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合 钱 宇 黄仙红 张 萌 汪 胜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6
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教育衔接路径与策略研究
王小合*钱 宇 黄仙红 张 萌 汪 胜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6
目的:分析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特征及主要影响教育路径,找出不同阶段学生健康素质教育的关键需求及衔接点,探讨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教育策略。方法: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杭州市城乡17所学校共2 939名大中小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曲线拟合及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的差异及主要影响教育路径。结果:小学生健康素质最好,大学生与初中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生健康素质最差;初高中阶段是当前学生持续健康素质教育质量、路径衔接及策略的最薄弱环节;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的主要影响教育路径及重要性顺次不同,随着学生层次提高,其生理素质的需求及对健康素质发展的作用逐渐减小,道德素质趋于稳定发展,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需求及作用持续增大。结论: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整体呈现出随着学生层次提高逐渐下降的态势;围绕小学生“培育健康意识与生活习惯”、中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思维方式与行为”、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与提高健康素养与能力”进行学校持续健康素质教育相关路径的衔接设计,是促进学生健康素质全面发展及实现“健康育人”首要教育目标的关键策略。
大中小学生; 健康素质; 健康素质教育; 衔接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将“全民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同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1],说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在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学生综合素质中,健康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载体和基础。[2]由于学生时代持续健康成长准备期的特殊身心及学校教育环境等特点,学校健康素质教育将对学生个人一生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状况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近十多年全国中小学生健康调查资料显示,学生体能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健康素质和学校健康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担忧。[3-5]我国学校健康素质教育主要依托大中小学学制分段实施,但各阶段缺乏有机联系与衔接的系统设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素质教育系统的综合功效。国内外已有文献均侧重于对大中小学生个体健康结果,或以体质或心理素质为测量维度的研究,未见审视及探索研究大中小学校健康素质教育路径的衔接、持续改进及效果问题。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学生健康素质及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特征及主要影响教育路径,找出不同阶段学生健康素质教育的关键需求及衔接点,为提高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教育提供策略与依据。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照杭州市城区、郊区、农村三个区域层次分别抽取了4所中小学;按照国家、省、市属及办学层次抽取5所大学。由于小学1~2年级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大学四年级毕业生均在校外实习或找工作,故没有参与此调查。调查了17所大中小学共2 904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2 837份,每份问卷填写者回答80%以上的题目视为有效问卷,有效率97.0%。调查对象中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分别为1 035人(36.5%)、1 004人(35.4%)和798人(28.1%),男女比例分别为52.5%和47.5%。小学3~4年级503人(17.7%),5~6年级532人(18.8%);初中601人(21.2%),高中403人(14.2%);大学一年级240人(8.5%),二年级250人(8.8%),三年级308人(10.9%)。
1.2 研究方法
依据WHO倡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的四维健康观以及综述学术界对健康素质构成要素的诸多观点,考虑到本研究重点关注的学生这一特殊人群及学校常以健康知识传授为重点的健康素质教育特点,即在校学生与一般社会成年人相比较,有着对包括健康在内知识的“强烈”渴望与“绝对”信奉,对健康教育及知识的依从性、并通过健康知识影响其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促动能力更为显著。[6-7]基于此,本文针对性的从基本健康知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理素质五个维度构建问卷条目。再根据我国新世纪制定并实施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学生卫生管理条例》等标准[8],结合学生持续健康素质发展及学校健康素质教育环境特点,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及邀请多名大、中、小学生参与专题小组讨论,逐一反复论证及筛选问卷条目,最终编制《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及教育状况问卷》开展现况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及城乡成长环境等。(2)健康素质状况包括:基本健康知识、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道德素质五维度,得分为百分制; 基本健康知识维度共5道题,每题答对得4分,答错不得分;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素质四个维度各4道题,采用5级评分制,即每维度20分制。(3)健康素质教育路径及效果评价包括:体育课程、健康教育课程、学校运动会、健康体检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心理测量调查、校卫生所健康教育活动和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教育路径的开展情况。收集的资料采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输入和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运用方差分析及S-N-K法比较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及五维度得分的组间差异;运用多重回归分析不同阶段学生健康素质的主要影响教育路径。[9]
2.1 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现状与趋势
2.1.1 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及五维度得分情况
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及基本健康知识、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道德素质五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两两比较发现,小学生健康素质最好,初中生与大学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生健康素质最差。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及其各维度素质得分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呈现出高中生健康素质及各维度较为薄弱的态势(表1)。
表1 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及五维度得分情况
2.1.2 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及五维度变化趋势
将年级作为横坐标,学生健康素质总得分及基本健康知识、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素质维度得分作为纵坐标做线图(图1、图2)。根据线图的趋势以年级为自变量x,健康素质总得分为因变量y,对学生总体健康素质得分曲线做三次、二次、对数、幂函数曲线的回归模型拟合,得出最优模型方程为:y=-0.0164x3+0.5009x2-4.6312x+77.326,R2=0.890,经检验,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合理且预测效果较好。如图1所示,学生健康素质从小学5~6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急剧下降,此后高中和大学阶段基本保持低水平细微波动。初三和高三学生健康素质为最低点,这与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普遍追求中考和高考升学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健康素质教育与促进的现实不无关系。然而大学阶段相对宽松的生活和学习教育环境,并未能改变初高中学生健康素质持续低水平发展的状况。大中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均高于道德素质得分,基本健康知识的得分仅为该维度总分的一半左右,说明在当前重智育轻健康素质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大中小学生对基本健康知识的掌握均较差。其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健康素质及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四维度均处于较好状态;中学阶段初三和高三学生的健康素质及心理、道德维度均处在最低水平;大学阶段学生生理素质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呈现下降的趋势(图2)。
图1 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线性趋势图
图2 大中小学生基本健康知识—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五维度得分线性趋势图
2.1.3 大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道德维度对健康素质的影响及贡献程度
本研究依据WHO针对一般“社会公民”倡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的四维健康观,综合考虑到学生这一特殊受教育人群及学校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学生健康素质是个体健康知识、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精神的良好综合状态的观点。为了验证并进一步探索四维健康观对本研究补充界定的学生健康素质的影响及作用规律,本文以学生健康素质总得分为因变量,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道德素质四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运用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着重分析不同学段学生四个维度对健康素质的影响及贡献程度大小与变化特征(表2)。
表2 大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道德素质维度对健康素质的影响及贡献程度
对于小学生,生理素质(β=0.373)对健康素质影响或贡献程度最大,其次是心理素质(β=0.303)和道德素质(β=0.299),再次是社会适应能力(β=0.295),提示从小学阶段起应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培育良好的健康意识和身体锻炼习惯,以重点促进生理健康发育的基础性作用。对于中学生,心理素质(β=0.380)对健康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生理素质(β=0.333),再次是社会适应能力(β=0.290)和道德素质(β=0.275),这显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体态、机能和性发育的急剧变化,智力、情感、意志、兴趣、信念、气质等个性心理逐渐形成,再加之日益增加的学习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8]所以加强中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思维方式和行为,无疑对于其身心健康的稳定、成熟及可塑发展具有针对性。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β=0.313)对健康素质的贡献程度最大,其次是心理素质(β=0.301),再次是道德素质(β=0.293)和生理素质(β=0.249),提示大学阶段需要完成从学生到社会公民的社会心理适应的准备、过渡和转变,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道德观,应把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健康素养与能力作为此阶段健康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体来看,结果反映了随着学生层次的提高,其生理素质对总体健康素质的影响逐渐减小、对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逐渐增大,揭示了不同阶段学生健康素质及教育需求的侧重点不同。
2.2 大中小学校健康素质教育开展情况
2.2.1 大中小学校健康素质教育路径开展情况
在对大中小学生接受的健康素质教育路径情况调查中,除体育课程、定期举办校运会常规路径外,回答所在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的占94.0%,校卫生所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占77.7%,有强制体育锻炼要求的占63.1%,定期开展心理测量调查、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比例约占4成,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热线电话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仅占24.6%(表3)。相比较小学、初中和大学,高中在强制体育锻炼要求(42.3%)、开展心理咨询服务(13.3%)、心理测量调查(19.0%)、突发事件应急演练(3.1%)、卫生所健康教育活动(49.2%)等方面的比例均最低(表3)。这一结果实际上也客观反映处于青春期阶段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素质教育与促进的薄弱环节,也符合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初高中阶段存在着明显重智育、轻健康素质教育的实际和发展倾向。
表3 大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健康素质教育开展情况,n(%)
2.2.2 大中小学生对所在学校全面健康素质教育促进效果的评价情况
学生是学校全面健康素质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学校健康素质教育效果的好坏最终需要接受学生们的主观评价。研究发现,调查中64.4%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全面健康素质教育对学生健康素质总体效果的促进作用一般或较小,如表4所示。进一步分析认为,当前大中小学校全面推进健康素质教育与促进工作尚显薄弱和不足。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评价结果秩均值依次上升,即促进效果依次下降,且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其健康素质教育促进作用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究其原因,除当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忽视学生健康素质教育因素外,还存在面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殊健康成长问题及需求,其健康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
表4 大中小学生对所在学校全面健康素质促进效果的评价结果,n(%)
2.3 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的主要影响教育路径
以学生健康素质总得分为因变量,开设体育课程、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定期校运会,以及开展健康体检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心理测量调查、校卫生所健康教育活动和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路径为自变量,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所有学生健康素质总得分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体育课程、健康教育课程、校运会、健康体检服务以及强制性锻炼要求,但具体影响大中小四个阶段学生健康素质的主要教育路径及其重要性顺次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表5)。其中体育课程是从小学到大学持续影响学生健康素质的最主要教育路径,重点提示从小学起应根据各阶段学生生理发育过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并发挥体育课程的核心作用。除体育课程外,健康体检服务、强制锻炼要求、心理咨询服务、校运会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则分别是中小学三阶段、初高中两阶段、小学高中大学三阶段、小学大学两阶段学生健康素质的主要共性影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中小四个学生发展阶段,健康教育课程均未进入回归方程,其形同虚设或无效衔接或无实际教学效果或无针对性内容与形式等可能是主要原因。这些要素及发现为教育部门和相关学校,根据学生持续身心健康成长阶段特征、关键性问题及需求,结合学校的持续教育环境,开展大中小学校健康素质教育路径的有效衔接设计、持续改进及效果评价提供了决策依据。
表5 大中小学生健康素质的主要影响教育路径的回归分析
3.1 树立学生健康素质及健康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尽管目前国际上尚没有权威的健康素质定义,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健康素质已远超出了“体力、精力、耐力等身体指标或躯体没有疾病、虚弱和病痛”的传统概念,而是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上的完好状态及全面健康发展的能力。除躯体要素外,健康素质还与人的智力、知识、情感、态度、人际、角色、责任、诚信、道德、精神诸领域以及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等因素有关系。[10-11]维护和促进处于身心持续成长准备期的学生健康素质既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强调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发展中,健康素质无疑是前两者乃至全面素质发展的有效载体和保障基础。学生健康素质从宏观上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学校健康素质教育水平和培养未来社会公民健康素养的综合反映,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12],从微观上讲是学生个体健康知识、生理、行为、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精神的良好综合状态。值得提及的是,学生不同于一般成年人,对知识的追求与信奉会致使他们更有效地促进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或心态的改变。因此,本文从基本健康知识—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五维度测评学生健康素质,更贴近学生这一群体特质,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健康素质水平及学校健康素质教育的总体效果。
作为以维护和保障促进学生健康素质发展为使命的学校,持续健康素质教育体系与衔接策略,必须立足于学生健康素质新理念,充分发挥和激活大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过程及成长特征,针对性开展持续健康素质教育及进行有效衔接与协同促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员家庭及全社会互动参与,帮助学生逐渐培育健康意识和生活与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思维方式与行为以及塑造良好的健康人格,增强学生健康素质的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并由学生渗透影响其家庭和周围社会人群,以消除和控制学生健康成长的相关危险因素和环境,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健康素质的目的。大中小学校除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一般功能外,更应注重通过专门的持续学校教育,把学生逐渐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普通社会公民,这也是现代学校教育最直接和必须追求的首要理念和人才培养的本质所在。
3.2 将思想品德及思想政治课程纳入学生全面健康素质教育体系
从上述学生健康素质及健康素质教育新理念来看,无论从微观到宏观还是从宏观到微观,当前中小学义务教育要求开设的涉及学生思想意识与倾向、理想与信念、理智与情感、人生与态度、诚信与友爱、道德观念与意志、道德行为与品质、社会角色与责任、自强与自立、爱国与民族精神等内容的思想品德课程[14],以及大学两课中的涉及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转变、修身律己、立志敬业等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多地反映了学生在心理、社会和道德上的完好适应状态,其无疑可属于健康素质及健康素质教育的内涵及范畴。
多年来,我国大中小学校持续推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但多流于形式或形同虚设,致使教学效果不佳[13],如果结合新一轮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把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和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修养必修课程以及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的提升纳入学生全面健康素质教育体系及策略,其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设计与组织,就会从学生感知的空洞口号式的说教状态具体渗透到每个学生受教育以提高自我和未来作为社会公民健康素养及能力方面,其自觉感受及参与度会大大增强,因为健康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具体利益和生命与生活价值。[15]
3.3 系统规划设计学生健康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质教育的功效
在学生健康素质及评价研究领域,文献报道多见从大中小学生某单一阶段进行生命质量、心理健康素质评价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均以体现学生个体健康结果为内容,以体质素质或心理素质为测量单一维度,缺乏从系统性、层次性、持续性角度推进学生群体健康素质教育或持续改善育人的分析视角。大中小学生身心素质发展是一个逐渐内化的动态过程,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当前我国学校健康素质教育主要依托大中小学学制分段实施,但各阶段缺乏有机联系与衔接系统设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素质教育系统的综合功效,探讨健康素质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辩证统一规律,为健康素质教育衔接提供实践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健康素质最好,大学生与初中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生的健康素质最差,整体呈现随着学生层次提高其健康素质下降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测量结果反映的并非是在同一标准下健康素质得分,而是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其应该具备的健康素质标准下实际达到的程度。即在现阶段,随着学生层次的提高,其实际具备的健康素质水平与应该具备的健康素质水准之间差距整体呈现扩大趋势。因此学生健康素质教育在整体上应系统规划设计,针对大中小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及应具备的健康素质要求分段衔接设计,避免大中小学教学目标、内容或形式的重复,从而提升学生健康素质教育的实际功效。[15]
3.3.1 小学应坚持巩固加强基本健康知识教育和培育健康意识、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习惯的工作重点
研究发现,小学生总体健康素质尚好且各维度健康素质基本协调,其生理素质测评结果与2007年以来全国实施的以体育为手段促进青少年生理素质为主的阳光体育活动及持续成效有关联。[16]小学生作为学校健康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性阶段,由于其体格生理发育处于持续稳步增长状态,再加之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高、可塑性强的身心成长特点,其健康素质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时期。[17]小学健康素质教育应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健康问题为重点,注重通过活泼生动、兴趣启发式的互动教学的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协同教授和综合促进小学生树立健康新理念、培育健康意识以及掌握生长发育、营养、儿童常见病及意外伤害预防等基本健康知识,养成身体锻炼及健康生活的基本习惯,并重点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大量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文体、娱乐等形式,坚持并巩固促进增强其身心、社会以及道德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
3.3.2 中学把强化身心综合健康教育和促进形成健康生活思维方式与行为作为上下衔接的侧重点
研究发现,从初中起至高中阶段学生总体健康素质呈逐年急剧下降态势,中学阶段是当前学生持续健康素质教育质量、路径衔接及策略的最薄弱环节。中学生以性发育和第二性征出现为显著特征,由于生理发育的迅速变化,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相对缓慢发展,易表现出心理依赖、情绪波动、逆反叛逆以及性健康相关的身心复杂和矛盾状态。[18]相比小学和大学阶段,当前初高中普遍存在强制体育锻炼要求,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心理测量调查、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方面教育与促进活动缺失或弱化现象,以及片面追求智育发展而忽视健康素质教育及人格塑造的倾向。[19]这与处于青春期发育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矛盾和冲突。
初高中学校应把针对性增强中学生性生理发育、促进个性心理形成、社会适应与道德状态的可塑发展作为全面健康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注重通过开展性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与交往知识与技能、专业性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定期测量与团体辅导干预计划,改革以激发学生体育运动与锻炼兴趣和促进形成健康生活思维方式与行为为核心的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校医对学生实施健康素质教育与促进功能的职能转变[20],进一步明确强制性体育锻炼的要求和多形式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相关组织领导、机构设置及管理制度,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健康育人的工作氛围,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地把学生健康素质的理念、知识和技能等渗透设计到每一门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发挥与针对性教育路径的协同综合功效,以扭转当前从初中阶段起学生健康素质急剧下滑的态势,为有效衔接和巩固小学生相关教育路径和成果,有序进入大学或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3.3.3 大学以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健康素养与能力作为学生持续健康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本研究发现的大学生总体健康素质存在低水平维持、社会心理适应程度欠缺状况,加之前期中学生已基本定型的生活思维方式与行为往往难以改良,还有当前大学仍注重学生专业化发展、忽视向社会培养未来健康公民的教育理念及惯性思维,这就不难理解,相比初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相对齐全的体育设施设备、相对宽松自由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环境,并未像人们期待的能及时矫正从初中直到高中阶段学生健康素质持续低水平发展的状况。[21]从中学跨入大学的学生已属青年初期或中期,其体格生理发育渐于基本成熟、个性心理不断完善。但由于当前初高中阶段健康素质教育相关路径的缺失、弱化、缺乏系统性衔接以及个人、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多数在中学时期已形成的普遍缺少日常锻炼活动和诸多不良健康生活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致使其较低发展水平的生理和个性心理等部分素质基本成型或处于瓶颈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获得进一步或突破性的改善与提升。
大学应在坚持体育课程等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注重把大学生个性心理的成熟完善和适应社会的角色感知、责任担当及道德精神的教育与促进结合起来,以塑造其健康人格提高健康素养与能力为目标,为即将成为适应社会发展、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个性特征的健康公民做好准备。通过每所大学普遍实施通识教育、多样化互动合作性课堂教学、课外丰富多彩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社团及社会志愿者组织、群体健身与赛事活动,以及大学精神、办学理念、陶养德行、学术自由、人才培养特色和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渗透,发挥其对大学生形成积极人生态度、良好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担当、勇于思考和面对实际问题、较强社会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健康人格的教育与塑造作用。
[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2.
[2]Goran M I,Ball G D,Cruz M L.Obesity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2003,88(4):1417-1427.
[3]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9):18.
[4]许洁霜,钱序.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回顾和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2):38-43.
[5]Kann L,Telljohann S K,Wooley S F.Health education:Results from the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2006[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7,77(8):408-434.
[6]田本淳,孟宪鹏,吕书红,等.南京深圳温州部分健康促进中学学生健康知信行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36-937.
[7]范存欣,马绍斌,李新平,等.暨南大学学生青春健康知识·信念·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9):726-727.
[8]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健康的10项标准[J].中国健康教育,2001(4):210.
[9]孙振球,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0]沙莲香.论中国人的素质构成与社会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0,12(7):25.
[11]陈杰,赵斌.关于构建大学生健康素质体系的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2007,4(23):315-316.
[12]郭清.开展小康社会“健康素质指数”的研究及意义[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5):1.
[13]潘清泉,周宗奎.道德脱离的机制及其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76-81.
[14]张随鄂.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培养小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5(2):53-54.
[15]Green L W,Iverson D C.School health education [J].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1982,3(1):321-338.
[16]毛振明.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656-658.
[1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7(19):5-7.
[18]殷家鸿,卯昌敏,王徽.中小学生主要生理、心理特征及体育教学探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5):53-56.
[19]赵起越,任义,林芯鑫.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研究—中学教师如何积极引导中学生[J].科教纵横,2011(3):216.
[20]陆红芳.校医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医,2006,20(4):446-447.
[21]Lynch S M.Cohort and life-course pattern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health:A hierarchical approach[J].Demography,2003,40(2):309-331.
(编辑 薛云)
Healtheducationconnectionpathandstrategyresearchamongprimary,middleSchool,andcollegeStudents
WANGXiao-he,QIANYu,HUANGXian-hong,ZHANGMeng,WANGSheng
SchoolofMedicine,HangZhouNormal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36,China
Objective:To find out the key demand and connection point of health qualit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stages by analysis of their health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contribution path,and then explore strategies to improve health quality.Methods:The stratified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carried out to select the sample population in Hangzhou.The variance analysis,curve fitting and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health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contribution path.Results:The health qual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as best; the difference in quality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the worst health quality.The high school stage is the weakest link of health quality education.The order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path and the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health quality of college,high school,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differ.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level,the students that require physical quality promotion gradually decreases; the moral quality demand remains stable; and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present the tendency of a gradual increase.Conclusion:Student health quality shows a tendency to decreases with the rise of learning phase.The education departments should foster health consciousness and habits for students,form a healthy lifestyle behavior and ways of thinking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shape healthy personalities to improve health literacy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which is the key strategy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 qualit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nd achieve the primary education goal of “health education”.
Primary,secondary and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quality; Health education; Connection path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GLB070030);杭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20100834M24)
王小合,男(1971年—),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教育与促进、卫生管理与政策。 E-mail:xhewang@163.com
钱宇。E-mail:hznuqy@163.com
R197
A
10.3969/j.issn.1674-2982.2014.12.011
2014-09-30
201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