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严魁
【摘要】目前,我国193个城市已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民生需求和体制制约相矛盾,以及创新应用和习惯行为相矛盾的问题。详细阐述了智慧城市的定义,并介绍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了智慧城市的本质。最后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12字方针:观基础、看管理、思物联、重应用。
【关键词】智慧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形态创新转型
中图分类号:F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10(2014)-09-0048-04
1 智慧城市定义
智慧城市是一种更高的城市生产和生活形态,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统一通信等新一代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逐步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城市民众生产和生活更加智慧。智慧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创新驱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创新驱动的核心在应用创新,关键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包括三个层面:首先,要利用现代的传感技术,对自然界及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进行感知;其次,要融合通信网络,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第三,通过计算机分析与仿真技术深层次模拟与分析,改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必然赋予智慧城市三个特点,即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感知是根本,互联是基础,应用是核心。智慧城市的定义如图1所示:
2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智慧城市作为继物联网概念之后又诞生的一个新概念,受到我国政府、企业、专家、学者高度关注。上海作为智慧城市的引领城市,于2011年9月7日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高度概括为“1、4、4、8”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云计算、物联网、TD-LTE、高端软件、下一代NGN、车联网、信息服务和集成电路八个专项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城市应用、产业发展、网络安全四项措施的落实,推动城市生产和生活的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四大特点的形成,改善民众生产与生活方式,最终推动智慧上海这一目标的实现。
与上海类似,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武汉、宁波、南京、佛山、扬州等地基本在同时期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形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集团军;重庆、无锡、大连、福州、杭州、青岛、昆明、成都、嘉定、莆田、江门、东莞、东营紧随其后也在积极进行建设,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二集团军;沈阳、株洲、伊犁、江阳和其他很多城市也做好准备,逐步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军中来,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三集团军。根据权威部门信息统计,在2012年,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在2013年8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再度公布2013年度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新增了103个城市(区、县、镇),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量已经达到193个。
目前,全国建设智慧城市的规模空前,政府和企业建设热情高涨,以北京、上海、宁波为代表的第一批试点城市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建设成果,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基本确定了智慧城市建设风向标的地位。以上海贝尔、华为、中兴、华录为代表的企业也先后陆续推出智慧城市建设的解决方案,已经参与或正在参与智慧城市的项目建设工作。
在近几年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碰到了很多困难。当我们继续给智慧城市加油鼓劲的同时,也必须聆听部分专家、学者的反面声音。最近就有专家提出给智慧城市建设降降温的观点。例如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提出某些智慧城市建设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规划和应用支撑,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荒废、闲置;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也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乏规范标准,有些地方重建设轻应用,缺乏长期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
我们不能否认自2009年以来我国在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居多、应用偏少的问题,应用创新显著、管理体制制约的问题等等。
作为物联网和智慧城市意识领域的研究者和行为领域的实践者,笔者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参与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建设工作。在理论研究领域,先后起草了《物联网是一次科技革命吗?》、《再思物联》等文章;在项目建设领域,正在主导浦东新区协同医疗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工作以及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智慧教育项目的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多科技成果和经济社会效益,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在智慧医疗的建设过程中,碰到民生需求和体制制约的矛盾性问题;在智慧教育的建设过程中,碰到了创新引领和习惯制约的矛盾性问题。因此,智慧城市作为新的城市形态,需要有序推动、分步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无论在意识领域还是在行为领域都必须坚持渐进式推动的整体思路。本文重点是谈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如果要给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应做好两点:一是深刻理解智慧城市的本质,二是坚持智慧城市建设的12字方针——观基础、看管理、思物联、重应用。
3 智慧城市的本质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生产和生活形态的优化,其目标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提升,其途径是创新转型,其核心是民生应用。它是认识领域和行为领域的高度集成,理论指导实践的执行、实践推进理论的优化。为什么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给智慧城市降降温的观点?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发现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重基础、轻应用。为什么会出现重基础、轻应用的局面?因为应用与意识关联、与行为习惯关联,其推动难度远远大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难度。
今天,当我们搜索智慧城市这个关键词时,许多文章映入眼帘,但绝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支离破碎的初级阶段,在认识领域还没有归纳出完整体系。这说明智慧城市建设在意识领域还没有形成共识,没有形成统一,很多城市抱着先行先试的态度在进行建设。这一态度与观点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意识领域还处于浅显阶段,行为领域必然导致急功近利。
那么,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在何方?笔者仍坚持这一观点,即智慧城市之路仍停留在生产与生活之中,在生活方面仍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体”、“医”、“学”、“悟”10要素而展开;在生产方面仍要坚持在“计划”、“生产”、“配送”、“销售”生产链中去思考,立足既有基础,挖掘潜在需求,寻求真正有价值的产业和足以支撑的商业模式。艺术家们说“形式不能大于内容”,这句话富有哲理,适合于各个领域。在科技领域也一样,“概念不能超越需求”,一味的概念化,只能化作泡影,最终将摆脱不了破灭的厄运。在认识领域要遵守“内容大于形式”、“概念服从实践”的原则,在行为领域也必须坚持“需求有轻重”、“产业有先后”的原则,只有急民众之所急、想民众之所想才能走出健康产业和建立配套的商业模式。
纵观我国民众生活的10个要素,“住”、“行”、“医”、“学”问题尤为突出,“住”的问题涉及到体制、金融配套政策、产业结构、民族性格等方方面面,信息化对其推动作用微乎其微;“行”的问题非常严重,已经从行车难转变为停车难,这是社会配套和产业结构的问题,通过信息化根本不能解决;“医”的问题表象是“看病难、看病贵”,这是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共性问题,需要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统一通信等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学”的问题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是教学公平化问题,这也是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共性问题,需要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统一通信等技术提高资源共享水平,逐步实现教学公平化。
endprint
相对以上四要素,“吃”、“游”、“购”、“娱”、“体”、“悟”相对平缓,“吃”的问题是长期性问题,涉及到生产体制的问题,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形势下,做到食品溯源是不现实的;“游”的问题是景点的有限性服务和旅游服务阶段性爆发冲突的问题,在假日制度没有调整之前通过信息化手段无法缓解;“购”的问题随着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厂商和应用的出现,已经发展得非常好;“娱”的问题是生活水平的问题,娱乐方式已经有影视欣赏、音乐欣赏和阅读欣赏等,能够满足民众的现阶段需求;“悟”的问题是高层次的意识领域的问题,与个人和团体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相关联,信息化也只能提供辅助性的信息参考。
因此,在民众生活领域,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在生产领域,笔者研究不多,类似智慧政务、智慧生产、智慧物流等应用也在积极建设中。面对生活与生产现状与需求,应当紧扣智慧城市建设的主题,以智慧医疗、智慧教育为重点,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12字方针。
4 智慧城市建设12字方针
(1)观基础
无论在认识领域还是行为领域,都是坚持继承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类似,也遵循了继承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只不过跨过量变到质变的节点,对人们生产与生活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智慧城市应用包罗万象,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段里程,必须遵守科学发展规律,立足既有行业的信息化基础,进行渐进式的发展。
(2)看管理
管理与人力、资本、技术类似,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要素的过程中已经对要素进行了“有形”和“无形”的类别划分,管理属于无形生产要素类别。客观的分析,管理就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要素之间有效与合理的配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每一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调整的过程,是管理方式发展的过程。智慧城市作为生产和生活的一种形态,在国家宏观层面、行业中观层面、企业微观层面也是一次管理方式调整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3)思物联
智慧城市不能离开物联网、云计算、统一通信等技术的发展。物联网要继承各个行业既有的科学基础、技术基础,以及生产关系基础,不断地突破、完善、创新,才能走出健康的发展道路。任何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必须恪守“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概念不能超越需求”的准则,否则概念就失去依附的载体,最终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行业物联网必须正视客观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既有的生产关系,仔细分析行业需求,再寻找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方案才是科学之道。
(4)重应用
智慧城市具体体现在生活和生产的应用方面,“需求有轻重”、“产业有先后”,各行各业需求都要从民众生活与生产出发,缓解民众最主要的矛盾,解决民众最关注的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一个个产业。纵观我国民众生活的十个纬度,通俗地讲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城市住房、求学问道四个方面,专业分析需求主要集中在“医”、“行”、“住”、“学”四个方面。“住”、“行”涉及我国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科学技术发展对他们的影响微乎其微;建议在生活形态方面将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放在“医”与“学”两个方面,深入实践,寻找智慧医疗与智慧教育的发展之路。
5 总结
无论医药卫生、文化教育,还是其他行业,必须立足需求,观行业信息化基础,看行业管理水平,思建设方案,重应用开展。在技术层面要坚持渐进式的发展原则,在行业信息化基础上,寻求一步步的突破与完善;在管理现状下,遵循持续优化的发展思路,通过生产关系再造促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在建设方案上,要分短、中、长多个阶段,分布实施、逐步开展;在应用开展方面,要从习惯出发,持续引导、阶段养成,最终优化民生形态。
参考文献:
[1] 刘恋.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证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2.
[2] 李重照,刘淑华. 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 电子政务, 2011(6).
[3] 吴吉朋. 浅谈云计算与智慧城市建设[J]. 电子政务, 2011(7).
[4] 巫细波,杨再高. 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前瞻[J]. 城市观察, 2010(6).
[5] 骆小平. “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0(6).★
作者简介
李萍:研究员,医学硕士,现任同济大学预防医学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副院长,2011年获得国家信息安全测评注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证书。在上海市5个专业委员会任委员、3个市级质控中心任评审专家,近三年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9篇、发表SCI收录文章3篇。
严魁:金融学硕士,上海贝尔客户服务中心产品奠基人,上海贝尔公共事业创始人,上海贝尔智慧医疗创始人,上海贝尔电子政务创始人之一。自2009年底开始研究、推进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围绕“民生”这一核心主题,在“医疗”、“教育”、“交通”、“旅游”几大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发表多篇文章。
endprint
相对以上四要素,“吃”、“游”、“购”、“娱”、“体”、“悟”相对平缓,“吃”的问题是长期性问题,涉及到生产体制的问题,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形势下,做到食品溯源是不现实的;“游”的问题是景点的有限性服务和旅游服务阶段性爆发冲突的问题,在假日制度没有调整之前通过信息化手段无法缓解;“购”的问题随着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厂商和应用的出现,已经发展得非常好;“娱”的问题是生活水平的问题,娱乐方式已经有影视欣赏、音乐欣赏和阅读欣赏等,能够满足民众的现阶段需求;“悟”的问题是高层次的意识领域的问题,与个人和团体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相关联,信息化也只能提供辅助性的信息参考。
因此,在民众生活领域,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在生产领域,笔者研究不多,类似智慧政务、智慧生产、智慧物流等应用也在积极建设中。面对生活与生产现状与需求,应当紧扣智慧城市建设的主题,以智慧医疗、智慧教育为重点,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12字方针。
4 智慧城市建设12字方针
(1)观基础
无论在认识领域还是行为领域,都是坚持继承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类似,也遵循了继承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只不过跨过量变到质变的节点,对人们生产与生活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智慧城市应用包罗万象,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段里程,必须遵守科学发展规律,立足既有行业的信息化基础,进行渐进式的发展。
(2)看管理
管理与人力、资本、技术类似,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要素的过程中已经对要素进行了“有形”和“无形”的类别划分,管理属于无形生产要素类别。客观的分析,管理就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要素之间有效与合理的配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每一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调整的过程,是管理方式发展的过程。智慧城市作为生产和生活的一种形态,在国家宏观层面、行业中观层面、企业微观层面也是一次管理方式调整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3)思物联
智慧城市不能离开物联网、云计算、统一通信等技术的发展。物联网要继承各个行业既有的科学基础、技术基础,以及生产关系基础,不断地突破、完善、创新,才能走出健康的发展道路。任何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必须恪守“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概念不能超越需求”的准则,否则概念就失去依附的载体,最终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行业物联网必须正视客观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既有的生产关系,仔细分析行业需求,再寻找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方案才是科学之道。
(4)重应用
智慧城市具体体现在生活和生产的应用方面,“需求有轻重”、“产业有先后”,各行各业需求都要从民众生活与生产出发,缓解民众最主要的矛盾,解决民众最关注的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一个个产业。纵观我国民众生活的十个纬度,通俗地讲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城市住房、求学问道四个方面,专业分析需求主要集中在“医”、“行”、“住”、“学”四个方面。“住”、“行”涉及我国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科学技术发展对他们的影响微乎其微;建议在生活形态方面将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放在“医”与“学”两个方面,深入实践,寻找智慧医疗与智慧教育的发展之路。
5 总结
无论医药卫生、文化教育,还是其他行业,必须立足需求,观行业信息化基础,看行业管理水平,思建设方案,重应用开展。在技术层面要坚持渐进式的发展原则,在行业信息化基础上,寻求一步步的突破与完善;在管理现状下,遵循持续优化的发展思路,通过生产关系再造促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在建设方案上,要分短、中、长多个阶段,分布实施、逐步开展;在应用开展方面,要从习惯出发,持续引导、阶段养成,最终优化民生形态。
参考文献:
[1] 刘恋.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证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2.
[2] 李重照,刘淑华. 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 电子政务, 2011(6).
[3] 吴吉朋. 浅谈云计算与智慧城市建设[J]. 电子政务, 2011(7).
[4] 巫细波,杨再高. 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前瞻[J]. 城市观察, 2010(6).
[5] 骆小平. “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0(6).★
作者简介
李萍:研究员,医学硕士,现任同济大学预防医学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副院长,2011年获得国家信息安全测评注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证书。在上海市5个专业委员会任委员、3个市级质控中心任评审专家,近三年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9篇、发表SCI收录文章3篇。
严魁:金融学硕士,上海贝尔客户服务中心产品奠基人,上海贝尔公共事业创始人,上海贝尔智慧医疗创始人,上海贝尔电子政务创始人之一。自2009年底开始研究、推进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围绕“民生”这一核心主题,在“医疗”、“教育”、“交通”、“旅游”几大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发表多篇文章。
endprint
相对以上四要素,“吃”、“游”、“购”、“娱”、“体”、“悟”相对平缓,“吃”的问题是长期性问题,涉及到生产体制的问题,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形势下,做到食品溯源是不现实的;“游”的问题是景点的有限性服务和旅游服务阶段性爆发冲突的问题,在假日制度没有调整之前通过信息化手段无法缓解;“购”的问题随着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厂商和应用的出现,已经发展得非常好;“娱”的问题是生活水平的问题,娱乐方式已经有影视欣赏、音乐欣赏和阅读欣赏等,能够满足民众的现阶段需求;“悟”的问题是高层次的意识领域的问题,与个人和团体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相关联,信息化也只能提供辅助性的信息参考。
因此,在民众生活领域,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在生产领域,笔者研究不多,类似智慧政务、智慧生产、智慧物流等应用也在积极建设中。面对生活与生产现状与需求,应当紧扣智慧城市建设的主题,以智慧医疗、智慧教育为重点,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12字方针。
4 智慧城市建设12字方针
(1)观基础
无论在认识领域还是行为领域,都是坚持继承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类似,也遵循了继承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只不过跨过量变到质变的节点,对人们生产与生活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智慧城市应用包罗万象,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段里程,必须遵守科学发展规律,立足既有行业的信息化基础,进行渐进式的发展。
(2)看管理
管理与人力、资本、技术类似,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要素的过程中已经对要素进行了“有形”和“无形”的类别划分,管理属于无形生产要素类别。客观的分析,管理就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要素之间有效与合理的配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每一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调整的过程,是管理方式发展的过程。智慧城市作为生产和生活的一种形态,在国家宏观层面、行业中观层面、企业微观层面也是一次管理方式调整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3)思物联
智慧城市不能离开物联网、云计算、统一通信等技术的发展。物联网要继承各个行业既有的科学基础、技术基础,以及生产关系基础,不断地突破、完善、创新,才能走出健康的发展道路。任何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必须恪守“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概念不能超越需求”的准则,否则概念就失去依附的载体,最终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行业物联网必须正视客观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既有的生产关系,仔细分析行业需求,再寻找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方案才是科学之道。
(4)重应用
智慧城市具体体现在生活和生产的应用方面,“需求有轻重”、“产业有先后”,各行各业需求都要从民众生活与生产出发,缓解民众最主要的矛盾,解决民众最关注的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一个个产业。纵观我国民众生活的十个纬度,通俗地讲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城市住房、求学问道四个方面,专业分析需求主要集中在“医”、“行”、“住”、“学”四个方面。“住”、“行”涉及我国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科学技术发展对他们的影响微乎其微;建议在生活形态方面将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放在“医”与“学”两个方面,深入实践,寻找智慧医疗与智慧教育的发展之路。
5 总结
无论医药卫生、文化教育,还是其他行业,必须立足需求,观行业信息化基础,看行业管理水平,思建设方案,重应用开展。在技术层面要坚持渐进式的发展原则,在行业信息化基础上,寻求一步步的突破与完善;在管理现状下,遵循持续优化的发展思路,通过生产关系再造促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在建设方案上,要分短、中、长多个阶段,分布实施、逐步开展;在应用开展方面,要从习惯出发,持续引导、阶段养成,最终优化民生形态。
参考文献:
[1] 刘恋.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证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2.
[2] 李重照,刘淑华. 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 电子政务, 2011(6).
[3] 吴吉朋. 浅谈云计算与智慧城市建设[J]. 电子政务, 2011(7).
[4] 巫细波,杨再高. 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前瞻[J]. 城市观察, 2010(6).
[5] 骆小平. “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0(6).★
作者简介
李萍:研究员,医学硕士,现任同济大学预防医学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副院长,2011年获得国家信息安全测评注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证书。在上海市5个专业委员会任委员、3个市级质控中心任评审专家,近三年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9篇、发表SCI收录文章3篇。
严魁:金融学硕士,上海贝尔客户服务中心产品奠基人,上海贝尔公共事业创始人,上海贝尔智慧医疗创始人,上海贝尔电子政务创始人之一。自2009年底开始研究、推进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围绕“民生”这一核心主题,在“医疗”、“教育”、“交通”、“旅游”几大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发表多篇文章。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