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露 刘芳 彭亚宁
摘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区域经济生态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提到了一个高的、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区域经济怎样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认清当前形势,找出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提出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在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 .3 %,但经济快速发展中却明显暴露出了众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1)由于物质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
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西部地区资源大多流向东部地区,其产品大多又流回西部,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对西部资源的非合理性开采,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2)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区域生态保护问题。生态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严重违背生态规律,造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3)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只重视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了如何进行生态建设,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越快、生态环境越恶劣的恶性循环。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拟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生态保护提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试图以此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现状分析
落后的经济基础,巨大的人口压力,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走上了一条以过量消耗生态资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之间,经济的发展与地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协调,往往出现企业盲目上马,区域发展的经济与当地的生态资源严重不符合,不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调研就开始建立企业,而企业的发展所需的资源却需借助于另一个区域,由此造成了生态环境的跨区域失调,从而得不到计划性的改善。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再利用意识非常差,政府用之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比较少,没有认真落实到位,对于公共生态环境的建设没有一个系统的、战略性的规划,于是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不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监督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所以在政府、企业、社会民众之间对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形成一条连接起来的防护墙。政府与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首先没有很好的预防生态环境恶化的技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预见到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后果。而在经济发展上去了,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和谐的时候,也没有先进的技术去消除这些不协调的因素。
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一)贫穷落后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贫穷落后的地区,人民迫于对生活的压力,往往借助于当地的生态资源,以过量消耗矿产、土壤、森林、植被等资源为代价,发展了许多自主型、无序型的效率低下的企业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当前部分经济利益的所得,却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后果。
(二)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体制的失控。国家规范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地方没有认真落实到位。中央与地方之间没有科学的衔接起来,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监督体制;这就造成了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对地方的失控,地方也无视这种失控。
(三)经济管理法制的不健全与执行不到位。法律的存在就是因为有了社会的不和谐才得以产生,而我国经济法律还很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和个人有法不依,而执法机关没有严肃的处理。经济法律体系的执法和监督很不到位。特别是保护环境、水、土地、矿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法律不健全,相关的法规与条文实施没有得到保障和认真落实到位。
(四)对生态环境恶化的认识不足与放任自由。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的时候,治理起来也是治标不治本,不达根本目的;使得出现一边发展经济,一边治理生态恶化的恶性达根本目的;使得出现一边发展经济,一边治理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
三、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一)强化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国家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特点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框架,并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国家拟定经济规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总的方针政策,完善经济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宏观调控能力,达到长远的、整体的利益最优化。地方区域政府则在大政方针下制定出适应本区域的各项生态环境标准,依据本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发展经济,使得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环境相协调、和谐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再利用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应互相监督,达到经济总体目标、区域目标的实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方针、小方针的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目标。
(二)把区域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微观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企业是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来源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必须从微观上对企业加强控制和管理。把生态环境保护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就是要把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纳入到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每一个产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都有所不同,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拟定出合适的环保标准,合理开采资源。加强社会的舆论监督能力。从生产到成品,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制造产品,排污等过程当中所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政府决不能对企业放任自由。政府应帮助和教育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合理利用资源。政府对民众应进行典型教育,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
(三)经济调控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消除生态环境不良后果。抛开社会道德与公众利益,企业理想的追求的是内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恶化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水平内涵的低下,应该算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之内,但这却让社会来承担了。所以政府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来调控企业的内部经济成本,使企业来承担生态环境损失成本。企业在对生态环境摄取资源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需要政府通过一定方式的税收来加以及时的补偿的。当生态环境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时候,先进的技术对于消除生态环境恶化是相当重要的,技术可以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同时也可以预防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高度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社区的和谐生态环境发展离不开经济的高度发展,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现全国的小康水平之前,没有区域社区的小康水平作为基石是不行的。因为要实现我国居民的小康水平,就必须得先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以科学的全局观统筹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局部的优势和力量构建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保证全社会的小康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区域经济应当是绿色经济,努力构建经济、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而是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和谐的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指在高效的利用生态资源,并且使利用资源的速度小于再生资源的速度。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应该控制在一个度之内,使之不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反过来能大大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努力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这样一个和谐的、协调的发展的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将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结语: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将是我国构建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和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和谐、可持续的、双赢的。
参考文献:
[1] 沈君,孙卓华.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5(15)
[2] 张宇,齐欢.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最佳结合点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