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绩的李白研究

2014-08-08 19:58肖燕
文史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问津瑶台学海

肖燕

文史专家王定璋先生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社科联资深学人,勤于治学而成绩斐然。2009年,他出版了一部55万字的论文集《学海蠡测——文史思辨录》(巴蜀书社出版),博得学界好评。2013年,他再接再厉,又推出几乎同等篇幅的姊妹篇《学海问津——文史沉思录》(巴蜀书社出版),颇获学人首肯。王定璋虽说是文史兼修,但更擅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尤以治唐诗见长。这部《学海问津》,71%的篇什谈的都是唐诗;而唐诗中,又以将近一半的文字说李白。可见定璋先生对1000多年前的这位从家乡走出去的大诗人的仰慕和青睐。先生视野中的李白,既风流倜傥,心雄万夫,又理想远大,心怀天下。不过,先生并未就此却步,而是深入风流李白、理想李白的心灵深处,读到了一些更为珍贵的李白品质、李白特质。与此相应,先生还对李白研究中的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深入解析,或剥茧抽丝,或另辟蹊径,最终得出能自圆其说且可服人的结论。由是可以说,先生的问津之旅是辛苦而成功的——他的独到的李白研究,是其硕果。

揭示出李白于当代的文化意义

学者多认为,李白的思想来源是道家或道家兼纵横家。王定璋先生在《学海问津》一书里提出,李白思想当是儒、道、纵横甚至还包括兵家的混合体,其《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即是印证。先生说:“李白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设定,是兼容了儒家的用世之志和进取精神,道家的养真修性、功成身退和纵横家的由草泽直入龙廷、以纵横王霸大略实现自身价值的整合。”先生指出,李白有强烈的功名欲望,期盼出将入相,“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然而,李白谋求政治理想的实现并非以牺牲人格为代价,“摧眉折腰事权贵”,而是要与王侯卿相乃至帝王进行平等对话。唐代诗人群体是一个满怀自由思想与独立意识的群体,而李白则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或称领军人物。他的自由思想与独立意识最为突出,是其他诗人不能比拟的。王定璋将其定义为诗人的“主体意识”(即人作为主体在主客关系中对自己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认定,是自我意识中的核心),而“这首先来源于诗人的自信与自尊”,“对自身才能和前程的充分乐观自信”,“是其自觉意识到自己在生存环境中的进取力量和支配地位的必然”。

李白不是一个空谈家。他为了践行自己的人生抱负、政治理想而上下求索,虽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他在61岁时还想追随李光弼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后一战,拖着病躯,匹马单枪直奔临淮,惜乎行至金陵身体已不能支,只能半途折返。须知他此时已有过两次从政失败的经历,九死一生,却仍无改悔,“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定璋先生说,这正是李白“执著于道,以天下为己任”之使命感使然,“热血赴国难”,“是很激励后人的”。

旧时一些学者很是小瞧李白干谒权贵和他的那几篇干谒书,比如闻一多先生就认为“李白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杜甫》,《新月》第一卷第六期,1928年8月10日)。郭沫若先生也说,李白“有他的十分庸俗的一面”(《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74页)。王定璋先生则不以为然。他提出李白的干谒权贵,乃是运用纵横术,“以王霸大略游说当权人物”,“像当年纵横家苏秦、张仪一样,取得执政者信赖之后建立伟绩丰功”。先生以李白在蜀中谒见益州长史苏颋的独特方式(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为例,称李白“不仅展现了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而且对自身才能的充分认定与舍我其谁的主人气质也相当突出”。正因为李白以其“不谙世故的莽撞行为”去向苏长史“投刺”(递上名片),才获得苏颋的破格接见,并夸赞道:“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与安州裴长史书》)

总之,王定璋先生认为,李白首先是一位爱国者,又是一个敢于蔑视权贵,肯定自我,平交王侯,高扬个性与主体意识、以帝王师自许的人物。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锲而不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特别是他将人格独立与“士不可不弘毅”等思想提升到主体意识自尊自主层面,在封建专制主义时代,更殊为珍贵,令后人感佩。这就是王定璋先生在《学海问津》里为我们揭示出的李白的当代意义。

还原了一个敢讲真话且忧国忧民的李白

学者都承认李白是他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旷世奇才;但一当论及其政治头脑、政治眼光时,便多摇头叹息,以为过于天真,甚至是糊涂了——这主要指其两次从政,即天宝三载(744年)入长安供奉翰林与至德二载(757年)误入永王璘幕。王定璋先生承认“李白往往把官场中的政治斗争低估了,把政治问题看得很简单、容易”。不过,他认为,这一方面是李白的政治欠缺,但另一方面又当视作为道德优点;因为他是“以赤子之心对人待物,缺乏心机和算计,内心怎么想的更照原样表达出来,不假雕饰”,这是多么宝贵的政治品质!对误入永王璘幕,先生以为,这当是“年迈的诗人满腔的报国热情落入了肃宗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这于他来说,乃是“始料不及的冤枉”。对在长安供奉翰林而最终被赐金放还,先生指出,这并不表明李白缺乏政治才干,由于遭张垍谗毁等多种种原因,李白“没有施展其政治才干的机会”;“李白的政治能力是一个无法验证的未知数”。先生以这样的角度来看李白的政治头脑、政治能力,应当说是公允的、实事求是的,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内涵,是值得肯定的。

其实,李白尽管在政治上有些单纯、天真,但并不糊涂,在许多时候,还可以说具有常人不及的敏锐的政治眼光——拿王定璋先生的话来讲,就是具有“超前意识与批判精神”。先生认为,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几年举国一片歌舞升平中,就窥见到潜伏在盛唐社会里的深刻危机,“敏感到现实的弊端,政治形势的严峻”。先生特别举出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句,认为这是诗人对“玄宗黩武开边,为开疆拓土不惜以无辜者的鲜血换取其大攘四夷的欲望”的有力针砭。先生还注意到李白是诗中为李北海(李邕)与裴尚书(裴敦复)被冤杀(遭奸相李林甫杖杀)鸣不平,并指出“此诗作于天宝八九年间,正是李林甫炙手可热,权倾朝野之际”。先生因此得出结论:在李白那里一切都是让事实说话,让正义说话,让真理说话,“哪里还有什么君臣之纲,尊卑长幼之序!这些当然不是宋、元以后理学盛行时代的正统文人所能认同和理解的。”

李白写诗,包括咏史诗,是从事实出发而直抒胸臆;王定璋先生在评判李白及其诗歌的历史价值时也是以事实为依据,从李诗中排比内证,既从当事人的处境去条分缕析,也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探骊摘珠,从而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白,一个鲜活、青春、敢怒敢恨、胸怀坦荡、敢讲真话且忧国忧民的李白。

关注李白资料的发掘和辨析

在唐代诗人中,王定璋特别看重李白,因而也尤为关注有关李白资料的辨析和李白行藏的讨论。他在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发现一册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李白五古精选手抄本《瑶台风露》而欣喜不已,当即恭读,并及时向学界公布这一信息与初步研究成果。他在《学海问津》里又入其堂奥,继续深化他的研究。这部手抄本由署名笈甫翁者选批,桐华舸主人楷书精抄。据王定璋研究,其批评当分两种情况:朱批(眉批)应出自笈甫翁,为流畅行草;墨批(眉批及行批)该系抄写者桐华舸主人所为,也是上乘行草。王定璋先生认为,这册《瑶台风露》具有以下四个特点:首先,选诗范围较为合理。李白诗歌的精华主要在古诗里,《瑶台风露》亦专选其五古达179首,占五古总数(450余首)1/3略强,“足证笈甫先生的识见不愧为李白的异代知音”。其次,从入选内容看,《瑶台风露》将李白五古的典型作品《古风五十九首》悉数阑入,“可见其超人的识度”。其余120首五古 ,也是最能体现李白思想倾向与艺术特征的代表作,且能注意到多种风格及题材的兼顾。这样,抄本便成为“颇能体现李白五古全貌的较好选本”。第三,《瑶台风露》的批注反映了笈甫翁和桐华舸主人的诗论主张:标举“风骚”,崇尚自然,缘情而作,有感而发。而这亦与李白的主张及创作实践相一致。第四,批注者论诗能从大处着眼,于小处落笔,客观准确地揭示出李白诗歌的政治寓意与艺术成就。最后,王定璋先生在指出《瑶台风露》的一些瑕疵后总结道:“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李白五古的唯一选本(据传苏轼曾选过李白五古,惜乎未保存下来),……评点中也不乏独特见解,可与历代笺评及研究李白专家的评论相互补益。”所以他“建议将抄本影印出版,以满足广大李白研究者、爱好者的需要”。

王定璋先生对《瑶台风露》的发现和研究,表现出一个治唐诗者应有的热情与判断力——这对年轻点的治唐诗者来说,当是有益的提示。

在有关李白的《笑歌行》《悲歌行》真伪问题上,王定璋先生则力排众议,力主“二行”是李白之作,绝非后人搀伪,“且是李白抨击黑暗统治,讥刺时弊的优秀篇章”,只不过其风格有些特别,乃是“心情激愤反以笑语出之”。王定璋还提供了《课外学习》上刊载的一条资料以佐证,说欧洲著名音乐家玛勒晚年用唐诗为歌词谱《大地之歌》,其第一乐章《咏人世悲愁的饮酒歌》歌词就是李白的《悲歌行》。先生由此感叹道:“李白‘二行固然见疑于某些学者,但却超越时空阻隔、古今相接,中外相通,神交契合,赢得了西方大音乐家的崇敬。”

对于李白乾元二年(759年)“长流夜郎”,是否真正抵达了贬所夜郎,在治李诗圈中也争议不小。王定璋先生从李诗中找出诸多有力内证,并结合李白行旅实际情况总结道:李白在“巫山附近遇赦,未至贬所夜郎”。

王定璋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及历史研究领域伏案爬梳、孜孜以求数十年,一直坚持“士志于道”,秉承“笃信善学”、独立思想、不人云亦云的治学理念,所以为文每有独到见解,往往醒人眼目。《学海问津》中的李白研究专题是如此,其他研究课题(如杜甫研究、钱起研究、《尚书》研究)亦如此。

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成都)副研究馆员

文史专家王定璋先生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社科联资深学人,勤于治学而成绩斐然。2009年,他出版了一部55万字的论文集《学海蠡测——文史思辨录》(巴蜀书社出版),博得学界好评。2013年,他再接再厉,又推出几乎同等篇幅的姊妹篇《学海问津——文史沉思录》(巴蜀书社出版),颇获学人首肯。王定璋虽说是文史兼修,但更擅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尤以治唐诗见长。这部《学海问津》,71%的篇什谈的都是唐诗;而唐诗中,又以将近一半的文字说李白。可见定璋先生对1000多年前的这位从家乡走出去的大诗人的仰慕和青睐。先生视野中的李白,既风流倜傥,心雄万夫,又理想远大,心怀天下。不过,先生并未就此却步,而是深入风流李白、理想李白的心灵深处,读到了一些更为珍贵的李白品质、李白特质。与此相应,先生还对李白研究中的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深入解析,或剥茧抽丝,或另辟蹊径,最终得出能自圆其说且可服人的结论。由是可以说,先生的问津之旅是辛苦而成功的——他的独到的李白研究,是其硕果。

揭示出李白于当代的文化意义

学者多认为,李白的思想来源是道家或道家兼纵横家。王定璋先生在《学海问津》一书里提出,李白思想当是儒、道、纵横甚至还包括兵家的混合体,其《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即是印证。先生说:“李白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设定,是兼容了儒家的用世之志和进取精神,道家的养真修性、功成身退和纵横家的由草泽直入龙廷、以纵横王霸大略实现自身价值的整合。”先生指出,李白有强烈的功名欲望,期盼出将入相,“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然而,李白谋求政治理想的实现并非以牺牲人格为代价,“摧眉折腰事权贵”,而是要与王侯卿相乃至帝王进行平等对话。唐代诗人群体是一个满怀自由思想与独立意识的群体,而李白则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或称领军人物。他的自由思想与独立意识最为突出,是其他诗人不能比拟的。王定璋将其定义为诗人的“主体意识”(即人作为主体在主客关系中对自己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认定,是自我意识中的核心),而“这首先来源于诗人的自信与自尊”,“对自身才能和前程的充分乐观自信”,“是其自觉意识到自己在生存环境中的进取力量和支配地位的必然”。

李白不是一个空谈家。他为了践行自己的人生抱负、政治理想而上下求索,虽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他在61岁时还想追随李光弼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后一战,拖着病躯,匹马单枪直奔临淮,惜乎行至金陵身体已不能支,只能半途折返。须知他此时已有过两次从政失败的经历,九死一生,却仍无改悔,“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定璋先生说,这正是李白“执著于道,以天下为己任”之使命感使然,“热血赴国难”,“是很激励后人的”。

旧时一些学者很是小瞧李白干谒权贵和他的那几篇干谒书,比如闻一多先生就认为“李白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杜甫》,《新月》第一卷第六期,1928年8月10日)。郭沫若先生也说,李白“有他的十分庸俗的一面”(《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74页)。王定璋先生则不以为然。他提出李白的干谒权贵,乃是运用纵横术,“以王霸大略游说当权人物”,“像当年纵横家苏秦、张仪一样,取得执政者信赖之后建立伟绩丰功”。先生以李白在蜀中谒见益州长史苏颋的独特方式(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为例,称李白“不仅展现了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而且对自身才能的充分认定与舍我其谁的主人气质也相当突出”。正因为李白以其“不谙世故的莽撞行为”去向苏长史“投刺”(递上名片),才获得苏颋的破格接见,并夸赞道:“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与安州裴长史书》)

总之,王定璋先生认为,李白首先是一位爱国者,又是一个敢于蔑视权贵,肯定自我,平交王侯,高扬个性与主体意识、以帝王师自许的人物。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锲而不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特别是他将人格独立与“士不可不弘毅”等思想提升到主体意识自尊自主层面,在封建专制主义时代,更殊为珍贵,令后人感佩。这就是王定璋先生在《学海问津》里为我们揭示出的李白的当代意义。

还原了一个敢讲真话且忧国忧民的李白

学者都承认李白是他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旷世奇才;但一当论及其政治头脑、政治眼光时,便多摇头叹息,以为过于天真,甚至是糊涂了——这主要指其两次从政,即天宝三载(744年)入长安供奉翰林与至德二载(757年)误入永王璘幕。王定璋先生承认“李白往往把官场中的政治斗争低估了,把政治问题看得很简单、容易”。不过,他认为,这一方面是李白的政治欠缺,但另一方面又当视作为道德优点;因为他是“以赤子之心对人待物,缺乏心机和算计,内心怎么想的更照原样表达出来,不假雕饰”,这是多么宝贵的政治品质!对误入永王璘幕,先生以为,这当是“年迈的诗人满腔的报国热情落入了肃宗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这于他来说,乃是“始料不及的冤枉”。对在长安供奉翰林而最终被赐金放还,先生指出,这并不表明李白缺乏政治才干,由于遭张垍谗毁等多种种原因,李白“没有施展其政治才干的机会”;“李白的政治能力是一个无法验证的未知数”。先生以这样的角度来看李白的政治头脑、政治能力,应当说是公允的、实事求是的,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内涵,是值得肯定的。

其实,李白尽管在政治上有些单纯、天真,但并不糊涂,在许多时候,还可以说具有常人不及的敏锐的政治眼光——拿王定璋先生的话来讲,就是具有“超前意识与批判精神”。先生认为,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几年举国一片歌舞升平中,就窥见到潜伏在盛唐社会里的深刻危机,“敏感到现实的弊端,政治形势的严峻”。先生特别举出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句,认为这是诗人对“玄宗黩武开边,为开疆拓土不惜以无辜者的鲜血换取其大攘四夷的欲望”的有力针砭。先生还注意到李白是诗中为李北海(李邕)与裴尚书(裴敦复)被冤杀(遭奸相李林甫杖杀)鸣不平,并指出“此诗作于天宝八九年间,正是李林甫炙手可热,权倾朝野之际”。先生因此得出结论:在李白那里一切都是让事实说话,让正义说话,让真理说话,“哪里还有什么君臣之纲,尊卑长幼之序!这些当然不是宋、元以后理学盛行时代的正统文人所能认同和理解的。”

李白写诗,包括咏史诗,是从事实出发而直抒胸臆;王定璋先生在评判李白及其诗歌的历史价值时也是以事实为依据,从李诗中排比内证,既从当事人的处境去条分缕析,也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探骊摘珠,从而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白,一个鲜活、青春、敢怒敢恨、胸怀坦荡、敢讲真话且忧国忧民的李白。

关注李白资料的发掘和辨析

在唐代诗人中,王定璋特别看重李白,因而也尤为关注有关李白资料的辨析和李白行藏的讨论。他在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发现一册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李白五古精选手抄本《瑶台风露》而欣喜不已,当即恭读,并及时向学界公布这一信息与初步研究成果。他在《学海问津》里又入其堂奥,继续深化他的研究。这部手抄本由署名笈甫翁者选批,桐华舸主人楷书精抄。据王定璋研究,其批评当分两种情况:朱批(眉批)应出自笈甫翁,为流畅行草;墨批(眉批及行批)该系抄写者桐华舸主人所为,也是上乘行草。王定璋先生认为,这册《瑶台风露》具有以下四个特点:首先,选诗范围较为合理。李白诗歌的精华主要在古诗里,《瑶台风露》亦专选其五古达179首,占五古总数(450余首)1/3略强,“足证笈甫先生的识见不愧为李白的异代知音”。其次,从入选内容看,《瑶台风露》将李白五古的典型作品《古风五十九首》悉数阑入,“可见其超人的识度”。其余120首五古 ,也是最能体现李白思想倾向与艺术特征的代表作,且能注意到多种风格及题材的兼顾。这样,抄本便成为“颇能体现李白五古全貌的较好选本”。第三,《瑶台风露》的批注反映了笈甫翁和桐华舸主人的诗论主张:标举“风骚”,崇尚自然,缘情而作,有感而发。而这亦与李白的主张及创作实践相一致。第四,批注者论诗能从大处着眼,于小处落笔,客观准确地揭示出李白诗歌的政治寓意与艺术成就。最后,王定璋先生在指出《瑶台风露》的一些瑕疵后总结道:“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李白五古的唯一选本(据传苏轼曾选过李白五古,惜乎未保存下来),……评点中也不乏独特见解,可与历代笺评及研究李白专家的评论相互补益。”所以他“建议将抄本影印出版,以满足广大李白研究者、爱好者的需要”。

王定璋先生对《瑶台风露》的发现和研究,表现出一个治唐诗者应有的热情与判断力——这对年轻点的治唐诗者来说,当是有益的提示。

在有关李白的《笑歌行》《悲歌行》真伪问题上,王定璋先生则力排众议,力主“二行”是李白之作,绝非后人搀伪,“且是李白抨击黑暗统治,讥刺时弊的优秀篇章”,只不过其风格有些特别,乃是“心情激愤反以笑语出之”。王定璋还提供了《课外学习》上刊载的一条资料以佐证,说欧洲著名音乐家玛勒晚年用唐诗为歌词谱《大地之歌》,其第一乐章《咏人世悲愁的饮酒歌》歌词就是李白的《悲歌行》。先生由此感叹道:“李白‘二行固然见疑于某些学者,但却超越时空阻隔、古今相接,中外相通,神交契合,赢得了西方大音乐家的崇敬。”

对于李白乾元二年(759年)“长流夜郎”,是否真正抵达了贬所夜郎,在治李诗圈中也争议不小。王定璋先生从李诗中找出诸多有力内证,并结合李白行旅实际情况总结道:李白在“巫山附近遇赦,未至贬所夜郎”。

王定璋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及历史研究领域伏案爬梳、孜孜以求数十年,一直坚持“士志于道”,秉承“笃信善学”、独立思想、不人云亦云的治学理念,所以为文每有独到见解,往往醒人眼目。《学海问津》中的李白研究专题是如此,其他研究课题(如杜甫研究、钱起研究、《尚书》研究)亦如此。

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成都)副研究馆员

文史专家王定璋先生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社科联资深学人,勤于治学而成绩斐然。2009年,他出版了一部55万字的论文集《学海蠡测——文史思辨录》(巴蜀书社出版),博得学界好评。2013年,他再接再厉,又推出几乎同等篇幅的姊妹篇《学海问津——文史沉思录》(巴蜀书社出版),颇获学人首肯。王定璋虽说是文史兼修,但更擅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尤以治唐诗见长。这部《学海问津》,71%的篇什谈的都是唐诗;而唐诗中,又以将近一半的文字说李白。可见定璋先生对1000多年前的这位从家乡走出去的大诗人的仰慕和青睐。先生视野中的李白,既风流倜傥,心雄万夫,又理想远大,心怀天下。不过,先生并未就此却步,而是深入风流李白、理想李白的心灵深处,读到了一些更为珍贵的李白品质、李白特质。与此相应,先生还对李白研究中的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深入解析,或剥茧抽丝,或另辟蹊径,最终得出能自圆其说且可服人的结论。由是可以说,先生的问津之旅是辛苦而成功的——他的独到的李白研究,是其硕果。

揭示出李白于当代的文化意义

学者多认为,李白的思想来源是道家或道家兼纵横家。王定璋先生在《学海问津》一书里提出,李白思想当是儒、道、纵横甚至还包括兵家的混合体,其《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即是印证。先生说:“李白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设定,是兼容了儒家的用世之志和进取精神,道家的养真修性、功成身退和纵横家的由草泽直入龙廷、以纵横王霸大略实现自身价值的整合。”先生指出,李白有强烈的功名欲望,期盼出将入相,“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然而,李白谋求政治理想的实现并非以牺牲人格为代价,“摧眉折腰事权贵”,而是要与王侯卿相乃至帝王进行平等对话。唐代诗人群体是一个满怀自由思想与独立意识的群体,而李白则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或称领军人物。他的自由思想与独立意识最为突出,是其他诗人不能比拟的。王定璋将其定义为诗人的“主体意识”(即人作为主体在主客关系中对自己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认定,是自我意识中的核心),而“这首先来源于诗人的自信与自尊”,“对自身才能和前程的充分乐观自信”,“是其自觉意识到自己在生存环境中的进取力量和支配地位的必然”。

李白不是一个空谈家。他为了践行自己的人生抱负、政治理想而上下求索,虽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他在61岁时还想追随李光弼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后一战,拖着病躯,匹马单枪直奔临淮,惜乎行至金陵身体已不能支,只能半途折返。须知他此时已有过两次从政失败的经历,九死一生,却仍无改悔,“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定璋先生说,这正是李白“执著于道,以天下为己任”之使命感使然,“热血赴国难”,“是很激励后人的”。

旧时一些学者很是小瞧李白干谒权贵和他的那几篇干谒书,比如闻一多先生就认为“李白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杜甫》,《新月》第一卷第六期,1928年8月10日)。郭沫若先生也说,李白“有他的十分庸俗的一面”(《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74页)。王定璋先生则不以为然。他提出李白的干谒权贵,乃是运用纵横术,“以王霸大略游说当权人物”,“像当年纵横家苏秦、张仪一样,取得执政者信赖之后建立伟绩丰功”。先生以李白在蜀中谒见益州长史苏颋的独特方式(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为例,称李白“不仅展现了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而且对自身才能的充分认定与舍我其谁的主人气质也相当突出”。正因为李白以其“不谙世故的莽撞行为”去向苏长史“投刺”(递上名片),才获得苏颋的破格接见,并夸赞道:“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与安州裴长史书》)

总之,王定璋先生认为,李白首先是一位爱国者,又是一个敢于蔑视权贵,肯定自我,平交王侯,高扬个性与主体意识、以帝王师自许的人物。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锲而不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特别是他将人格独立与“士不可不弘毅”等思想提升到主体意识自尊自主层面,在封建专制主义时代,更殊为珍贵,令后人感佩。这就是王定璋先生在《学海问津》里为我们揭示出的李白的当代意义。

还原了一个敢讲真话且忧国忧民的李白

学者都承认李白是他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旷世奇才;但一当论及其政治头脑、政治眼光时,便多摇头叹息,以为过于天真,甚至是糊涂了——这主要指其两次从政,即天宝三载(744年)入长安供奉翰林与至德二载(757年)误入永王璘幕。王定璋先生承认“李白往往把官场中的政治斗争低估了,把政治问题看得很简单、容易”。不过,他认为,这一方面是李白的政治欠缺,但另一方面又当视作为道德优点;因为他是“以赤子之心对人待物,缺乏心机和算计,内心怎么想的更照原样表达出来,不假雕饰”,这是多么宝贵的政治品质!对误入永王璘幕,先生以为,这当是“年迈的诗人满腔的报国热情落入了肃宗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这于他来说,乃是“始料不及的冤枉”。对在长安供奉翰林而最终被赐金放还,先生指出,这并不表明李白缺乏政治才干,由于遭张垍谗毁等多种种原因,李白“没有施展其政治才干的机会”;“李白的政治能力是一个无法验证的未知数”。先生以这样的角度来看李白的政治头脑、政治能力,应当说是公允的、实事求是的,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内涵,是值得肯定的。

其实,李白尽管在政治上有些单纯、天真,但并不糊涂,在许多时候,还可以说具有常人不及的敏锐的政治眼光——拿王定璋先生的话来讲,就是具有“超前意识与批判精神”。先生认为,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几年举国一片歌舞升平中,就窥见到潜伏在盛唐社会里的深刻危机,“敏感到现实的弊端,政治形势的严峻”。先生特别举出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句,认为这是诗人对“玄宗黩武开边,为开疆拓土不惜以无辜者的鲜血换取其大攘四夷的欲望”的有力针砭。先生还注意到李白是诗中为李北海(李邕)与裴尚书(裴敦复)被冤杀(遭奸相李林甫杖杀)鸣不平,并指出“此诗作于天宝八九年间,正是李林甫炙手可热,权倾朝野之际”。先生因此得出结论:在李白那里一切都是让事实说话,让正义说话,让真理说话,“哪里还有什么君臣之纲,尊卑长幼之序!这些当然不是宋、元以后理学盛行时代的正统文人所能认同和理解的。”

李白写诗,包括咏史诗,是从事实出发而直抒胸臆;王定璋先生在评判李白及其诗歌的历史价值时也是以事实为依据,从李诗中排比内证,既从当事人的处境去条分缕析,也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探骊摘珠,从而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白,一个鲜活、青春、敢怒敢恨、胸怀坦荡、敢讲真话且忧国忧民的李白。

关注李白资料的发掘和辨析

在唐代诗人中,王定璋特别看重李白,因而也尤为关注有关李白资料的辨析和李白行藏的讨论。他在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发现一册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李白五古精选手抄本《瑶台风露》而欣喜不已,当即恭读,并及时向学界公布这一信息与初步研究成果。他在《学海问津》里又入其堂奥,继续深化他的研究。这部手抄本由署名笈甫翁者选批,桐华舸主人楷书精抄。据王定璋研究,其批评当分两种情况:朱批(眉批)应出自笈甫翁,为流畅行草;墨批(眉批及行批)该系抄写者桐华舸主人所为,也是上乘行草。王定璋先生认为,这册《瑶台风露》具有以下四个特点:首先,选诗范围较为合理。李白诗歌的精华主要在古诗里,《瑶台风露》亦专选其五古达179首,占五古总数(450余首)1/3略强,“足证笈甫先生的识见不愧为李白的异代知音”。其次,从入选内容看,《瑶台风露》将李白五古的典型作品《古风五十九首》悉数阑入,“可见其超人的识度”。其余120首五古 ,也是最能体现李白思想倾向与艺术特征的代表作,且能注意到多种风格及题材的兼顾。这样,抄本便成为“颇能体现李白五古全貌的较好选本”。第三,《瑶台风露》的批注反映了笈甫翁和桐华舸主人的诗论主张:标举“风骚”,崇尚自然,缘情而作,有感而发。而这亦与李白的主张及创作实践相一致。第四,批注者论诗能从大处着眼,于小处落笔,客观准确地揭示出李白诗歌的政治寓意与艺术成就。最后,王定璋先生在指出《瑶台风露》的一些瑕疵后总结道:“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李白五古的唯一选本(据传苏轼曾选过李白五古,惜乎未保存下来),……评点中也不乏独特见解,可与历代笺评及研究李白专家的评论相互补益。”所以他“建议将抄本影印出版,以满足广大李白研究者、爱好者的需要”。

王定璋先生对《瑶台风露》的发现和研究,表现出一个治唐诗者应有的热情与判断力——这对年轻点的治唐诗者来说,当是有益的提示。

在有关李白的《笑歌行》《悲歌行》真伪问题上,王定璋先生则力排众议,力主“二行”是李白之作,绝非后人搀伪,“且是李白抨击黑暗统治,讥刺时弊的优秀篇章”,只不过其风格有些特别,乃是“心情激愤反以笑语出之”。王定璋还提供了《课外学习》上刊载的一条资料以佐证,说欧洲著名音乐家玛勒晚年用唐诗为歌词谱《大地之歌》,其第一乐章《咏人世悲愁的饮酒歌》歌词就是李白的《悲歌行》。先生由此感叹道:“李白‘二行固然见疑于某些学者,但却超越时空阻隔、古今相接,中外相通,神交契合,赢得了西方大音乐家的崇敬。”

对于李白乾元二年(759年)“长流夜郎”,是否真正抵达了贬所夜郎,在治李诗圈中也争议不小。王定璋先生从李诗中找出诸多有力内证,并结合李白行旅实际情况总结道:李白在“巫山附近遇赦,未至贬所夜郎”。

王定璋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及历史研究领域伏案爬梳、孜孜以求数十年,一直坚持“士志于道”,秉承“笃信善学”、独立思想、不人云亦云的治学理念,所以为文每有独到见解,往往醒人眼目。《学海问津》中的李白研究专题是如此,其他研究课题(如杜甫研究、钱起研究、《尚书》研究)亦如此。

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成都)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问津瑶台学海
古朗月行(节选)
无限风光追不尽,只惊信马到瑶台
赞农民书画家张学海夫妇
庆全庵①桃花
天津问津书院的魅力何在
某些作家
朱建中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Reduplicated Words in Chinese Poems
颜学海:把握投资创新与模式创新的连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