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静, 唐承丽**, 段小微, 史文涛, 韩卫银
(1.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定时期内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1]。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差异过大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还可能引发和加剧社会矛盾。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尺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河南省区域经济进行过研究,但研究的地域单元大多是各地级市,没有进一步对各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差异进行研究,少数学者从空间格局上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2-5]。以2011年底河南省行政区划为标准,以109个县级区域(包含县和县级市)和17个省辖市市区共126个县(市)作为研究单元,以《河南统计年鉴》(1998-2012年)为主要数据来源,从时间演变和空间格局上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相对全面的分析。
以1997-2011年共15年的连续时间序列为研究时段,以各区域每年的人均GDP作为度量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6]两个常用指标来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时间特征,并将其结果绘制成图1。
图1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过程①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97-2011年间河南省126个县市人均GDP的绝对差异总体上呈不断增大趋势,除了1999年绝对差异有所回落,其他年份均保持增长,增长速率有所不同。绝对差异的变化趋势大体可以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1998),绝对差异起步增长速度稍快,标准差由1 785增至2 165,年增长率为21.29%;第二阶段(1998-1999),绝对差异有所缩小,标准差由2 165回落至1 871;第三阶段(1999-2002),绝对差异保持缓慢增长,标准差由1 871增至2 813,年递增率为14.56%;第四阶段(2002-2008),绝对差异呈快速增长,标准差由2 813增至9 536,年均增速达到22.56%;第五阶段(2008-2009),绝对差异增长速度显著放慢,标准差由9 536增长到9 807,年增长率仅为2.8%;第六阶段(2009-2011),绝对差异呈急剧增长态势,标准差由9 807增长至12 436,年增长率高达26.81。
从图1可以看出,1997-1998年相对差异快速增长,之后1999年大幅度回落,降至连续15年中最低,为0.35。1999-2005年,相对差异呈现缓慢增长,变异系数由0.35增至0.44,达到最高值,年递增率为3.9%。2005-2006年,变异系数稍有降低,之后2007、2008年有所回升。2008年以来,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
考虑到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主要体现在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社会发展水平3个方面,根据科学性原则和数据可得性原则,共选取13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表1),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以河南省126个县市2011年的13项经济指标作为原始评价数据,标准化处理之后进行主成分分析[7]。通过SPSS18.0分析后得到3个主成分,其方差累积百分比达到87.397%(表2)。在这个基础上,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百分比作为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7]。
表1 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2 主成分解释的总方差
将计算得到的河南省126个县市的综合分值利用SPSS18.0进行聚类分析,将结果划分为4种类型,并归纳成对应的4种发展水平(表3)[8]。同时将结果运用arcgis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空间格局图(图2)。
(1) 经济发达县市。除地级市零星分布外,其余主要分布在陇海线以北以及京广线以西。区域以占全省17.13%的人口,创造了全省26.94%的国内生产总值,全省41.20%的工业产值以及全省32.59%的财政收入。人均GDP为45 001.3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7倍。
(2) 经济较发达县市。除了信阳市、商丘市、灵宝市、三门峡市市辖区独立分布以外,其余基本分布在发达县市的周围。区域以占全省14.7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20.25%的国内生产总值,全省31.50%的工业产值以及全省19.04%的财政收入。人均GDP为39 357.45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8倍。
(3) 经济欠发达县市。大部分分布京广线以东以及陇海线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位于发达区和较发达区的外围。区域人口为全省的48.69%,GDP总量占全省的42.22%,工业总产值仅为全省的22.75%。人均GDP为24 861.71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 经济不发达县市。除了驻马店市的新蔡县和正阳县,其余基本呈集中连片分布,主要位于河南省中部及东部地区。区域人口为全省的19.46%,但是GDP总量仅为全省的10.59%,工业总产值仅为全省的4.55%。人均GDP为15 581.51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4.45%。
表3 河南省各县市经济综合实力分类
图2 2011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②
经济发达的豫中和豫西北地区,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均优于省内其他地区,发展轻重工业的条件都很优越。农业资源影响第一产业的产值,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与当地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息息相关,所以资源状况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纵横全国的京广和陇海两大铁路线、京珠与连霍两大高速公路均交汇于郑州,郑州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攀升,且交通路线沿线的洛阳、三门峡、开封、焦作、济源经济发展迅速,整个豫北地区作为河南省与我国北方城市经济往来的纽带,同样具有较为优越的区位优势[9]。而豫东和与西南地区交通设施相对落后,南阳盆地三面环山,交通不便,黄淮地区整体地理区位优势也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河南省整体豫中、豫北经济发展水平优于豫东、豫西南。
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豫北地区由于历史条件的积累,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并且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工业进程明显比河南其他地区快[10]。而豫东南的黄淮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工业基础差,并且农业生产技术也较落后。
区域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的政策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进行的。从2003年以来一直提倡建设中原城市群来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发展,“十一五”至“十二五”一直提倡重点依托郑洛汴工业走廊推动沿线经济发展,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这使河南中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增强,而周边地区原本经济基础就弱,再加上政策很少倾斜至此,这无疑加强了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差异。
(1) 20世纪90年代末,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现出同步增大再同步缩小而后又同步扩大的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前者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只是不同时期速率不一样,而后者呈波浪式变化态势。
(2) 在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上,以省会郑州为中心的中部偏东区域以及西北省边界区域构成了全省的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地区,“郑汴洛区域”构成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域;欠发达地区主要位于河南省的西部以及东南部,环绕南阳盆地,且呈环带状包围发达及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的黄河平原和淮河平原,且大致呈集中连片分布。
(3) 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原有的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论是造成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可以通过改善相关条件、改变战略、改善基础设施等缩小影响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原有的经济基础均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调整的。
参考文献:
[1]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2] 朱智勇,苏朝阳.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生态经济,2009(7):28-32
[3] 钟玲.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29(2):77-79
[4] 李昕,陶向伟,刘旗.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1):116-120
[5] 彭宝玉,覃成林.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45-49
[6] 张锋.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趋势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6):581-585
[7] 雄鹰,王克林,文先明.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是空格局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1):22-29
[8] 雒海潮,苗长虹.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4):62-68
[9] 刘晓园.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10] 郭华,蔡建明.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烟花格局及机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1):1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