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古树名木现状及保护对策

2014-08-08 13:24陈葵仙,翁殊蜚刘颂颂叶永昌黄倩琳
绿色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古树名东莞市古树

陈葵仙,翁殊蜚+刘颂颂+叶永昌+黄倩琳

作者简介:陈葵仙(1984—),女,广东东莞人,在读在职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古树名木与园林景观等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5010904

1引言

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1]。古树分为国家一级、二级和三级,其中树龄500年以上为国家一级古树;300~499年为国家二级古树;100~299年为国家三级古树。而名木则不受树龄限制,不分级别,凡具备下列条件的,如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所种植的;国内外珍稀树种、该地区稀有罕见的;树型奇特的;具有文化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均可列为名木。

东莞古树名木是东莞先人留下的绿色遗产,它不但庇荫着一代代东莞儿女,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气候、地理、人文的变化印记,它是当地物种的宝贵记录,是东莞文明历史的绿碑,是一部部无价的绿色方志。从当今角度看,古树名木对发展森林经济和旅游经济有着重要的价值。从生态角度看,作为古老、珍稀和濒危树种,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东莞经济的迅速发展,古树名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一方面,人们对古树的生态和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另一方面,人们对古树的空间竞争和环境胁迫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对东莞市古树名木情况有一个综合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深入古树名木各个方面的研究[2]。

2东莞市古树名木现状

2.1区域分布

东莞市古树名木各镇区分布非常不均衡。全市32个镇街古树名木共3940株,其中2871株散生,群生9群1069株(本结果以散生进行调查与统计)。各镇区古树超过150株的有厚街、寮步、石碣、石排、虎门、万江和中堂7个镇(街),总量达1319株,占总量的45.94%。其中数量最多的厚街镇有233株,占总量的8.12%,最少的沙田镇有18株,仅占总量的0.63%。区域的分布不均衡,影响着古树资源的利用(图1)。

图1东莞市各镇区古树名木的数量分布

2.2种类分布

东莞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小、季风明显,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季风常绿林,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加上东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素有在立村(围)时种植树木在村(围)前后的习惯,因此蕴藏着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

东莞市列入市级保护的古树名木共3940株(其中一级古树86株,二级古树249株,三级古树3588株,名木17株)分属33个科,52个属,66种。种类丰富,其中有不少是东莞乡土的树种,如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扁桃(Mangifera persiciformis)、秋枫(Bischofia javanica)、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五月茶(Antidesma bunius)、乌桕(Sapium sebiferum)、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朴树(Celtis sinensis)、红车(Syzygium rehderianum)、水蓊(Cleistocalyx operculatus)和木荷(Schima superba)等,还有莞香(Aquilaria sinensis)、短萼仪花(Lysidice brevicalyx)等是珍稀保护植物。但各科植物数量分布非常不均衡。如数量超过100株的有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1720株、木棉(Bombax ceiba)199株、杧果(Mangifera indica)180株,雅榕(Ficus concinna)156株,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126株,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广东刺柊(Scolopia saeva)、篦齿苏铁(Cycas pectinata)、厚壳树(Ehretia thyrsiflora)、酸豆(Tamarindus indica)、白车(Syzygium levinei)等25个植物仅有一株,这些稀有植物的保护直接影响东莞古树名木的植物结构(图2)。

图2东莞市古树名木种类结构

2.3健康状况

古树名木由于树龄大,生活力低,从其生长分布看,长势旺盛的有1684株,仅占总量的5866%;而生长状况较差乃至死亡的数量达212株,占总量的739%,情况不容乐观。就生长的具体位置看,生长在路边、水边或建筑物的古树名木有2529株,占总量的8116%,与人类活动接触较为密切,受人为影响较大。古树树型较高大,抗风雨侵蚀能力弱,易导致树体抗病虫侵染力降低而致病。东莞古树名木主要受白蚁、叶部病虫害、枝干病虫害、根部病虫害及寄生性植物危害,受害比例为5971%,其中叶部病虫害及白蚁危害最为常见,分别占2743%和1601%,情况较为严峻(图3)。

图3东莞市古树名木健康状况

2.4保护现状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古树名木的管理养护工作。东莞市在立法、普查、建档、挂牌、宣传等各方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制定有关文件和编纂专业书籍有:《东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东莞市人民政府令第93号,2007.4)并于2012年10月重新颁布、《关于公布东莞市第一批古树名木名单的通知》(东府办〔2003〕35号)、《关于公布东莞市第二批古树名木名单的通知》(东府办〔2008〕57号)、《关于开展长生树普查建档工作的通知》(东绿〔2010〕11 号)、《东莞古树名木大观》(东莞市绿化委员会,东莞市林业局,2003.7)等。东莞市林业局作为唯一一个管理和保护东莞市古树名木的部门,每年利用市财政的专项资金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养护复壮、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工作。

此外,东莞市各镇街把古树名木的管护责任明确落实到古树名木所在村的村级单位或个人,负责对古树名木进行简单的日常管护,如修剪枯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部分镇区还规划建设以古树名木为主题的公园或编写有关古树名木的书籍。例如,企石镇建设了以千年古秋枫为标志的秋枫公园,寮步镇建设了以芒果古树群为标志的横丽湖主题公园,樟木头镇人民政府编写了《东莞市樟木头古树名木大观》(2008.6)等。无论是这些古树名木主题公园的建设,还是书籍的编写,都对古树名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既优化了城乡环境,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

3古树名木衰退原因与复壮技术

3.1古树名木衰退原因

现有研究表明,现阶段古树名木发生衰弱及死亡的原因除了部分树种属机理性衰弱外,大多数属非机理性的原因所致,即人为因素是重要的原因[3]。

3.1.1生理机能下降

机理性衰弱使得古树随树龄的增长,生理机能下降、生命力减弱、树体腐朽老化,导致根吸收养分的能力逐渐不能满足地上部分的需要,导致内部生理失去平衡,部分树枝逐渐枯萎败落,造成整株古树的衰老死亡[4]。

3.1.2人为因素影响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小镇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城市,许多古树名木的光、热、水、风等自然生长条件恶化,不少古树如同生长在混凝土高楼围成的井底之中,周围往往用水泥铺装地面,石砌围栏,仅留很小的树池,营养面积变小,养分不够,根系透气性极差,造成古树衰弱甚至死亡。

endprint

3.2古树名木复壮技术

古树名木的复壮措施应针对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复壮主要是通过土壤改良,提供适宜根系生长的营养条件,如松土、培土、更换硬质铺装为透气铺装,增大土壤孔隙空间,改善土壤结构,适当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诱导根系发育。地上复壮措施则以树体管理为主,包括修剪、修补、桥接[5]、树干损伤处理、填洞、叶面施肥、配植固氮植物[6],加强病虫害防治[7,8]等。在复壮过程中还要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检测复壮措施的有效性。在古树名木复壮过程中,往往需要实施综合的治理技术,才会收到明显的复壮效果[9]。

4古树名木保护对策

4.1政府投入与多渠道筹集资金并举

古树名木保护是社会公益事业,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级政府财政主管部门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资金,采取多种保护和管理形式,接受来自非责任单位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资助、捐赠等,积极吸纳社会资金,以利于古树名木的保护。应施行各级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单位3级责任制,出资比例基本为7∶2∶1,在抢救或复壮时增加投入[10]。

制定古树名木认养管理办法,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和一些企事业单位认养一定数量的古树名木,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事业当中。为保证古树名木健壮生长,对古树名木的认养要严格把关、认真筛选,并签定古树名木认养责任书,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负责古树名木的日常管理和养护。这样既可弥补保护管理资金不足,又可提高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并及时掌握古树名木动态,开展相关保护措施。

4.2完善古树名木的数字化管理

目前,古树名木资源档案管理,仅仅是由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的转变,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管理,仅初步建立了古树名木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12]。应进一步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RS(航空摄影测量)、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对每株名木古树进行定位、拍照,调查记录其生长状况,并对每株名木古树进行编号建档,输入电脑,定期实施监测,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开展古树名木环境条件变化、物候期、病虫害、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长期观测和预测。继续完善古树名木档案,加快古树名木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动态化管理,及时记录古树名木的生境、生长势的变化,进行定期动态监测。集图像、图表、文字为一体,通过电子地图把古树名木直接反映到空间地图上来,社会大众可通过网络随时查询各种信息,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打印输出等[13]。

4.3构建古树名木预警监控网络体系

古树名木历经沧桑,加之气候、温度等生态环境的变化,生长势明显变弱,容易遭受到病虫害等有害生物的危害与侵蚀,随之,带来了古树名木本身以及对城市居民的安全性问题,加强科研管理和经费的投入,利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如PiCUS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装置等对古树名木病虫害进行监测、防治研究,开展古树名木的安全性评估技术与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系统研究,建立古树名木预警监控网络体系。

4.4采用科学技术,防控古树名木病虫害

通过开展古树名木品种与立地环境条件的研究,根据植物种群间相生相克的原理,采取种植相生植物品种,优化古树名木植物群落。合理配置植物,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抗逆作用,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充分应用生物防控技术[1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此外,加强后备资源培养,组建高水平的高水平的古树名木保护专业队伍,加强古树名木养护与复壮技术研究,制定相应的古树名木日常养护与复壮技术规范,指导相关管养单位和个人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4.5加强古树名木开发与利用

古树名木既与自然风光相协调,其本身也是独特的一道风景,尤其是生长在游览线及景点上的古树更为东莞市增添无限的神韵。古树名木是适地适树造林的典范,可作为四旁绿化、园林绿化的树种,将具有代表性的古树名木进行包装、宣传,把有特色的开发成相应的保护区、主题公园、科普示范区等,既是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又优化了城乡环境,同时也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

2014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5结语

古树名木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相关政要部门的政策支持、先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指导,更需要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这样才能使古树名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流传,造福于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TT/T91-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周忠朗.古树名木的景观的认定、保护和利用[J].中国园林,1993,3(2):20~24.

[3] 胡坚强,夏有根,梅艳,等.古树名木研究概述[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4):151~154.

[4] 徐德嘉.古树体内活性氧防御酶系统酶活性的初步研究[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5(2):48~54.

[5] 张巨山,乔秀荣.古树名木的复壮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10(3):68~69.

[6] 黄金森.古树名木衰败死亡原因调查及保护措施初探[J].现代园艺,2011(3):49~50.

[7] 陈飞平,廖为明.南昌市主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及对策[J].农业考古,2011(1):276~278.

[8] 尤扬,申会苹,李孟云,等.新乡市区古树名木现状及保护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9(1):29~33.

[9] 熊和平.南方古树名木复壮技术研究[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6(2):6~10.

[10]施海.北京市古树名木资源存在的问题及保护管理对策[J].绿化与生活,2006(5):22~23.

[11] 张庆峰.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5):26~28.

[12] 叶永昌,刘颂颂,黄炜棠,等.古树名木信息查询网站构建——以东莞市建成区为例[J].广东林业科技,2008,24(1):67~70.

[13] 宋朝军,李灵生.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6):127~128.

[14] 钟平生,汤玉娟,张颂声.惠州西湖景区古树名木病虫害调查及保护建议[J].

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树名东莞市古树
《古树》
宁海县完成2020年度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长兴县上线首批古树名木认养活动
保护古树名木
泰安市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研究
油画《马六甲古树》
村子的古树挖走了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近期价格等
一棵古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