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的“经传注我”与义理标举

2014-08-08 11:49解丽霞
关键词:颜渊论语孔子

解丽霞(1973-),女,山西运城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摘要: 扬雄仿《论语》作《法言》,“仿”是依照《论语》的形式,“作”是借《论语》阐发自己的思想,与汉代经师“我注经传”方式不同,他采取“经传注我”方式,对《论语》的阐释通过“变其文”、“解其义”、“拟其旨”达成。在这种解经方式下,《法言》所要标举的是立法、明志、申道,即:以孔子之法为准绳,以颜子之乐明其志,以君子之道申其义。

关键词:《法言》;《论语》;经传注我;孔子;颜渊;君子之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2-0000-00

一、“经传注我”的释《论》方式

汉代人的学术研究,多采取“我注经传”方式。就汉代《论语》学研究来看,留存下来的“传”、“说”寥寥无几,扬雄之前仅有孔安国的解释保存在《论语集解》中。邢昺曰:“魏吏部尚书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烈生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 [1]2即使盛行的《张侯论》,其价值亦如朱维铮先生所言:“就结集史来说,《张侯论》出而三家《论》微,也幸也不幸。它虽然有历史意义,却未必有科学意义,单想作为史料便靠不住,何况其余呢。” [2]张禹《论语》只有结集意义,孔安国等人的解释也只是《论语》字词、句子的释义。扬雄在这样的汉代学风中,选择当时盛行的《鲁论》,以模拟方式来诠释,这给后人一种误解,晁公武曰:“雄之学,自得者少,其言务拟圣人,靳靳然若影之守形,既鲜所发明,又往往违其本指。正古人所谓‘画者谨毛而失貌者也。” [3]晁氏忽略了扬雄是“作《法言》”,“作”必然是“经传注我”。

《法言》常常借用“五经”诠释《论语》。胡玉缙曰:“《吾子》之‘虎别及‘紵絮,《问道》之‘尧爵,《五百》之‘载魄,《重黎》之‘无妄,明其为用京房《易》;《渊骞》之‘侠介,《孝至》之‘螭虎,明其为用欧阳《易》;《学行》之‘螟蛉及‘考甫,《吾子》之‘夏屋,《修身》之‘圃田,《先知》之‘东征及‘述职,《孝至》之‘關雎明其为用《鲁诗》;《先知》之‘实予,《孝至》之‘邵陵,明其为用《公羊传》。” [4]参借胡氏所说来分析扬雄如何“以经注我”,“虎别”《法言》原文为“圣人虎别,其文炳也。君子豹别,其文蔚也。辩人狸别,其文萃也。” [5]40此句本为《易》“革”卦“九五”、“上六”爻的《象传》,扬雄借此说明“狸变则豹,豹变则虎”,人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君子和圣人。“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紵絮三千,寒如之何” [5]43扬雄借用“紵絮”揭示如果不合儒家正统,再多也没有用。如此等等可见《法言》“以经注我”之一斑。

《法言》“以传注我”体现为对《论语》的模拟,包括三种方式:第一种为“变其文”。《法言》的首要书写方式为扬雄的直接陈述,像《论语》的“子曰”条,其实是对《论语》进行简单的“变其文”。苏轼曰:“扬雄好为艰险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 [6]苏氏如此批评扬雄的模拟,是对“以传释传”缺乏同情的了解。扬雄“变其文”仍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教立道,无止仲尼;有学术业,无止颜渊。” [5]24是“有教无类” [7]170的变化,孔子“有教无类”是泛指,扬雄则特指孔子和颜渊。再如“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5]114是借用“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7]74扬雄“变文”借孔子痛惜颜渊,叹息儿子童乌的早死。当然《法言》的“变《论语》之文”,有一部分几乎是《论语》条目的同义反复,如“言不惭、行不耻者,孔子惮焉” [5]70与“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7]153,“死生尽礼,可谓能子乎” [5]336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7]13。

第二种为“解其义”。《法言》的另一种书写方式,即扬雄的“自问自答”,像《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叶适曾言:“夫初使难知,已而易识,先设疑论,后乃诚言,始为限碍,终也通达,此文人辩士玩弄笔舌之病也。春秋以前诸书犹不若是,有问则答,有藴则陈而已。至战国、秦汉,然后争为放恣,如雄所云。” [8]叶适认为扬雄“自问自答”是文人辩士玩弄笔舌,殊不知扬雄正是以此诠释《论语》。《法言》“自问自答”包括:一是“以《论语》答《论语》”,仅举几例如下:

《法言》文《论语》文

或曰:请问屡空之内。(《法言•学行》)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

曰:颜不孔,虽得天下不足以为乐。(《法言•学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或曰:“孔子之事多矣,不用,则亦勤且忧乎?” (《法言•修身》)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乡党》)

曰:“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不忧。” (《法言•修身》)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或曰:不有博弈者乎?(《法言•寡见》)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 (《论语•阳货》)

曰:为之犹贤于已耳。(《法言•寡见》)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

表中《法言》的“或曰”部分源自《论语》,扬雄的回答“曰”的部分也源自《论语》,是典型的“以传解传”。二是“借《论语》申己意”,“或曰”部分以《论语》设问,“曰”部分是扬雄自己的解释。如“或曰:知德者鲜,何其光?” [5]336,是以“由,知德者鲜” [7]111句来设问,这是孔子对子路的感叹,扬雄则认为“不管别人了解不了解,都要行德”;“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 [5]305,是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来提问,孔子讲自己要“乘桴浮于海”,扬雄则曰“之后世君子”。扬雄“解《论语》之义”是赋予《论语》新的意义。

第三种为“拟其旨”。《论语》的主旨是什么?按不同的标准答案可能会不一样,就范畴来讲,主要是“仁”和“礼”;就人物来讲,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就儒家的理想人格来讲,主要是“君子之道”。在“仁”和“礼”上,《法言》言“礼”要远多于“仁”,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说:“凡是从外面可加以规定的,扬氏便说得相当恰当,所以他对礼的意义,虽无特别发挥,但陈述得相当恰当。而他把握最浅的是仁,因为仁是一种精神状态,要由内心体验而出,而不是由外面可加以规定的。” [9]314扬雄对“从外面加以规定”的比较重视,或许是因为“体验不足”,更可能的原因就是《法言》创作目的是“立法”,应走“外在路线”。在人物的推尊上,《法言》勾勒了一个由尧、舜、禹、汤、文、武组成的圣王系统,对《论语》中的核心人物孔子及其贤弟子颜渊多有褒扬,孔子是《法言》“立法”的标准,颜渊“学孔子”、“乐其苦”的精神值得称颂。在理想人格上,“从本质上和终极目的看,儒家追求的圣贤理想人格,重点在贤而不在圣” [10],“贤”即“君子”,这是《论语》的重要话题,也是《法言》所要阐述的做人标准。这三点就是《法言》所要标举的义理,而它正是《论语》的主旨。

endprint

二、以孔子之法为准绳

扬雄倾心于《论语》,主要目标在孔子。西汉董仲舒“推明孔氏” [11]2525,太史公称孔子“至圣” [12]1905,武帝表章“六经” [11]212 ,奠定了孔子的政治权威性;纬书的作者们又极尽神化之能事,封其为“素王”。在如此崇拜孔子的风气中,扬雄对孔子也推尊有加,如何恰当对待孔子却是一大难题。董仲舒“推明孔氏”表现为频繁地引用“孔子曰”,显然是对孔子言语权威的肯认;太史公的“至圣”是对孔子删定《六经》的称颂;纬书把孔子从人间拉到天上,想要抬高孔子的初衷淹没于神话的荒谬。扬雄《法言》要实现“以言立法”,就需要一个权威标准,孔子的“深入人心”和“绝对地位”使其成了扬雄的选择,但扬雄必须面对“成见”的挑战,诠释出孔子称为“准绳”的新见解来,做到“把当时附会到孔子及《五经》上面的许多驳杂的东西都澄汰干净” [9]309,他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

“为孔子而辩解”是扬雄的第一步。孔子被汉代人拱上高位的时候,十全十美的形象就成了当然要求,一些质疑和责问也随之而生。首先是对孔子“圣”“王”不符的诘难,“圣王”在孟子时就已提出,“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13],从“圣王不作”的结果来看,孟子的“圣王”是“圣”(学术)和“王”(政治)的综合体。称孔子为“圣”暗含其是否能为“王”的问题,汉代人的圣王系统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是不是周公的后继者?《春秋演孔图》曰:“邱水精,治法为赤制功。” [14]孔子既然有政治作为,为何不是现实的王?扬雄认为孔子因“无土”的外在条件不具备而无法为王,其“圣人”身份还是无可怀疑的,其道治世必“无敌于天下”。其次是对孔子之道的挑战。“五经不如《老子》之约也,当年不能极其变,终身不能究其业”,这是自太史公以来的“道优儒劣”论调。扬雄辩解曰:“若是,则周公惑,孔子贼。古者之学耕且养,三年通一。今之学也,非独为之华藻也,又从而绣其鞶帨,恶在老不老也?” [5]163孔子之道只是因为“今之学”的烦琐,才显得不如《老子》简约。还有“孔子之道,不可小与”的探视性问题,扬雄曰:“小则败圣。” [5]179圣人之道不能迁就世用而降低要求。再次是对孔子人格的挑战。“仲尼,圣人也,或者劣诸子贡”,扬雄曰:“子贡辞而精之,然后廓如也。于戏!观书者违子贡,虽多,亦何以为?”扬雄认为子贡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这是借子贡之口维护孔子。对“圣人有诎乎”、“焉诎乎”的疑问,扬雄曰:“如诎道而信身,虽天下,不为也。” [5]172对圣人而言,“道”是最重要的,所以要“诎身信道”。

“重新定位孔子”是扬雄的第二步。扬雄重新定位孔子的前提是肯认他的“圣人”身位,在扬雄眼里,孔子是“立道”的圣人,“《诗》、《书》、《礼》、《春秋》,或因或作,而成于仲尼,其益可知也” [5]102,孔子通过对《五经》的“或因或作”来“立道”,“有教立道,无止仲尼。” [5]24这一点与太史公看法一致,“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12]1936。孔子还是“传道”的圣人,“孔子习周公者也,颜渊习孔子者也” [5]5,上承周公、下启颜渊,是道统发展的一个纽结,“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 [5]11。孔子旨在“传道”的教书匠职业做得非常成功,太史公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12]1938孔子还可称为“神明”,“仲尼,神明也,小以成小,大以成大,虽山川、丘陵、草木、鸟兽,裕如也。如不用也,神明亦末如之何矣” [5]183,称孔子为“神明”与纬书“神话孔子”是两码事,扬雄是认为孔子之道可与天地并。

“立孔子为准绳”是扬雄的最终目的。“准绳”要使人信服就得讲究确立准绳的策略,扬雄对这一事关重大的方法论问题当然没有马虎,他的基本策略即“法言”二字所昭示的“以言立法”,针对病症是“众言淆乱”,“折诸圣”为其良方妙药。“圣”的标准如何体现呢?扬雄提出“人与书”统一的总指针,按扬雄的逻辑,圣人出口必为格言、经典,“圣人矢口而成言,肆笔而成书,言可闻而不可殚,书可观而不可尽” [5]187,圣人之言为“天”,“圣人之书、言、行,天也” [5]321,其功用“测之而益深,穷之而益远;用之而弥明,宿之而弥壮” [5]79。既然如此,扬雄进而提出“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 [10]的立言标准,“言称经”的基本要求为“文”,“言不文,典谟不作经” [5]152,“言”发自内心才是“德言”,方可以情动人、以理晓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5]110。“法”和“言”双向互动,“法而易言” [5]44,立乎其大(法)说话就会有效,容易出口;“言重则有法” [5]59,圣人之言重如天地,世人当然应依天地(法)行事。

孔子为圣人,其言可为法,扬雄提出“治己以仲尼” [5]57。以孔子之道为标准,在学派分疏上,可以别“诸子”,“诸子者,以其知异于孔子也” [5]313;在通经治世上,孔子之道胜于他道,“仲尼之道,犹四渎也;经营中国,终入大海。他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纲纪夷貉,或入于沱,或沦于汉” [5]317。以孔子为准绳,扬雄顺理成章地提出“清理门户”的要求,孟子不在诸子之俦,因“孟子异乎,不异”,荀子则“见同门而异户”。之所以如此判定,扬雄是有目的的,《法言》“小诸子”既要有一个响当当的圣人标准,还需一个勇士般的精神领袖,孟子为不二人选,“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5]45、“孟子疾过我门而不入我室” [5]125,所以地位比荀子高。借着“比孟子”的招牌,扬雄大胆提出“倚门墙则麾之”,对“衣未成而转为裳” [5]65的今文经师毫不客气,“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5]39,批判邪说、确立道统,就是《法言》“以孔圣之法为准绳”的根本原由。

三、以颜子之乐明其志

《论语》为孔子和弟子言行记录本,其中记载的贤弟子颇多,突出的也有好几位。王应麟曰:“孔门受道,唯颜、曾、子贡。”但在汉代儒者心目中,子贡、曾子地位高于颜渊。“太史公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伯越,是以战国说客视子贡也。又列于《货殖传》,以《论语》一言,而断其终身可乎?子贡闻一以贯之之传,与曾子同。”如此高抬子贡、曾子,主要因为二人比较契合汉代制度建构要求,子贡的游说诸国符合大一统的时势需要,曾子则“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12]2205,“孝”为汉家制天下的德性依据。颜渊则不受重视,可能因其仅以德行名世,不合汉代经世致用的主流诉求。

与汉代诸儒不同,扬雄一反主流,对孔门弟子另有看法。颇受推崇的曾子,《法言》根本未提及,论及子贡的也仅三条:一是赞扬其维护孔子,“仲尼,圣人也,或者劣诸子贡。子贡辞而精之,然后廓如也” [5]129;一是对其政绩的指说,“乱而不解,子贡耻诸”;一是总论孔门弟子时提到,“子游、子夏得其书矣,未得其所以书也;宰我、子贡得其言矣,未得其所以言也;颜渊、闵子骞得其行矣,未得其所以行也” [5]321。其他弟子,扬雄提到的还有冉伯牛,仅用来论“命”;闵子骞则多与颜渊一并说起。对这几位弟子的评述加起来也不如颜渊多,而且扬雄对孔子高足颜渊完全是倍加称赞的语气。徐复观先生曾言:“扬雄在孔门弟子中,特推重颜渊,强调孔颜的关系,并特提出颜渊的乐处,这在两汉是非常突出的。” [9]309徐先生没有解释扬雄为何推重颜渊,这正是需要深究的问题。

endprint

《法言》的首要问题是“立孔子为权威”,既然想以此评判诸子、批评时学,就要以身作则,扬雄无疑注意到了身体力行“孔子准绳”的重要性,推重颜渊即是他的重要举措。扬雄重颜渊不重子贡,其实是深知孔子对各弟子的品评,孔子曾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的大实话也许让孔子有些愕然,作为老师的孔子也只好巧妙地对子贡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邢昺揭开了这一幕有趣的师生对话背后的机巧:“假设数名以明优劣,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颜回亚圣,故闻始知终,子贡识浅,故闻一才知二,以明己与回十分及二,是其悬殊也。……既然答子贡不如,又恐子贡惭愧,故复云吾与女俱不如,欲以安慰子贡之心,使无惭也。” [1]59“颜回亚圣”,可谓对“孔子赞颜回”的最好注解。扬雄以孔子视界来看待孔门弟子,颜渊当然超越子贡。那么扬雄推重颜渊的具体理由呢?它是否与孔子赞扬颜渊的理由相同?

“好学潜圣”是颜渊入扬雄法眼的首要原因。“颜尝睎夫子” [5]16,颜渊紧随孔子,仰慕、学习,希望成为像孔子一样的圣贤,也因此而扬名于世,“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 [5]271尊师道、重承传的扬雄,不会因此把颜渊的“圣贤”全归结为“好学”,孔子的“铸人”之功不可埋没,没有孔子也就没有颜渊,颜渊因孔子而成为道统的继承人,“孔子习周公者也,颜渊习孔子者也” [5]5。虽然如此,扬雄并没有混淆孔子和颜渊的地位,颜渊掌握圣道的程度还是不如孔子,“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间耳” [5]98,孔、颜师徒二人的功业也不同,“有教立道,无止仲尼;有学术业,无止颜渊” [5]24。“好学”作为颜渊形象的标签,其实源自孔子的评价,“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7]55扬雄接着孔子评说颜渊,把颜渊放置在和孔子的关系论说中,称赞颜渊好学有一定目的性,“潜心于圣”才是扬雄所要标举的,以彰显自己承续圣道的希望和努力。

颜渊的“安贫乐道”也是扬雄大加赞扬的美德。“或曰:回之箪瓢,臞,如之何?曰:明明在上,百官牛羊,亦山雌也;闇闇在上,箪瓢捽茹亦山雌也。何其臞!千钧之轻,乌获力也;箪瓢之乐,颜氏德也。” [5]62“箪瓢之乐”成了颜渊的代名词,因为这是孔子对颜回的亲口称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59扬雄认为这是一种“自得其乐”的志向,“贫而能乐”用以自足尚可理解,时人担心的是贫如何能满足赡养父母的基本物质条件,在这一尖锐的追问面前,扬雄还是淡定地给了一个“精神高于物质”的答案,“彼以其粗,颜以其精;彼以其回,颜以其贞。” [5]22以精神致孝难道低劣吗?一个耐人寻味的反问更凸显“颜子之乐”的难能可贵,“或问:贤。曰:为人所不能。请人。曰:颜渊、黔娄、四皓、韦玄。” [5]262“为人所不能”的颜渊“以贫为乐”,有没有苦呢?扬雄认为:“颜不孔,虽得天下不足以为乐”、“颜苦孔之卓之至也”,苦的是没有办法达到孔子学问的高度,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7]90苦对颜子来讲,正是乐的源泉,乐是苦的精神支撑,“兹苦也,只其所以为乐也与!” [5]22颜子之苦与乐正是扬雄的精神追求。

颜渊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5]273扬雄没有忘记这一点,对颜渊不求权位利禄、努力增进道德的品格也有所称赞,“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进退出处皆以礼义,孜孜不倦、始终如一,才是真正的进于道德,“夫进也者,进于道,慕于德,殷之以仁义,进而进,退而退,日孳孳而不自知倦者也。” [5]323扬雄的进退标准似曾相识,其实是对孔子要求的再次申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67扬雄推举颜渊“进于道德”,既批判汉代经师“进”只为利禄,又表明自己进退都会依于仁义道德。

“好学潜圣”、“安贫乐道”、“进道慕德”,是扬雄表彰颜渊的主要方面。在过分强调“经世致用”、“学为利禄”的时代环境中,扬雄标举颜渊,用心良苦,一是为了维护孔子的圣人形象、追寻孔子的真实思想,颜渊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推举他以孔子之法为法,对汉儒的“孔门弟子”观也是一种矫正。一是为了表明志向和立场,扬雄不满汉末经学现状,但他能做的只有立言以正视听,选择孔子为立法标准,表达不与俗儒同流合污的意愿,颜渊就是最好的代言,其品性与扬雄非常相似。“雄少而好学……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以徼名当世。……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11]3514这段评述简直就是颜渊的翻版,扬雄如此推重颜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以君子之道申其义

《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的谆谆教诲,多希望弟子能成为“贤人君子”,由此“君子之道”就成了《论语》的重要论题。分疏《论语》中的“君子”条目,就会发现孔子主要从德、文、治三方面来解说君子之道。扬雄对《论语》主旨的把握相当精准,《法言》开篇即言:“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 [5]15从人求学角度讲,最终目的是成为君子,只要潜心于圣道就可成为君子,“好尽其心于圣人之道者,君子也。” [5]148君子也需要“强学而力行” [5]51,努力缩短和圣人之间的距离。从圣人教化角度来讲,其目的也是要使人成为“君子”,“圣人乐陶成天下之化,使人有士君子之器者也。” [5]214扬雄从“学”和“教”相辅相成的思路出发,提出“学习——圣道——君子”的成人之道,以此为基础,扬雄接着《论语》的“君子之道”,亦从德、文、治三个方面来详细阐释。

“德”是君子的基本品性。在论证思路上,扬雄先给“君子”贴上“德”的标签。“君子绝德,小人绝力” [5]273、“君子德名为几” [5]119、“君子贵迁善” [5]17、“君子全其德” [5]315,“迁善全德”的君子不仅要保持自身名节,在扬雄看来,还要成为众人的典范,就需按照礼仪规范行事,“君子动则拟诸事,事则拟诸礼” [5]351,遵守先王之正道,“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 [5]72,“听声”也要正乐,“君子惟正之听。荒乎淫,拂乎正,沈而乐者,君子不听” [5]155,做到了这些,君子哪有不成功的。扬雄对“君子之德”的分析,偏重君子的外在德性规范,与孔子强调“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7]166一致,但缺乏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的内在体验,这就是扬雄和孔子的差别。“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76,孔子对君子实践不太自信,修养君子还是有深切体会;扬雄曾指出:“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 [5]311但他对外刚的“义”的把握比内柔的“仁”要真切,因为他强调“立法”、“守法”,规范之德比体悟之德更重要。

“文”是君子之德的外在表现。“威仪文辞,表也;德行忠信,里也” [5]244。从“言”的要求上讲,扬雄认为君子之文的形式“蔚然高美”,“圣人虎别,其文炳也。君子豹别,其文蔚也。辩人狸别,其文萃也” [5]40,“文”可以区分圣人、君子、辩人,因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透过“言”可以窥知作者的道德内心,“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5]110从“德”的要求上讲,体现“道”、表彰“德”的“言”,君子才讲,“言天地人:经,德也;否,愆也。愆语,君子不出诸口。” [5]122“文”和“道”是双向的,君子之“文”能载“道”,其“德”亦能外现为“文”,“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君子不言,言必有中也;不行,行必有称也。” [5]311君子说话要合乎“道”,行事要合乎“言”,“君子事之为尚。事胜辞则伉,辞胜事则赋,事辞称则经。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5]34“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还是道德品性的表现,所以君子要慎言,“君子之所慎:言,礼,书” [5]52谨言的君子一旦立言必不妄,“无验而言之谓妄。君子妄乎?不妄。” [5]109扬雄强调君子“文道相副”,与孔子定义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61相同。扬雄并未止步,接着提出“君子之言”的有效性,“言而有验”既肯定了“以言立法”又反对了今文灾异的“虚妄不实”。

endprint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德”与“文”属“内圣”,“治”属“外王”,如果让“君子”来治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孔子的设计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4],与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进路相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16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65,这是一种“推爱”的治国方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7]129扬雄省却了“推”的部分,直指君子为国应实行仁政。“君子为国:张其纲纪,谨其教化。导之以仁,则下不相贼;莅之以廉,则下不相盗;临之以正,则下不相诈;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 [5]207在君子治世的策略上,扬雄和孔子一样,主张君子应始终以“道”为主,不以统治者的喜好而改变。“治则见,乱则隐” [5]135、“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 [5]145孔子也屡言“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7]163的道理。君子应以道治世,而不是因世诎道,“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 [5]54,这就是儒家讲求的“君子之治”。

“君子”是《论语》《法言》也是儒家的共同主题,“德”、“文”、“治”为“君子”的具体表征,是我们对“何谓君子”的散点透视,完整的君子形象和系统的君子之道,在孔子和扬雄的眼中是什么?还须给大家做个交待。孔子曾提出“君子不重,则不威” [7]6,其学生子夏也认为:“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7]201扬雄以比喻的手法,阐释《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或问:君子似玉。曰:纯沦温润,柔而坚,玩而廉,队乎其不可形也。” [5]316君子内外兼修、俨温并济,无所不用。关于“君子之道”,孔子两次提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47、“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155。扬雄认为:“君子之道有四易:简而易用也,要而易守也,炳而易见也,法而易言也。” [5]129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恭、敬、惠、义”、“仁、智、勇”为“君子之道”的基本特质,扬雄认为“简、要、炳、法”为实现君子之道的基本要求。孔子立足君子德性之本,教人通过体验成为君子;扬雄立足君子教化之法,主张通过学习成为君子。

参考文献:

[1]何晏、邢昺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14

[3]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1420

[4]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1-2

[5]韩敬法言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历代明贤确论[M].四库全书本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8]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中华书局,1977:661

[9]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25

[1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0:155

[14]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579



A Review of Fa Yan: Yangs Unique Study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XIE Li-xia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Yang Xiong wroteFa Yanby imitating the form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ook advantage of it to elucidate his own thought Different from the commentaries by the scholars in Han Dynasty, Yang adopted another method to interpret The Analects: changing its way of expressing, expounding its meaning, and imitating its gist in his own way In this way, Yangs unique study of The Analectswas made

Keywords:Fa Yan; The Analects; Confucius; Yan Yuan; liberal arts

(责任编辑:余树华)

endprint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德”与“文”属“内圣”,“治”属“外王”,如果让“君子”来治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孔子的设计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4],与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进路相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16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65,这是一种“推爱”的治国方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7]129扬雄省却了“推”的部分,直指君子为国应实行仁政。“君子为国:张其纲纪,谨其教化。导之以仁,则下不相贼;莅之以廉,则下不相盗;临之以正,则下不相诈;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 [5]207在君子治世的策略上,扬雄和孔子一样,主张君子应始终以“道”为主,不以统治者的喜好而改变。“治则见,乱则隐” [5]135、“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 [5]145孔子也屡言“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7]163的道理。君子应以道治世,而不是因世诎道,“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 [5]54,这就是儒家讲求的“君子之治”。

“君子”是《论语》《法言》也是儒家的共同主题,“德”、“文”、“治”为“君子”的具体表征,是我们对“何谓君子”的散点透视,完整的君子形象和系统的君子之道,在孔子和扬雄的眼中是什么?还须给大家做个交待。孔子曾提出“君子不重,则不威” [7]6,其学生子夏也认为:“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7]201扬雄以比喻的手法,阐释《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或问:君子似玉。曰:纯沦温润,柔而坚,玩而廉,队乎其不可形也。” [5]316君子内外兼修、俨温并济,无所不用。关于“君子之道”,孔子两次提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47、“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155。扬雄认为:“君子之道有四易:简而易用也,要而易守也,炳而易见也,法而易言也。” [5]129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恭、敬、惠、义”、“仁、智、勇”为“君子之道”的基本特质,扬雄认为“简、要、炳、法”为实现君子之道的基本要求。孔子立足君子德性之本,教人通过体验成为君子;扬雄立足君子教化之法,主张通过学习成为君子。

参考文献:

[1]何晏、邢昺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14

[3]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1420

[4]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1-2

[5]韩敬法言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历代明贤确论[M].四库全书本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8]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中华书局,1977:661

[9]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25

[1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0:155

[14]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579



A Review of Fa Yan: Yangs Unique Study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XIE Li-xia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Yang Xiong wroteFa Yanby imitating the form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ook advantage of it to elucidate his own thought Different from the commentaries by the scholars in Han Dynasty, Yang adopted another method to interpret The Analects: changing its way of expressing, expounding its meaning, and imitating its gist in his own way In this way, Yangs unique study of The Analectswas made

Keywords:Fa Yan; The Analects; Confucius; Yan Yuan; liberal arts

(责任编辑:余树华)

endprint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德”与“文”属“内圣”,“治”属“外王”,如果让“君子”来治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孔子的设计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4],与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进路相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16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65,这是一种“推爱”的治国方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7]129扬雄省却了“推”的部分,直指君子为国应实行仁政。“君子为国:张其纲纪,谨其教化。导之以仁,则下不相贼;莅之以廉,则下不相盗;临之以正,则下不相诈;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 [5]207在君子治世的策略上,扬雄和孔子一样,主张君子应始终以“道”为主,不以统治者的喜好而改变。“治则见,乱则隐” [5]135、“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 [5]145孔子也屡言“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7]163的道理。君子应以道治世,而不是因世诎道,“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 [5]54,这就是儒家讲求的“君子之治”。

“君子”是《论语》《法言》也是儒家的共同主题,“德”、“文”、“治”为“君子”的具体表征,是我们对“何谓君子”的散点透视,完整的君子形象和系统的君子之道,在孔子和扬雄的眼中是什么?还须给大家做个交待。孔子曾提出“君子不重,则不威” [7]6,其学生子夏也认为:“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7]201扬雄以比喻的手法,阐释《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或问:君子似玉。曰:纯沦温润,柔而坚,玩而廉,队乎其不可形也。” [5]316君子内外兼修、俨温并济,无所不用。关于“君子之道”,孔子两次提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47、“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155。扬雄认为:“君子之道有四易:简而易用也,要而易守也,炳而易见也,法而易言也。” [5]129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恭、敬、惠、义”、“仁、智、勇”为“君子之道”的基本特质,扬雄认为“简、要、炳、法”为实现君子之道的基本要求。孔子立足君子德性之本,教人通过体验成为君子;扬雄立足君子教化之法,主张通过学习成为君子。

参考文献:

[1]何晏、邢昺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14

[3]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1420

[4]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1-2

[5]韩敬法言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历代明贤确论[M].四库全书本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8]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中华书局,1977:661

[9]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25

[1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0:155

[14]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579



A Review of Fa Yan: Yangs Unique Study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XIE Li-xia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Yang Xiong wroteFa Yanby imitating the form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ook advantage of it to elucidate his own thought Different from the commentaries by the scholars in Han Dynasty, Yang adopted another method to interpret The Analects: changing its way of expressing, expounding its meaning, and imitating its gist in his own way In this way, Yangs unique study of The Analectswas made

Keywords:Fa Yan; The Analects; Confucius; Yan Yuan; liberal arts

(责任编辑:余树华)

endprint

猜你喜欢
颜渊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