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的过去和将来

2014-08-08 07:38杨王诗剑
兵器知识 2014年5期
关键词:黑海克里米亚乌克兰

杨王诗剑

名副其实的黑海之钥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的最南部,面积2.61万平方千米,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是连接欧洲和近中东的重要海上通道。其西部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北部为平原,南部为克里米亚山地,山地南麓为沿海地带与土耳其遥遥相对。人口近260万,其中有160万俄罗斯人,60万乌克兰人,还有一些鞑靼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

长久以来,但凡谈起克里米亚半岛一定绕不开黑海,而黑海的重要战略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近邻优势。黑海是多个国家的内海,一旦控制了黑海,就能占据有利态势,进而对沿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和军事压力。二是气象优势。不同于与俄罗斯本土相接的北冰洋和波罗的海,黑海是暖海,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军事部署和商贸往来基本不受季节的限制,军事、经济效益显著。三是安全优势。黑海是周边大国影响力扩展至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的跳板,是不折不扣的安全缓冲区。四是辐射价值。控制了黑海就可以通过多瑙河直通欧洲腹地,进而直接影响欧洲大陆。鉴于黑海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对黑海制海权的争夺从未停止,而克里米亚正是名副其实的黑海之钥。

从地图上看,克里米亚半岛前出的地形使其将东欧平原南端向外延伸至黑海中央,不规则的海岸线形成了几个海湾和天然良港。这在争夺黑海,特别是黑海西部控制权上具有沿海周边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于是就有了“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这样一句在军界广为流传的名言。

血与火浸染的土地

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必然伴随着血腥的杀戮,克里米亚也不例外。在1000多年的时光流淌中,这块土地不知遭受了多少火药的侵蚀,也不知染了多少民族的鲜血,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改变着克里米亚的归属和走向,其中尤以俄土战争和二战期间俄德争夺克里米亚的战争最为有名。

公元前15年,克里米亚臣服于罗马帝国。13世纪,成吉思汗的铁骑踏上了这片土地,使之成为金帐汗国的一部分。1427年,克里米亚汗国建立,48年后,它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藩属。从此,土耳其人对克里米亚开始了长达300年之久的统治。不过,极度渴望出海口的沙皇俄国对这块家门口的肥肉绝不会视而不见,于是,当时黑海沿岸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在近两个世纪的时空跨度里展开了9次争夺,即著名的俄土战争。虽然每次战争的起因都不尽相同,但克里米亚半岛始终是当仁不让的焦点。在第5次战争后,即1774年,双方签订了《库楚克一凯纳尔吉和约》,俄国获得了第聂伯河与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米亚汗国宣告“独立”,并于1783年并入俄国版图,志得意满的叶卡捷琳娜曾骄傲地将克里米亚比作自己带给俄国的嫁妆。随后,以克里米亚半岛为依托,强横的沙俄在接下来的3次俄土战争中均取得了胜利,势力范围得到极大拓展,这让英法等欧洲列强感到了威胁。在第9次俄土战争(即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等国组成的联军在围攻克里米亚要塞塞瓦斯托波尔349天后,击溃了不可一世的俄军,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此战也被认为是近代史上陆海军保卫濒海要塞协同作战的经典案例。在随后签订的《巴黎和约》中,俄以交出其余占领地区为条件,收复了克里米亚半岛。

值得一提的是,在俄土战争期间,参战各国的军事理论和武器装备得到了空前发展。一方面,在战争理论上取得了包括原始的陆海军协同作战、纵队与散开队形相结合的战术和军队指挥体系优化重组等一系列成果,并广泛运用到实战当中。南丁格尔和俄罗斯外科医生确立了护理和战地医疗的现代手法,至今仍在使用。另一方面,在第9次俄土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了线膛枪、蒸汽船等新式武器,大大提高了陆海军作战效能,体现了技术兵器的巨大优势,由此带来了步兵和炮兵在战争中的角色转换,以及木制帆船时代的终结。同时,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后勤指挥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可以说,17~19世纪,围绕克里米亚的战争是推动俄国和西方近代军事学术和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时间的脚步来到20世纪30年代,克里米亚注定逃不过纳粹德国东进的魔爪。经过俄/苏多年的经营,克里米亚半岛已经全面完成现代化改造并修建了机场,俨然是一个超级要塞。在欧洲战场意气风发的希特勒对此忧心忡忡。第一,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随时可以从黑海登陆,对侵苏德军的南线部队进行包夹攻击,这必然会增加德军向东推进的风险。第二,从克里米亚机场起飞的苏军战机能够时刻威胁轴心国的“生命源”——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第三,出于历史原因,德国如果对克里米亚展开进攻肯定会赢得土耳其的好感,从而把这个一直观望的大国拉到法西斯战车上。

很快,曼施泰因上将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共9个师和罗马尼亚第3军团对克里米亚半岛发动了猛烈攻击,拉开了克里米亚在现代战争史上最为血腥的一幕。苏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双方均损失惨重,最终德军冲破了苏军的坚固防线,占领了除塞瓦斯托波尔以外的克里米亚半岛。接下来从1941年12月17日到1942年7月4日近8个月的时间里,德俄两军在塞瓦斯托波尔寸土必争,你来我往。在付出2.4万人战死的代价后,德军终于踏平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曼施泰因也因此晋升为元帅。

德国人的喜悦仅仅持续了不到2年。1944年,苏军携同盟国展开大规模反攻,重夺克里米亚。斯大林一怒之下将当年热烈欢迎德军进驻的鞑靼人全数流放到乌兹别克斯坦,直到数十年后才获准返回克里米亚半岛,这也直接影响了克里米亚的民族结构,为此后克里米亚的数次独立风波埋下了伏笔。

1945年2月,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在这里决定了战后的世界格局和利益划分,也就是著名的“雅尔塔体系”。自此,这块多灾之地就再没有遭到战火的侵袭。

可是,没有战火就代表永远的和平与稳定吗?多变局势中的不变筹码

假如俄罗斯一直将克里米亚牢牢地攥在手中,或许就没有今天普京冒天下之大不韪出兵半岛了。然而,历史就是这么耐人寻味,为获得克里米亚付出了高昂代价的俄罗斯却主动将这块宝地送给了自己的斯拉夫兄弟。1954年,为庆祝俄乌结盟300周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划归乌克兰管辖,这一举动为后来的俄乌争端埋下了祸根。有传言说,其实赫鲁晓夫并无意将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只是在庆典酒会上多喝了两杯,脑子一热就把话放出去了,等他反应过来时,木已成舟。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第9次俄土战争后,将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的价格“贱卖”给了美国,如今俄罗斯也是追悔莫及,据说当时他也是多喝了两杯后做出这一决定的。可见,酒精真的不是一个好东西。endprint

玩笑归玩笑,无论是经过仔细思考还是被酒精麻痹的,发生在国家强盛时期的内部区划调整并未引起俄罗斯人的强烈反对。1991年,苏联解体,克里米亚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乌克兰,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俄罗斯人这才发现一切都晚了。好在继承了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掌控始终游刃有余,“胡萝卜加大棒”的管教方式非常有效。虽然1992年俄曾与乌就克里米亚归属问题闹过矛盾,甚至一度到了战争的边缘,但1997年两国签署政治条约,确认克里米亚归乌克兰所有,暂时缓和了双方的关系,并且黑海舰队的驻地也未受到影响。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控制力依旧强大。

此后,“颜色革命”在东欧开始蔓延,苏联的加盟国纷纷倒戈北约,加之俄本身经济严重衰退,对外辐射能力大幅减弱,俄乌关系开始松动。2004年下半年,得到美国支持的尤先科通过“橙色革命”上台执政,执意推动乌克兰“脱俄入欧”进程。在俄格冲突期间,尤先科明确站在格方立场,猛烈抨击俄当局的“侵略”行为,同时还对黑海舰队和飞机关闭国界,阻其自由调动,并扬言2017年租期届满后,黑海舰队必须撤出克里米亚半岛。乌当局这些言行举止令俄十分恼火。时任俄驻乌高级外交官曾发表过“如果乌克兰继续向俄方施压,俄罗斯可能重审两国签署的关于俄罗斯放弃对克里米亚领土要求的‘大条约”的警告性言论。尤先科虽然依旧强硬,但私底下却退让了许多。眼看俄就要失去对乌克兰的控制之时,亚努科维奇上台了,乌政府重启亲俄路线,本已无望继续驻留的俄黑海舰队又可以长期待在塞瓦斯托波尔港了。根据2010年4月俄乌签署的哈尔科夫协议,俄黑海舰队在2017年后至少还能存克早米亚半岛驻扎25年。这不仅仅是军事问题,也象征着俄又能将乌置于自己影响之下,阻滞了西方的渗透,使俄西部和黑海地区的地缘战略环境得以改善。

2013年年底,在乌克兰最后一刻放弃加入欧盟后,普京本以为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可是谁又能想到剧情再次发生逆转,乌国内局势升级到了如今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俄罗斯的目光再次盯上了克里米亚。

俄罗斯的“大算盘”

从扩充领土面积上来说,相当于近700个克里米亚大小的俄罗斯不会对这区区一小块土地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况且它与俄在陆上并不相连,想必俄罗斯也不希望再多一块“飞地”。从俄官方表态上看,出于对黑海舰队和当地俄罗斯人保护的初衷是俄出兵克里米亚的直接原因。不过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独特的历史情结和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首先,俄罗斯与克里米亚有着割舍不掉的历史渊源。在300多年的岁月里,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撤离塞瓦斯托波尔港令他们难以接受。在沙俄时代,位于雅尔塔的利瓦季亚宫就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避暑宫殿,也是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具有历史意义的雅尔塔会议的会所。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在克里米亚写下不朽诗篇,大文豪托尔斯泰则在此亲历了残酷的克里米亚战争,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与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此结下深厚友谊。可以说,克里米亚的近代发展史与俄苏历史紧密相连,互为补充。

其次,维护对克里米亚的控制是俄罗斯保持大国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制约乌克兰乃至欧洲的重要因素。如果失去克里米亚,不仅俄罗斯在黑海的霸主地位和对地中海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将被削弱,而且意味着南边的出海口被封死,这对于“几近病态的向往”不冻出海口的俄罗斯而言是不能容忍的。况且,环抱黑海的几个主要国家诸如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皆是北约成员国,俄罗斯在此水域占据绝对优势所带来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当然,仅仅拥有一个内海的制海权绝不是俄罗斯这个继承了圣安德烈旗帜的大国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一方面,将俄罗斯本土与克里米亚隔开的刻赤海峡连接黑海和亚速海,俄每年有约7000艘船舶通过这一海峡,它不仅是连接俄内河与海上航运的重要通道,也是其南下通向黑海的唯一路径。如果克里米亚处于俄控制之下,那么这条长41千米,最窄处仅有4千米,最宽处不过45千米的狭窄海域将使亚速海变成一个“袋子”,相信没有人会不喜欢这种瓮中捉鳖的作战方式。事实上,俄在此次行动中已经采取了这种方式。3月5日,乌边防军表示两艘俄舰艇分别从北侧和南侧封锁了刻赤海峡,俄甚至还准备修建横跨刻赤海峡的桥梁连接克里米亚。更为有趣的是,这种方式在第9次俄土战争期间也出现过。当时面对实力强大的联军舰队,俄海军统帅缅希科夫认为黑海舰队出海作战毫无胜算,因此强迫海军上将科尔尼洛夫凿沉帆力战列舰5艘和巡航舰2艘,横向沉没于港口入海处以堵塞航道,阻止联军舰队入港。可见,克里米亚半岛能够极大提高俄舰队的攻防灵活程度。

另一方面,从对外态势上观察,黑海西南角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是通往爱琴海、进而驶入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控制了黑海等于掌握了进出地中海的主动权,不仅南欧和部分西欧国家将直面俄罗斯军舰的火炮,而且素有“地中海宪兵”之称的美国海军第六舰队也会受到威胁。虽然俄无意与美欧对抗,但由此带来的威慑效果却十分突出。

再次,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港是黑海舰队最为重要的基石。这个浪小、隐蔽的深水不冻港为黑海舰队的大型水面舰艇提供了极其优越的停泊条件。俄军事专家一致认为,在黑海沿岸,再也找不到像塞瓦斯托波尔港这样,既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又很有层次的封闭港湾。确实,从卫星地图上看,塞瓦斯托波尔港扼守着黑海中部偏东的要冲地带,进可攻、退可守,既是俄南下、西进和北上的天然跳板,也是俄据守西部门户的重要堡垒。原黑海舰队司令员巴尔金曾指出.“陆军与海军心理上的不同在于,在大规模的战斗中陆军可以失去一座城市,因为他们知道以后他们可以将其夺回来。而对于海军来说,失去了基地就是失去了基础。”所以,当乌局势刚朝不利于俄的方向发展时,俄便迅速出兵控制了克里米亚,特别是塞瓦斯托波尔港,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如果从更宽泛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俄罗斯此次出手的根本原因是不愿意失去对乌克兰的影响力,其更大的目标是避免乌克兰彻底走向西方。俄文中常说一句话:“没有乌克兰,俄罗斯是一个国家,但有了乌克兰,俄罗斯就是一个帝国。”乌克兰是苏联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加盟国,是除了俄罗斯之外最重要的军工基地,对俄罗斯而言意义非同小可。endprint

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俄罗斯显然有自己的“大算盘”。“一意孤行”的克里米亚能够如愿吗?

虽然国际社会都相信克里米亚政府是亲俄的,但没想到的是,它在投奔俄罗斯的道路上走得是如此迅速和坚决。当美欧还在不遗余力地纷纷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干预时,克里米亚议会已经于3月16日举行了全民公投,没有任何悬念,96.77%的选民支持克里米亚从乌克兰独立并加入俄罗斯。17日下午,克里米亚议会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同时申请加入俄联邦。

克里米亚如此果敢的投俄举动,民族主义情结自然是撇不开的重要因素。从当地居民的结构看,俄罗斯人占大多数,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有着强大的亲俄势力。2006年5月,美国与乌克兰计划在克里米亚半岛举行联合军演,但遭到当地民众的围攻。克里米亚议会宣布半岛为“非北约区”,反对美乌军演,美军被迫撤离克里米亚。2008年7月,北约拟与乌克兰在克里米亚举行联合军演,再度遭到民众强烈抵制,约有300多人用石块对抗在半岛登陆的北约参演部队,最终导致军演“流产”。此次公投结果公布后,克里米亚共和国议会议长康斯坦丁诺夫和总理阿克肖诺夫在辛菲罗波尔列宁广场参与庆祝集会,带领民众高唱俄罗斯国歌。前者向人群高呼:“我们已取得胜利,克里米亚人向世界表明,我们站起来了,我们要回家了,回到俄罗斯!”(题图为克里米亚民众热烈欢迎俄军进驻)

从更深层次上分析,经济问题是推动此次公投的根本助力。克里米亚的支柱产业是军工、旅游和农业,苏联解体后其造船业的横向技术联系中断,生产严重萎缩,这给克里米亚的经济造成了致命打击。旅游业曾是克里米亚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乌局势不稳,国内经济不景气,对旅游业产生了严重影响,旅客大幅减少,绝大部分的宾馆、疗养院客源不足。同样不景气的还有农业,克里米亚的粮食生产量只能保证城市居民50%左右的需要,尽管乌政府每年向克里米亚投放几十亿的资金用于改善当地生活水平,但仍旧是杯水车薪。随着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强势复苏,在乌克兰加入欧盟的趋势仍然模糊的情况下,选择投靠俄罗斯或许是目前最为正确的选择。

所以,克里米亚的“一意孤行”表面看是民族情感的宣泄,根本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它能够如愿吗?

从乌克兰的角度分析,无论是现在掌局的反对派,还是被弹劾的亚努科维奇,都不会允许克里米亚归顺俄罗斯。这从克里米亚宣布公投后,乌临时政府屡发警告言论就能看出来。特别是近日乌克兰动作频频,先是其装甲部队大规模向乌克边境集结,然后是乌最高议会(达拉)议长、目前代理总统职责的图尔奇诺夫表示将讨论解散克里米亚议会,同时向国际社会请求保障其领土完整。这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因素,克里米亚归属乌克兰是得到国际社会一致认可的,维护领土完整是每个国家的政治底线。二是军事因素,克里米亚的诸多天然港口是牵制俄罗斯的重要筹码,毕竟俄要染指地中海,扩大在欧洲的影响,就必须控制黑海,况且租借港口还能换取俄在天然气供应上的“友情价”,一举两得。三是经济因素,克早米亚虽然目前是一个“累赘”,但长远看,一旦乌国内局势稳定下来,经济开始回暖,克里米亚完善的旅游资源就能为乌带来丰厚的收益。话虽如此,但就目前乌临时政府的控局能力和自身国力来说,要凭一己之力阻克入俄,无异于痴人说梦,他们的“美好”愿望终究还是寄托在美国和欧盟身上。但美欧真有决心,或者说有信心逆转局势吗?目前来看,答案似乎不那么乐观。

首先从美国的立场分析。在公投前,美虽先后采取了诸如联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黑海演习、在波兰增派战机和在巴尔干国家上空参加北约的常规巡逻、第六舰队向黑海逼近等一系列军事应对措施,但这些在强势的俄罗斯面前似乎都是隔靴搔痒。在克里米亚议会宣布独立后,美国只是不断呼吁“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结果”、“国际社会孤立俄罗斯”等等,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仅有的行动也就是对个别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官员实施了个人制裁,被制裁的俄官员之一副总理罗戈津还就此事在社交网站Twittel上调侃了奥巴马一番,可见美国的一些列措施对俄形成不了任何震慑。究其原因,还是与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的孤立主义情绪开始抬头有关。在利比亚,美国没有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在叙利亚,美国也未兑现红线承诺。可以看出,奥巴马更关注的是国内经济,基本放弃了非核心盟友地区的安全责任。

其次从欧盟的表现上看。尽管欧盟已经态度鲜明地表示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的结果,也有一系列制裁等措施,但其外交辞令中并不包括军事上的支援,即便是派兵进入乌克兰地区,也没有对俄军的必胜把握。如果俄军事行动仅限于针对克里米亚半岛,甚至扩展至乌克兰东部地区,那么欧盟也没有任何迫切的需求动用武力。12年前,撒切尔在《治国方略》中就认为乌克兰作为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缓冲国”最为理想,相信如今在欧盟内部也一致认同这样的判断。更为重要的是,俄欧在能源经济领域具有广泛的利益,欧洲25%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2012年公开的数据显示2010~2011年欧盟27国与俄罗斯货物的进出口贸易额创历史新高,分别占欧盟对外进出口的12%和7%。俄罗斯已成为继美中之后,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欧盟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欧盟实在没必要因为克里米亚与俄罗斯撕破脸皮,这从危机发生以来,俄、英、德三国始终保持外长级别的工作联系就能看出。于是就造成了如今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乌克兰没能力管、美国不愿意管、欧盟很勉强的尴尬局面。

当然,俄罗斯的态度才是克里米亚最终归属的决定性因素。抛开历史渊源和民族情结,俄抢占克里米亚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因为从当前俄罗斯的海上战略环境上观察,在北冰洋被美国、加拿大和挪威等北约成员国围住,在波罗的海被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包围,称得上是“举步维艰”,所以黑海出海口不容有失。可以说,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垂涎已久。从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俄一连串举动都隐隐暗示了普京合并克里米亚的决心。于是,在克提交入俄申请的文件后,普京便火速写下了“同意”两字,并且在议会发表了40分钟的演讲,受到议员们的高度拥护,现场气氛几度爆点。3月21日,俄上议院批准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加入俄联邦。克早米亚终于在一个甲子之后重归俄罗斯怀抱。

不过,在经历了短暂的欢愉后,俄克都应该认识到接下来的运营局面将更为复杂。受益于国际能源市场持续走高,俄国内经济趋于稳定,但上升势头并不明显,单一的经济结构还是存在较大风险。同时,俄还面临着西方更为严厉的制裁,国内经济前景令人担忧。如今并入一直在乌领取“低保”的克早米亚后,无疑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压力。民众的情感固然重要,但俄必须考虑克里米亚未来的经济发展,例如恢复拥有深厚积淀的造船业,开放半岛旅游等。如果仅仅将克作为一个军事要塞来对待,那么克的局势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现时克里米亚能源与食物主要靠乌克兰本土供应(包括逾80%用水及90%电力),在当前局势下,俄如何解决当地的补给也是难题一道。“一意孤行”的克里米亚还有众多难关需要闯过。

历史上小国的命运从未不由自己掌握。虽然克早米亚迈出了表达自我意愿的重要一步,但毫无疑问,它仍是被牵着走的木偶。

将来,它会是什么样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黑海克里米亚乌克兰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黑海深处时间静止
克里米亚热气球节
黑海里的水为何呈黑色
夜梦
大选前4天普京视察克里米亚
冰冻黑海
新摩登时代
省着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