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马乾(1986-),男,河北省保定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字学、辞书学、古典文献学。
摘要: 首次爬梳整理出源于《孝经》的成语61条,并对其语源构成方式、成语变体的形成与演变方式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以期对十三经专书成语研究和辞典编纂等有所补益。
关键词:汉语;成语;《孝经》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2-0000-00
《孝经》是我国第一部伦理道德专著,全书十八章,计一千九百零三字,它第一次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儒家关于孝道的理论和观点
。《孝经》等儒家经典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影响了汉语语言和词汇,后人从中总结提炼出了大量的内涵丰富成语。《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成语的定义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1]173这个定义应该说目前得到了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
广义的《孝经》成语应当是在《孝经》中出现的成语及其变体,它们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1.首见《孝经》的成语及其变体。2.源于《孝经》所引《诗经》、《尚书》内容的成语及其变体。3.源于《孝经》与其他先秦文献共见语句的成语及其变体。4.后人在《孝经》的研究过程中,对形式、主旨等内容的总结而成的成语及其变体。
狭义的《孝经》成语即源于《孝经》的成语,主要包括首见于《孝经》的成语及其变体和后人对《孝经》的思想、形式等内容总结而成的成语及其变体等。同时,部分源于《孝经》与其他先秦文献共见语句的成语及其变体也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本文试图从《孝经》成语的数量、语源构成以及变体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十三经专书成语研究和辞典编纂等有所补益。
一、《孝经》成语数量及来源
我们以上述《孝经》成语的范畴对《孝经》中所含有的成语进行了穷尽式的搜集和整理,在具体操作上,特别是数量统计上,我们制定了如下基本原则:
1.将语本《孝经》的语源式成语及其变体为不同成语,如语本“擗踊哭泣,哀以迭交”(《孝经•丧亲》章)而成的“擗踊哭泣”、“擗踊号叫”、“擗踊号呼”、“擗踊拊心”,计4条。
2.同义同源异形成语,如语本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孝经•圣治》章)句而成“承欢膝下”、“膝下承欢”、“承膝下欢”,从辞典编纂的角度考虑,我们只统计“承欢膝下”,计1条。在行文过程中将“膝下承欢”等异形成语放在括号里,以免漏收。
3.因为异文而产生的成语异体,我们只统计其常见形式。如“擗踊哭泣”又作“擗踊哭泣”、“擗踴哭泣”等,这是由于异文造成的,我们将其视为一条成语,只统计常见形式“擗踊哭泣”1条。
我们以这三条原则系统而全面的对《孝经》中的成语进行了搜集和统计,共整理出成语61条。
(一)语本《孝经》的成语
[JP+2]
《孝经》作为经典文献,古人行文经常引用,并化用其中的语句,从而形成大量内涵丰富的成语。源于《孝经》的成语是指首见于《孝经》的成语,在标明语源的成语词典中一般做“语本《孝经》”。如:“承欢膝下”语本《孝经•圣治》章,原句作“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
经过对《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版)》(新一版)(王涛等,2007)、《中国成语辞海》(刘家丰,2004)、《中华成语全典》(张林川,2003)、《汉语成语辞海》(朱祖延,1999)等大型成语词典的爬梳,我们整理出来的这一类成语有21条:
安上治民、承欢膝下(膝下承欢)、高而不危、毁不灭性、将顺匡救、谨身节用、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口无择言、立身行道、立身扬名、门到户说、擗踊哭泣、擗踊号呼、擗踊号叫、丧言不文、显亲扬名(扬名显亲)、显姓扬名、扬名后世、移孝作忠、移孝为忠、至德要道
这些成语基本可以在《孝经》中见到原形。我们从中辑出辞典作语本其他文献,而实际源于《孝经》的成语有8条:
将顺其美、顺从其美、满而不溢、身显名扬(显身扬名)、持禄保位、显祖扬宗、显祖荣宗、显祖扬名
同时,我们通过《古今成语词典》(郑宣沐,1988)、《成语辞海》(胡汝章,1990)、《中国成语通检》(刘占锋,2002)、《汉语大词典》(罗竹风等,2007)等成语词典中搜集出出源于《孝经》的成语有10条:
哀戚之情、承膝下欢、名扬后世、身体发肤、身无择行、顺美匡恶、扬名显祖、修身洁行、修身慎行、扬名显姓
其中,“承膝下欢”、“名扬后世”、“扬名显祖”、“扬名显姓”等4条成语与“承欢下膝”、“扬名后世”、“显祖扬名”、“显姓扬名”等为同义同源异形成语,不计入统计数据。
此外,我们辑出辞典漏收源于《孝经》的成语“后世扬名”、“扬名立身”、“制节谨度”、“光于四海”等4条。
(二)源于《孝经》与其他先秦文献共见语句的成语
《孝经》的成书一般定为于战国末期,“至少不会晚于《吕氏春秋》(前241年修成)。因为《吕氏春秋•察微》篇和《孝行览》篇中均引用了《孝经》。” [2]438,《孝经》成书年代下限基本确定,但是,其上限众说纷纭。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孝经》是孔子向曾子讲述孝道的言论,上古著书就是口耳相传,孔子应该是《孝经》的当然作者。” [2]437-438春秋三传中《左传》成书的年代最早,杨伯峻先生认为在前403至386年之间;《公羊传》则成书成书则在汉景帝时期,即前156至前143年。 [2]329—330《荀子》的成书在战国末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前238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着数万言而卒。” [3]卷七十四
源于《孝经》与《左传》共见语句的成语及其变体,我们认为可将《孝经》作为其语源之一,而源于共见于《公羊传》、《荀子》语句的成语及其变体,处理为源于《孝经》更为合理和科学。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退思补过
语见《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4]卷二二又见《孝经•事君》:“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两句均表示在朝廷做官就竭尽中心以报效君主,退下来就省察自己以弥补过失。
进退可度
语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对卫襄公曰:“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4]卷四十又见《孝经•圣治》章:“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两句讨论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行,内容基本一致。“进退中度”、“进退有度”为其变体。
天经地义
语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4]卷五一又见《孝经•三才》章:“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经地义”一词当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浓缩,但是其本于《左传》还是《孝经》,我们认为应当慎重考虑,我们将《孝经》、《左传》共同视为其语源。
无所不通
语见《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孝经•感应》章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何休《公羊传解诂》曰:“尽八极之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无所不至。” [5]卷一二郑玄注《孝经》曰:“能敬宗庙,顺长幼,以极孝悌之心,则至性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故曰‘无所不通。” [6]卷八《孝经集解》曰:“通谓感格而无隔碍。” [7]卷十六两部文献中的“通”的意义是的相同的,均表示泽恵无所不至,后引申为为没有什么不知道的意思。其变体有“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等。
移风易俗
语见《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8]卷十四又见《孝经•广要道》章:“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我们将《孝经》与《荀子》视为“移风易俗”一词的共同语源。“移风易俗”有12个成语变体:“移风易尚”、“移风革俗”、“移风改俗”、“移风平俗”、“移风振俗”、“迁风移俗”、“易俗移风”、“风移俗易”、“风移俗变”、“风移俗改”、“变风易俗”、“革风易俗”等。
(三)后人总结《孝经》体例、结构等而成的成语
《孝经》受到历代君王的推崇,均倡导以孝治国,其官方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增强了其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后人从这些经典文献中提炼出了一些经典语词,并形成一些成语。我们辑出的直接标明源于《孝经》的有3个:
《孝经》起序
语见《孝经》玄宗《御制序》:“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义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则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具”与“略”的矛盾使疏解者左右为难,后产生“《孝经》起序”这一成语,用以比喻遇事左右两难,无从下手。
发昏章第十一
《中国成语大辞典》等作:“发昏”的谑称;章第十一,仿《孝经》分“某某章第几”的形式,置于词语后,以加强词语风趣戏谑的情味。 [9]145
开宗明义
《孝经•开宗明义》:“开宗明义章第一。”宋•邢昺解题:“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开宗明义”多用为形容词,放在名词前,如开宗明义第一言、开宗明义门、开宗明义章等。这也成为一种写作技巧,成为文学批评和写作理论术语之一。
二、《孝经》成语的语源构成方式
所谓成语语源构成方式是指这些成语从经典文献中独立出来,并发展成为语源式成语的发展过程。我们对狭义的《孝经》成语中的语源式成语与语源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一下几种构成方式:
(一)摘取原形
所谓摘取原形,指直接摘取语源句中的词汇,不做任何形式的改变而形成的成语。如:哀戚之情,语本《孝经•丧亲》章:“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成语“哀戚之情”没有对语源作任何变动。由于《孝经》等先秦文献多为四字结构,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极易形成结构稳定、意义内涵丰富的成语。
(二)压缩语句
所谓压缩语句,是指对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句子进行压缩而形成的成语,这些成语的特点是基本保留了语源句的内涵,运用语源中主要语素,结构多为并列式。如:《孝经•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后人将“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压缩成“顺美匡恶”、“将顺匡救”两个成语。压缩语句而成的成语承载了语源句的精华内涵。
(三)增添语素
所谓增添语素,是指在原有词素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语素,使之结构更加完整,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精炼典型。如:源于《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句的“膝下承欢”使用了“膝下”这一语素,同时加入实词语素“承欢”。“承欢”原意指迎合他人的意思以博取欢心,如《楚辞•九章•哀郢》:“外承欢之灼灼兮,谌荏苒而难持。”王逸注曰:“言佞人承君欢颜,好其谄言,令之灼灼然。” [10]卷四后用来指侍奉父母。“承欢”与“膝下”结合而形成新的成语。又如“擗踊拊心”,“拊心”语见《庄子•让王》:“子列子入,其妻见而拊心。”又见《仪礼•士丧礼》:“妇人拊心不哭。”“拊心”意谓抚摸拍打心口,表示悲痛、激动等。“拊心”与“擗踊”组合而成“擗踊拊心”。增添的语素一般多为实词,这实词语素与原有语素的意义大多相关联,从整个成语系统来看,他们更应该是一种同义语素的浓缩,如前面所示浓缩《仪礼•士丧礼》章等和《孝经•丧亲》章关于丧礼仪式而成的“擗踊拊心”等。
(四)借用形式
所谓借用形式,即对《孝经》的体例总结而形成的成语。如开宗明义章第一:《孝经》自玄宗朝开始对每一章拟定章节名,由于《孝经》第一部分“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 [6]卷一后人总结了这种文章形式,而将文章一开始标明主旨大意的构文方式称为“开宗明义”,又称“开宗明义章”、“开宗明义第一言”等。
(五)总结主旨
儒家主张以孝治天下,《孝经》作为儒家孝道观念的系统性文献,其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中华文化,后人用精炼的词汇对其中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如将“将顺其美”(《孝经•事君》章)概括为“顺从其美”。其中部分成语中的主要语素基本并没有在原文中出现。《孝经•广至德》章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汉•郑玄注曰:“言教非门到户至而日见而语之也。”后人由此而引申出“门到户说”的成语。
三、《孝经》成语的发展与演变方式
前面我们讨论了《孝经》成语的语源构成方式,这些语源式成语在使用过程中从结构和意义上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些新式成语,即其成语变体。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了这些成语的变体方式。《孝经》成语变体的生成方式基本涵盖了汉语成语变体产生的主要方式。《孝经》成语的变体方式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结构变化
1语素替换
所谓的语素替换,是指替换语源式成语的部分语素而形成新的成语。这种变体方式又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度划分:
(1)同义或近义语素替换。即被替换的语素与替换语素之间是同义或近义关系。如:进退可度的成语变体有:进退有度、进退中度、进退有节。“可度”与“有度”均表示合乎法度,“度”与“节”均意谓法度。其他同类成语有:
擗踊哭泣——擗踊哀号、擗踊号呼、擗踊号叫、擗踊拊心
修身慎行——修身洁行
显祖扬宗——显祖荣宗
同义或近义语素的替换基本上没有改变成语的意义,因而在词典编纂过程中一般为其常见形式立目,而将其异体附在后面。
(2)上位概念语素替换。即用表示语源式成语中的某一个或多个语素的上位概念的语素替换该语素,扩大其所表示的范围。“显亲扬名”之“亲”为父母,后人将双亲的范围扩大到家族,由此而产生“显姓扬名”这一成语,其他的如:
扬名显亲——扬名显姓(显姓扬名)——显祖扬名——显祖扬宗②
语素的替换是新成语产生的主要方式,它基本保留了语源式成语基本结构和框架,而适当的将新元素填入,促成了大量简洁精炼的成语。语素替换类似于史式先生总结的“格式派生法”,如大□大□、千□万□等格式 [11]50、60,但又有所差异,史式先生“格式派生法”中互换语素之间不仅仅是同义或近义以及下位与上位概念的关系,其情况更为复杂和多样。
2变换词序
即将成语中的词素的顺序进行变换而形成新的成语。并列式成语变换词序,其的意义基本没有变化,仅仅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如:
膝下承欢——承欢膝下
立身扬名——扬名立身
扬名后世——后世扬名
扬名显亲——显亲扬名
扬名显姓——显姓扬名
这些成语在词典中编辑时将常见形式立目,其他作异形处理,或作“某见某”。
而一些成语在变换词序后,其语义侧重点以及成语的语法结构会有所变化。如:“身显名扬”为并列+主谓结构,强调的是一种状态;变换词序而成的“显身扬名”则为并列+动宾结构,其侧重点转向了过程,二者语法结构和意义都有所不同。又如“承欢膝下”为动补+动宾结构,“承膝下欢”则为动宾+定中结构,二者语法结构不同,意义变化不大。
3简化
在成语定形过程中,有一种逐渐向四个音节靠拢的趋势,这使得四字成语成为汉语成语的主体。即使不能形成四字成语,也尽量将其中与意义关系不大的成分省略掉,使其更加简洁精炼。《孝经》成语中的这类成语有:
发昏章第十一——发昏第十一
开宗明义章第一——开宗明义第一、开宗明义
(二)意义变化
成语具有形式上的固定的同时,在使用上也就有一定的灵活性,特别是在其脱离语源后,其使用义和语源义会在感情色彩和词义等方面出现一定的差异。《孝经》成语在意义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一下两种:
1感情色彩的变化
持禄保位的语源为《孝经•士》章:“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玄宗注曰:“能尽忠顺以事君长,则常安禄位,永守祭祀。”宋刑昺《正义》曰:“以顺事上,然后乃能保其禄秩官位,而长守先祖之祭祀。”“持禄保位”首见于《汉书•匡张孔马传》,班固赞:“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其醖藉可也,然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乌能胜其任乎!” [12]卷八一这里的保持其俸禄职位有了讥讽的味道。《汉语成语辞典》等解释为:“大臣阿谀奉承,不敢直言进谏。” [13]154其感情色彩由中性转为贬义。
2指称事物的转移
前面我们讨论语素替换时,有一种情况为引申语素的替换,如从“显亲扬名”发展到“显姓扬名”,指称的事物从双亲转移到了整个宗族。同样,“门到户说”原意是指每天到父母门前事奉双亲,后来指挨家挨户的去解说。如《晋书•庾亮传》:“虽陛下二相明其愚款,朝士百僚颇识其情,天下之人安可门到户说,使皆坦然邪?” [14]卷七三这里“门到户说”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堂上双亲,而是天下百姓。同时“门到户说”也形容每家每户都知道。如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不言之仕,若门到户说。” [15]卷六十
成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特别专书成语的整理与研究具有深远意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经典的传播与演变形式,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汉语词汇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同时,更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使之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白玉林,党怀兴十三经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汉)郑玄,(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汉)何休,(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唐)李隆基,(宋)刑昺孝经注疏[M]/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清)赵起蛟孝经集解[M].《续修四库全书》本
[8](汉)司马迁史记[M]/(民国)张元济辑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9]王涛,阮智富,常晓帆,鲍克怡中国成语大辞典[Z].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10](汉)王逸注楚辞章句[M].《四库全书》本
[11]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12](汉)班固汉书[M]/(民国)张元济辑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3]余金淳,孙梦梅汉语成语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
[14](唐)房玄龄晋书[M]/(民国)张元济辑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5](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昭明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6]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7](明)郎瑛《七修类稿》《四库全书》本
[18]朱祖延汉语成语辞海[Z].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19]刘学林,关会民主编十三经辞典?《孝经》卷[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0]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1](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M]/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Research of the Idioms in Xiao Jing
MA Qian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n 710062, Shaanxi, China )
Abstract:This test has sorted out 61 idioms from the XiaoJing(孝经) It has also studied the formation from their etymologies,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ir variants comprehensively and intensively The test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ShiSanJing idioms and compiling a dictionary of idioms on end books
Keywords: Chinese language; idiom; XiaoJing
(责任编辑:余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