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思路微探

2014-08-07 06:42罗艺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苏轼课文教材

罗艺

摘要:《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位于人教版选修教材第五单元,是课改后新加入的篇目。教材将18篇古代经典散文集中在一起呈现,这样学生们对文言的审美疲倦必然给教师授课带来极大的压力,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倦于学习,不辜负经典?教师自当从教学思路着手进行巧妙设计,在最大可能的挖掘文章含义的基础上激发调动学生趣味。

关键词:教学构思;质疑激趣;讨论交流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76-01课改后的教材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大多数一线教师出于高考的原因,都会引导学生选择《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来作为学习对象。当然,更多的也是由于这本教材中所收录的三十首古典诗词及十八篇古典散文都是经过历史的淘洗而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十分值得学习。可现实的问题是,连续性的学习古典文学,难免会让学生甚至教师自己都心生倦怠,势必影响教学成效,背离最初的教学目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无以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教学中如何巧妙构思,调动学生,激发兴趣,成了每一个一线教师不得不时刻思考的重要课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强调以诵读为法感知文章的精气血脉。处于本文前的《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已经很好的体现这一特点,那么这一篇文章要怎么处理呢?古人有"事不过三"、"三而竭"的说法,所以这篇课文再按常规的处理方式,必然辜负东坡先生的一番心思。再者,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涉及到了绘画理论知识,对于没有学习过国画的学生而言,理解颇有困难,如果一开始就很难,自然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打退堂鼓。鉴于此,我换了一种教学的思路,以期学生能趣味满满,经过实践,略有成效,浅谈以供借鉴指正。

1.标题解读——明确文体及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核心内容的窗户。引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讨论得出,题目传递给我们人物、事件,文体。

师顺势问:那么什么是记呢?(用质疑的方法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

由学生探讨解答,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或写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进而,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篇目《小石潭记》、《核舟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等等。

师顺势问:那么本文是不是就是通过写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的事情经过,然后抒发自己观画的情感呢?

学生讨论后会发现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原来文与可已经去世了,作者是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这着实算得上是一则祭文。最终,师生共同明确了文体及内容。

2.人物形象——剖析作者的情感

师再次提出质疑:想一想,作者祭的是何许人?又何至于 "哭失声"?

学生交流讨论。他们可根据课本注释、课后练习、原文等充分交流后得出结论:文与可是苏轼的中表兄弟,是"湖州竹派"的开山鼻祖,他和苏轼的关系很好,他教苏轼画画,而且两人常有书信往来。

师可针对学生的发言做总结:苏轼和这位表兄关系的确很好,最后一段里苏轼自己也这么说,找一找哪个词语?("亲厚无间")。作者说"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这里作者巧用了曹操和桥玄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和文与可的关系也与曹操跟桥玄一样要好,曹操说"车过腹痛",作者就用"戏笑之言"。

师再次质疑,作者载了哪些"戏笑之言"呢?

学生讨论就能得出第二段中集中记录的三件事:以裐为袜、玩笑绢画、诗戏太守,根据这三件事,学生亦能总结出文与可"狂放不羁、率性风趣、淡泊名利、为官清廉、不贪奢乐"的人物形象,师可在这时进一步的用质疑挖掘:文与可的这些性格特点有些似曾相识啊?的确,虽然文与可与苏轼在年龄上相差了19岁,但是无论是在生活处事上或者是人性品格上他们都有着极大的共鸣,可谓是"志同道合"。于是,我们能进一步的体会 "哭失声"的深层含义更是一种知音难觅。

3.画派领袖——感受画论的精髓

遁寻教学的基本规则--由浅入深。因此最后我们再带领学生来啃最难啃的骨头,来解最难解的段落。这也是符合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规律的。

师可抛出问题:同学们在注释里看到,文与可是一个大画家,还曾教苏轼兄弟画画,作者画家的文与可给后世留下了什么呢?

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本段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即"与可之教予如此",进而体会"胸有成竹"的含义。而苏澈的话即是侧面描写,这段话的重要性在于东坡先生兄弟已经把文与可画竹的方法上升到了"道",同于"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即"规律"的层面了,可见苏轼对其绘画造诣的评价之高。另外,本段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句子,即"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可指导学生勾画并结合学习实践交流发言,师生共勉。

纪念一个人的方式很多,而作者选择了他作为画家的一面,通过一幅画,进而辐射出一个画家全方位的秉性,实在精彩。

教学实践中,我将诵读与质疑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文章特点,然后用质疑激趣的方式来使课堂衔接紧凑,在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释疑过程中,使师生都能保持良好的共同学习的状态。当然,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讲到,如第二段中关于有无"万尺竹"的探讨,也体现出了中国画风及文风中的"留白、意境、神似胜于形似"等独特手法,可以说戏笑之中亦是一场精彩的学术交流;再如本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我是将较为重要的放在课后通过练习的方式进行强调的。我个人觉得一堂课不应贪多求全,能把适量的知识讲透,讲深入就是真正的高效。

另外,文言文的教学历来是一线教师最困惑的事。因为,文言文中既有与高考息息相关的文言现象,又有作为"文化传承载体"它所承载的内容情感。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既解决字词又感悟情感,就成了最大的难题。加之新课改后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整本教材都收录的是中华文化中的精粹,对于提高中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知将起到及其重要的敲门砖作用,不容辜负。因此,教师们一定要不断的探索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自身能力。

猜你喜欢
苏轼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从善如流
背课文的小偷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