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经济:当下经济新范式之研究

2014-08-08 01:00:01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内化生产力范式

成 乔 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6)

内化经济:当下经济新范式之研究

成 乔 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6)

内化经济是当下经济的时代表现,这种经济的生产力是一种复合型生产力体系。内化经济具有附着性、独占性、有机性、虚拟性、非传承性、可炒作性等特征,多元生产力联合发力是内化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本质差别,从而构成当下网络型经济生产的新范式。政府需要积极投身内化经济时代,但要对内化经济的弊端进行法制化限定。

内化经济; 复合型生产力; 网络型范式; 政府对策

当下的经济范式究竟是什么模样?当下的时代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时代?各种纷纭复杂的经济现象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内联关系?这些经济现象的本质会引导我们的经济走向哪里?我们的政府该做些什么?出于这些疑问,笔者在此提出“内化经济”的概念,用于解释上述种种的疑问。

一、研究背景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人力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主要的生产力,我们可以称之为体力或伐猎经济;土地和简单器具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土地或农业经济;机器包括简单自动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的生产力,我们可以称之为机器或工业经济;金钱是帝国主义时代最主要的生产力,我们可以称之为金钱或货币经济。相应地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时代称为人力或伐猎经济时代、土地或农业经济时代、机器或工业经济时代、金钱或货币经济时代。传统社会是一种单一性的经济范式,起码也是以某一种生产力作为主体生产力的单一生产范式。当下的经济范式是怎样的呢?许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判定,曾出现过知识经济、头脑经济、智慧经济、创意经济、眼球经济、网络经济等不一而足的称呼。起源于美国的“新经济”(New Economy)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或该如何给新时代的经济范式下定义一直困扰着当代的经济学界。上述新经济的各种称呼其实都继承了单一经济范式的传统,是单一生产力思维习惯的延续,冷静思考和研究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本文提出“内化经济”的概念来探讨符合现实的、当下的经济范式。

二、当下经济的表现与实质

当下经济其实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力经济。笔者以为无论是头脑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创意经济、眼球经济恐怕都不能涵盖今日的新经济本质,而且都有可能将一种原本多元化生发的复合经济形式以偏概全、单一孤立化了。其实无论是头脑、知识、智慧还是创意,不过都是一种内化的力量,其中头脑是知识、智慧、创意储存和施展的媒介,而知识、智慧、创意是储存的内容和能量。尽管卢小珠等人在《头脑经济开发》一书中拓展了“头脑”内容化的内涵,肯定了生物学上头脑的载体性质,但头脑经济一词似乎有排斥体力劳动者的歧视意味。

知识、智慧、创意经济的表述是形象又理性的,但说句老实话,显得单调而片面,今日经济的发展完全单靠知识或智慧或创意并不符合实际。教授、博士、科研人员生活条件简陋的并不是个别现象。尽管今日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点子、知识、智慧、创意、精神、文化、技艺的确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权位、相貌、人脉、名气、出生背景也越来越成为赢取财富的主导力量。美国收入最高也就是顶尖富有的家庭约占美国全部家庭的1%,年均收入在150万美元,这些家庭的人均年收入约在50万美元。哪些人才能进入1%最富有阶层的行列呢?从职业上来看,如表1所列:

表1 美国最富有阶层的职业分布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下的主要性生产力无比丰富,从长相、人脉、血亲关系、经验、智商、情商、名气、创意等无所不包,传统社会单一的生产力体系已被打破。我们从当下风靡全球的文化产业亦可见一斑。

文化产业是今天的朝阳产业。与2004年相比,2008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7630亿元,增长121.8%;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由2.15%提高到2.43%,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长10%,快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相当于同期GDP的2.5%左右。[2]2010年,文化产业产值规模达1.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2.75%。[3]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4]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5]文化产业到底包括哪些?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统计标准——欧盟的文化产业统计包括了建筑学;加拿大的文化统计包括了建筑和设计;澳大利亚的文化统计包括了设计和体育;而美国,文化产业更是“巨无霸”,是包括艺术、休闲和旅游、体育、信息和通信的“大文化”,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能达到50%以上。2008年,我国文化服务业中市场化程度较高(90%以上)的有14个行业,分别为摄影扩印服务、广告业、其他计算机服务、旅行社、知识产权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室内娱乐活动、图书及音像制品出租、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会议及展览服务、电子出版物出版、游乐园等。[2]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仅文化服务业中涉及到的生产力形式就有技艺力(摄影扩印服务、广告设计)、创意力(互联网信息、图书及音像制品)、智慧力(计算机服务、电子出版物、会议及展览)、身体力(休闲健身娱乐、室内娱乐)、土地力(旅行、游乐园)、法权力(知识产权)等。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力产业。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专职研究员刘奇洪认为中国政府在创造政府经济收益方面,共有三个常用的方法手段,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国家权力即税收权,然后才能数到国有经营性资产经营收益,排第三位的是土地、海洋、矿山等自然资源的转让开发权。[6]法权、公权如今的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即使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转让仍然是依赖政府的法权力、公权力而得以实现的。

另外,人的相貌也已经成为一种稀缺的生产力,能给生产主体带来巨大的收益。美女俊男不但开发了模特业,还开发了广告业、演艺业、化妆品业、各类展览业、会务服务业、服装设计业等,人的美貌能为主体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不菲的经济收益,所以现在整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据国际美容整形协会(ISAPS)统计,人均接受整形手术的排名是:第一名匈牙利(230件)、第二名韩国(133件)。据2009年资料,虽然美国的整形手术数排在世界第一(303万件),但排在第三位的中国(219万件)迟早会登上第一名。同时,化妆品产业随着整形手术热潮迎来了暴涨势,甚至出现了“美女经济”等新潮词语。据悉,“美女经济”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当中占据了1.8%。《美国纽约时报》曾报导,首尔的整形外科顾客当中,有30%是中国人。虽然中国政府欲采取措施管制整形旅游,但估计很难阻挡女性“追求美的欲望”[7],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貌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生产力。

综上所述,当下的生产力实际已经形成了复合式的生产力体系,具体包含了管理力、技艺力、智慧力、人脉力、名声力、权位力、信息力、相貌力、物质力九大类,这九大类生产力在今天都有一个相似的本质性特征,那就是凝聚在了生产主体身体上成为生产主体所独享的有机资源集合体。

三、内化经济:一种复合型生产力经济

当今经济形式应当是一种内化经济,而不是与生产主体分离的传统经济形式。无论是传统的体力或伐猎经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土地或农业经济(封建社会),还是机器或工业经济(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或货币经济(帝国主义时代),都存在与生产主体即人本身的分离。要么是生物性的分离,如土地、机器、金钱作为生产力都是脱离于人的生物体而独立存在的;要么是生产关系性的分离,如体力尽管属于奴隶的生物身体,但作为生产力,体力却不能给生物体带来更多的收益,而是成为奴隶主获取财富的生产力,这由当时剥削性的生产关系所决定。

相较于历史而言,今天的生产力多种多样,且无论从生物性还是从生产关系上来看,都与生产主体紧密相连、有机融合,即呈现一种内化的、独享的特征。

内化经济的生产力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复合型生产力体系。从个体来说,知识、经验、精神、思想、点子、技术、健康、美貌、人脉、名声、地位、权势、德行、素质等皆属于内化力;内化的媒质就是人体或人的大脑甚至人的姓名,总之就是人体本身,哪怕是姓名符号也仅属于特定的某人且是某种能量和某种价值的符号标志,像梁思成、贝聿铭作为名字就是建筑设计价值体系的符号和象征;内化的手段有学习、积累、经营、继承、修炼甚至包括买通、拉拢、交换、偶得等;内化的目的就是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非专业的能力、人脉圈子和社会价值并以此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化”字在《辞海》中有十一层意思,这里的“化”指第二义(转移人心风俗,如潜移默化)、第六义(化生,如化生万物)、第八义(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综合义[8](PP.111-112),即转化、融合、化生、慢慢孕育、渐渐成形之义,主要强调将外力包括内力、外在资源包括内在资源、有关联或无关联的人事物联合化、炒作化、概念化、知识化、非物质化、符号化为经济主体内在的能量、名声、影响力、运营力的过程和成果。这种内化的手段多种多样,大致有:联合(如结成经济联盟)、提炼(如进行商业定位和确立经营目标)、加强内功(如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宣传(如采用广告或活动性炒作)、打造品牌(如扩展自己的无形资产和知名度)等。其中劳力、土地、机器、金钱曾经创造财富的主体地位正在渐渐被冷却化和边缘化,但它们尚不能完全被撇在当下的生产力体系之外,且作为次要的生产力仍然在发挥着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功能。

四、内化生产力的构成以及内化经济的特征

内化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个人或社会组织的四大内化生产力——生物性生产力、智慧性生产力、社会性生产力、自然资源性生产力来实现。四大内化生产力所包含的内容如下:

1.生物性生产力——相貌、健康、体格、好声音、天赋能力、血亲关系等。其中血亲关系如儿子继承父亲财产、夫妻相互继承财产就属于血亲关系的作用;(富或官或星)二代经济、联姻经济、美女经济等就属于生物性生产力的产物。

2.智慧性生产力——学历、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智商、知识、创意、技艺、品德、修养、经验、信息等皆属于此;如高科技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设计创意产业、技艺培训产业、演艺产业就属于智慧性产业。

3.社会性生产力——人脉关系网、权位、名气、商业炒作等就属于这一生产力;而传媒产业、权力产业、名声经济即社会性生产力功能的典型产物。

4.自然资源性生产力——土地、矿藏、自然景观、地域优势等就属于此类型;房地产业、旅游产业、矿藏开采业就是建立在这一生产力之上发展的。

四大内化生产力常常并非孤立运行,交叉、重叠、融合性地运行是当下明显的特征,而传统的体力资源、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货币资源也被有效地融入了当下经济体系,成为复合型生产力的微小部分并发挥着相应的经济效用,只是已经丧失了它们曾经单一垄断性的主体地位。

内化经济除了上述的复合性,还具有附着性、独占性、有机性、虚拟性、非传承性、可炒作性六大特色或六大主要特征。

附着性——是指内化生产力附着在生产主体的身体内,成为人、国家、组织姓名符号特有的涵义及能量,离开了生产主体,这种生产力体系可能就不复存在,如“美国”、“日本”和“伊朗”、“南非”就各有迥异的涵义及能量。

独占性——是说内化生产力仅为独立的生产主体所拥有、所独占,脱离了生产主体,内化生产力就可能失去效用,内化生产力不能被其他主体复制或盗用,是一种独占性存在,如钓鱼岛仅属于中国,别国非要插足就可以定性为掠夺。

有机性——指各生产力是联合发力、协同作战的,而且总称的内化生产力是活态化存在,表现出生产主体自我演化的生物性特征,如年老色衰就会导致相貌这一生产力发生衰退,年老体衰也会导致体育明星的价值降低。

虚拟性——强调是在一种想象、情感、内化影响、非物质、非固化且甘愿接受商业炒作联合作用下的生产与财富的增长,对于生产主体要加强自我虚拟名声的扩大,对于消费者或合作方来说主要是基于信任、仰慕、自愿合作等虚拟化的情感力而支付自身的财富或价值以实现互通有无的情形。

非传承性——指内化生产力只属于附着主体独有,随附着主体的生死而存亡,很难由下一代或他人、他组织承袭所得,前代人的影响力不可能完全由下一代承袭,“二代”对“一代”资源的传承也是部分传承。

可炒作性——内化生产力可运用现代商业手段、现代传媒体系进行无限放大、无限美化,从而迸发出超越实际的虚拟化效应。

五、内化经济的运营范式

传统经济即体力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货币经济因为是单一生产力主导经济,所以常常是一种核心爆炸式或单点爆炸式生产,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单一经济单点爆炸式生产 图2 内化经济多点爆炸式生产

从图1可见,传统单一经济运营基本就只有一个发力点,那就是核心竞争力,所以奴隶社会争夺奴隶、封建社会抢掠土地、资本主义社会掠夺物质财富和货币财富成为历史的主流就在于单一生产力成为大家都想抢夺的资源。

内化经济属于多爆发点、多生产方向的经济爆炸群生产,如图2所示。图中A区是三(或n)个生产力的交融区,显然它的生产能力最强盛,属于多能创造区,因为它具备了多种优势,如人才、货币、市场、合作方、原材料、政策等对于一个生产主体来说都处于有利的商业时机或运营状态时就处于该区;B、B’、B”三区是次一点的区域,因为它们只是两(或n)个生产力的交融区,显然此三区的生产优势不如A区,而且B、B’、B”尽管状态相近,即交融优势的数量差不多,但由于交融者不相同,所以它们各自的生产优势不尽相同,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同理C、C’、C”是再次一点的区域。内化经济运营属于多点爆发或全面爆发,其各种资源都有可能成为被争夺的对象,这一点不容忽视。

传统单一经济运营的过程常常呈现链条或闭环型范式,因为它强调单点爆发运营;当下内化经济运营范式却要复杂得多,首先它包含了传统单一经济运营范式,然后又进化出自身独特的范式。我们用下面的几个模式图加以说明:

图3 链条型内化经济运营范式

图4 闭环型内化经济运营范式 图5 集成型内化经济运营范式

图6 发散型内化经济运营范式 图7 网络型内化经济运营范式

链条型(图3)、闭环型(图4)、集成型(图5)、发散型(图6)是内化经济最为基础和基本的四大运营范式,这四大运营范式常常纠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当下内化经济网络型的运营范式(图7)。

当下经济的新范式主要呈现为网络型经济范式。如图7所示:网络系a中的所有生产力相互间都构成可以直接或间接发生联合关系的交错型运营形态,各生产力优势整合之后就形成集体能量更为强大的a号社会生产网络体系,所谓的经济圈就是这种生产力交错联合在一起形成的成果;网络系a和网络系b一般是彼此分离的,一旦a和b中的某一对生产力发生了关系,那么网络系a和网络系b也许就可以通过这一对熟识或合作的生产力产生更大范围上的交错与深度合作,那么更庞大、更错综复杂的经济圈就必然会产生;如果再加上网络系c呢?经济学意义上的“地球村”、“全球化”、“共体经济”等概念的生发原理亦在此。

六、内化经济的未来及政府对策

内化经济不是单体经济,而是对复合经济、多元经济形象化的总称,是对当下时代的一种定性。内化经济是不是人类最终的经济范式,我们不能简而定论,但将一个多元经济社会、多元发展模式再回归到单元经济时代或一元发展状态肯定是可怕而毁灭性的。内化经济的未来能统领世界一百年以上,也许它作为人类经济的归宿点是最优的选择,理由如下:

1.民主化将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民主化不仅仅是政治、意识、文化的民主,同样是人类经济形式、经济发展选择的民主,人人富就必须人人有创造财富的资本,内化经济的多样化选择显然很适合。

2.网络型内化经济运营范式让各生产力互促互进,尽管“零和博弈”(Zero-Sum Game)、“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on Game)在经济活动中一直存在,但单打独斗如果一定会成为输方,那还不如联合作战跻身胜利者俱乐部,内化经济正是一种强调且能做到资源互补的经济范式。

3.通过资源互补大获胜利的经济体和商业联盟至死也不会放弃携手共赢的博弈模式,而他们往往是社会的强势者和经济范式的决定者,权、钱、相貌、智慧、名声等内化生产力的多元并存和可互换的局面一定让这些强势者会维护当下经济范式发展下去,因为这种范式能给他们带来更多自身不具备却想要的资源。

4.自然资源和生态的不可再生导致人类不再将经济的发展寄希望于单一的自然资源的垄断上,而内化经济的有机性、虚拟性、可炒作性(见上文“四”)说明这是一种具有可再生、最生态、最优化的经济形态。

5.多元化发展才能保持彼此共存,无论从国家、民族、人种还是个人上来说,大一同的经济模式不仅乏味也不可能长久生存,只有异类繁盛才可以互通有无、才能避免同质化激烈的竞争、也才能实现利益共享的经济生态圈。

6.唯有保持内化经济的多元生产力状态才有机会拯救弱者、才有机会让社会弱者和贫困者获得新生的机会,多元内化经济范式一旦消亡,那么资源垄断性的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将急剧增加,贫者更贫的结果就是社会稳定性岌岌可危。

面临当下内化经济快速增加的形势,作为政府该如何选择,政府将如何应对这种经济范式的急剧膨胀,笔者以为政府当做好如下几个工作:

第一,统一思想,坦然接受内化经济时代的全面爆发,分清内化经济的优势,研究内化经济存在哪些劣势。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制来严格限制和避免内化经济负面影响力的扩大,如技术性、集团化贪污腐败,恶性炒作,虚假广告泛滥,二代特权隐患等弊大于利,这些方面的法制目前存在巨大漏洞甚至空白。

第三,充分发挥内化经济的主力优势,积极创造人才自由流动的大环境,对高知识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运筹帷幄将是政府参与未来国际竞争制胜的最大法宝。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意识到了人才智力的重要性,从1949—1973年,美国先后从世界各地吸引各类科学家、工程师达16万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年有近6000名科学家落户美国,1999年,美国对国外高校科技人才的签证达11.6万人,其中中国大陆就占10%。[10]

第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全面合作而不是害怕国际合作,唯有建立自己的经济同盟才能应对其他国际经济体的冲击,唯有用好、用活资源互补优势才能有利于本国跻身共赢体行列,也才能实现自身优势资源的充分展现。

第五,建设独特资源、独特生产力的经济创造体制,允许甚至鼓励地区性、地域性、阶层性优势资源的自我发挥,特别引导贫困地区、贫困阶层做好自身资源的开发和积极使用,为弱势者的独特资源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政策保障。

第六,加大对强势者、强权者以及极富阶层的法制管理、跟踪管理、监督管理,避免社会财富和稀缺资源的过度垄断和过度集中,国家的政策应当是与社会弱者一起努力,创造平等公正且民主的新型社会主义中国。

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内化经济时代不可避免、不可阻挡地已经到来。政府要带领人民积极抓住机遇,充分挖掘并构建自身独特而有益的生产力体系,建立起一个健康科学、迎合时代、公平公正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对外要善于借力、真诚合作,充分展现自身优势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树立“中国品牌”是主战略;对内要善于协调、积极消除不公平、不公正的资源垄断局面,通过法制手段打破阶层壁垒,致力于大多数民众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条件的优化发展,真正实现“和谐中国”的伟大理想。

[1]乔磊.美国哪些职业盛产富翁[J].理财周刊,2012(6).

[2]张玉玲.中国文化产业“家庭”大盘点[N].光明日报.2010-06-16(06).

[3]任小雨,黄作金.2300点附近再现长阳,四大行业净流入近8亿元[N].证券日报,2011-10-25(B2).

[4]韩娜.去年文化产业占GDP首超3%[N].北京晨报,2012-01-8(A02).

[5]陈涛.国内文化产业总产值去年破4万亿[N].北京日报,2013-01-06(02).

[6]刘奇洪.该动动GDP的收入结构了[J].中国经济报告,2012(5).

[7][韩]郑星姬.中国人的整形热潮[N].东亚日报,2011-04-26(专栏).

[8]成乔明,李云涛.潜性教育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9]成乔明.精神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政府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5(3).

(责任编辑 光 翟)

2013-12-18

成乔明,男,江苏泰兴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F014

A

1671-1696(2014)07-0058-07

猜你喜欢
内化生产力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2:32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48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30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