会变化,但是每天打设的延米数越大,则损耗系数越小;中粗砂的体积变化系数不变,因此,在制作一次干砂的情况下,多打砂桩是降低砂损耗的有效途径。
6 工效分析
单桩的成桩时间=贯入时间+成桩时间+移船时间,其中成桩时间和移船时间和船员的熟练程度有关,而贯入时间当地质情况不同、打桩的深度不同、砂料不同、采取的打桩工艺不同、船员的熟练程度不同时,均会发生变化,打桩效率还需打设试验桩来确定。
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C10区挤密砂桩的工效计算如下:
套管贯入至-37m,平均贯入时间约为80分钟。
提管制桩(25m砂桩),平均成桩时间约为68分钟。
每次移船定位时间约为10分钟。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打设一组底标高为-37m,长25m的砂桩需要的时间约为158分钟,每天打设前准备约1小时,打设结束后整理约为2小时,每天14个小时,可打设4组。平均打设砂桩为300延米/天,603m3/天。考虑天气和修船的影响,每月有效工作时间按20天计算,可完成砂桩6000延米,12060m3。
7 结束语
挤密砂桩作为一种软基加固的施工工艺,在外海筑港、人工岛建设等海洋工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应用前景广阔。相比传统的软基处理施工工艺,其优势在于:(1)通过置换和挤密作用,加固效果明显,快速提高地基承载力,且压缩性小,因而可以快速推进施工进程,缩短工期;(2)应用范围广,可应用于砂性土、黏性土、有机质土等几乎所有土质的地基加固处理;(3)深度大,可达到水下50-60米,置换率高,可达到80%;目前,国内已有多项重点工程采用该工艺对薄弱地基进行加固。因此,熟练掌握这项新技术,对企业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