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孜·木萨 新疆且末的“依格提”

2014-08-07 02:07卡佳
中华儿女 2014年13期

卡佳

“当你自己真正融入到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时候,你会觉得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

且末很远,远在天边;且末很大,它的面积是浙江、海南两省行政面积的总和;且末很小,全县仅有10万人口;且末很美,水草丰茂,人杰地灵;且末很富,物产丰盛,光热水土资源充足;且末很静,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小城精致而干净。

2014年5月11日傍晚,在且末县城中心的昆侖广场,一场以“四个主题”即“党的群众路线”、“三民”、“民族团结教育月”、“平安建设”为晚会内容的文艺演出暨第十三次百日广场文化活动正在进行,当享有盛名的歌唱家古丽加玛力·吐尔地奔放热烈地唱道:“要来就到且末来,美丽新疆等你来,且末美丽等你来,美丽且末等你来……”我们的脑海中,就深深烙上了对新疆且末无比美好的想象。

而我们为之心动的还有一个人,便是本文的主人公肉孜·木萨。这位被当地人亲切称为“依格提”的且末人,从我们认识的那天起,就一直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述说且末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依格提”翻译成汉语就是男子汉、好儿子。我们听肉孜·木萨讲且末,犹如在听且末一个好客的儿子在深情向外人介绍他挚爱的家人,急切而热情。

他告诉我们,且末三面环沙,被称为离沙漠最近的城市。可就是这个像黄沙环绕的沙海蜃楼里,山藏金玉,地出棉粮,牧产牛羊。他还特别骄傲地说,这里民风淳朴,汉族和少数民族融为一体,街边的店铺开到深夜,有的玉器店甚至通宵营业安然无恙。这里的人们不知道什么叫抢劫、暴乱、偷窃,即使自行车和摩托车忘记上锁,也不用担心车辆被盗……且末从1914年1月建县,风云变幻,历久常新,百年沧桑,如今己成为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民族团结大家庭。近60年来,有过是非问题,民事纠纷,但从未发生过一起恐怖暴力事件。

他还告诉我们,且未人淳朴,善良,勤劳,他们在沙漠环抱中生存,注重园林绿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的风是我们用胸膛挡住的,沙是用脚踩住的,树苗是用汗水浇大的。”说这话时,肉孜·木萨的表情无比生动。我们于是得知,从1989年起,且末县在车尔臣河以东营造了著名的河东治沙工程,采取喷灌、滴灌节水技术,人工建造了10万亩生态经济林。昔日沙进人退,今朝人进沙退,沙漠孤岛变成了秀美绿洲,并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县”,让世人刮目相看。

“你知道我们且末人最崇尚什么样的品格吗?”肉孜·木萨冷不丁向我们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让我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他爽朗地笑了。在我们下榻的玉都宾馆,他给我们介绍了大厅里摆放着的一块硕大的和阗青白玉,它有1502公斤,产于境内南昆仑山麓,1995年发现,为此且末特修了一条21公里的山路,73人历时98天运回县城,成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且未人就是在这方得天独厚之地琢磨出独特的“玉”品格:高尚,剔透、实在而灵性。

当我们笑问肉孜·木萨,“你说了这么多且末的事,能说说你自己吗?老百姓为什么亲切地称你为且末人民的‘依格提?”一说起自己,刚刚还滔滔不绝不绝的肉孜·木萨腼腆起来,变得不善谈了。我们只好从那天晚上广场的民心活动开始,在他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一路寻访他的故事,期待深入认识且末人民的这个“依格提”。

真情服务老百姓

肉孜·木萨出生在且末,成长在且末,工作在且末,是土生土长的且末人;他钟情这方故土,热爱这里乡亲,一生守望着且末,纵然风云变幻,天赐良机,他也从未离开过。

1956年6月,肉孜·木萨出生在且末县琼库勒乡克亚克力克村一个农民家里,排行老三。从小到大,他勤奋好学,助人为乐,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1975年初肉孜应征入伍,在部队服役期间曾奔赴吉木萨尔县参加抗洪抢险,荣获三等功。1980年复员转业,战友们都另求它途入城就业,他却义无反顾地回到故乡。组织上分配他到巴格艾日克乡担任武装干事,三年后提升为乡武装部部长。虽然身为军事人员,但他最关心的是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凡是乡村建设大事,都带领全体人员参加。1984年底,他调到阔什萨特乡担任乡党委副书记。

这里处于戈壁沙滩,距离县城23公里,没有公路,全乡只有一台拖拉机。身为基层干部,他忧心如焚。他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从1985年11月开始,他在全乡3100人中抽调出400余人,用坎土镘挖道,用毛驴车运料,苦干了3个月,修建了一条13公里的公路。后来上级拨款4万元资助,他再修乡村道,3年后使得家家户户道路全部联通。

回顾这些年在乡村工作的经历,他没有过多地讲自己的成绩,而是讲了一个让他受益匪浅的人:1985年,这里突发洪水,他带领100多个身强力壮的村民,日夜奋战30天,修建了一座900多米的分水闸门,把县里下拨给几个乡的防洪物资一下子全部用光。当时他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出色地完成了抗洪任务,满以为会得到上面的表扬,没想到被阿不拉·卡迪尔县长狠狠“克”了一顿,说他精神虽然可嘉,但是没有大局意识,怎么能光顾着自己一个乡,告诫他年轻干部一定要有全局意识才能担当更重的重任。开始他还不服气,后来看到其它几个乡防洪物资缺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去帮助,他才知道自己错了。他非常崇敬这位维吾尔族县长,当时且末县在他的带领下,率先获得了全国绿化先进县。肉孜坦言,老县长的教导,对自己后来的成长帮助很大。

肉孜在英吾斯塘乡任乡长,曾先后与五任乡党委书记搭档,相处都很融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搭档中有的提升,有的调动,而他在这里守望了8年,没有任何奢望异想,只有一个希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英吾斯塘乡地处沙漠边缘,土地辽阔但缺水。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修条渠,引水浇地。1991年开工,他和三任搭档带领村民苦干,挖河床,捡石头,垒渠道,日就月将修了整整4年,一条长达9公里的英吾斯塘大渠完成,1995年底通水。荒漠戈壁终于有水了!乡亲们相拥而泣,肉孜流泪了!接着又加修了4条干渠,10万亩荒地全部配套浇灌变成绿洲。4年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之后,他又鼓励各族乡亲农牧结合,发展畜牧业,600人饲养了3万头牲畜,实现了每户5亩地,一头牛、两只羊。上级非常高兴,县委书记找他谈话,说组织决定调他到牧民集合地阿羌区当区长,那里需要一个有农牧经验的带头人,他答应了。

1998年2月27日,肉孜·木萨走马上任。他没有大会小会地高谈阔论,而是直接下基层,走访牧民家。走一步,看一步,27天走遍了整个牧区。可走访使他伤心透了,他没有想到位于昆仑山麓的阿羌区,栖息着巴州百分之九十的贫团户,他们过着60年前的生活,不要说和内地比,就是和英吾斯塘乡比,至少也相差30年。最突出的问题是吃粮难,全靠外地调拨。他很着急,再也不能这么过!自己既然做了“带头羊”,就不能推卸责任。他断然采取措施,第一步,教他们开垦荒地种庄稼;第二步,教他们学习技术和文化;第三步,带他们走出大山见世面。

开荒地,建梯田,修防渗渠,全民齐上阵。农牧民用毛驴驮着麻袋运输,这里山高水低,坡地种庄稼缺水,于是引水开渠,把渠道开得窄些,让水快速不渗,种植地膜麦子棉花。三年开垦了7500亩地,种了5000亩麦子,不仅解决了口粮、饲料、种子等难题,还有了余粮。县委很满意,把余粮按价收购,增加农户收入。过去吃粮难,现在吃不完,余粮卖成钱,谁个不喜欢!

虽然解决了牧民的温饱,但这里生活条件差,为了奔小康,肉孜·木萨“带他们走出去”的措施正契合了政府让乡亲们搬迁的想法,国家发改委和扶贫办下拨扶贫费,每户7万元。身为区长,肉孜·木萨坚定不移抓搬迁。他亲自考察定居点,在上级支持下,初步确定:80户搬到库拉木勒克乡电站,100户搬到奥依亚依拉克,80户搬到英吾斯塘乡艾盖西铁日木村,140户搬到巴格艾日克乡,80户搬到阔什萨特玛乡,此外安置100家散户。用了整整14个月时间,花了1500万元修新房,盖卫生间,建羊圈,一边栽种树林,一边排碱。刚开始,过惯了游牧生活的牧民舍不得下山,搬迁难上难,大家有抵触情绪,有的还开口骂人。肉孜·木萨不灰心,不气馁,一家一户上门,苦口婆心做工作。牧民们终于被感动了,500多户世代生活在山林中的牧民搬进了新居!肉孜及时成立了新村居委会,进行有序管理。如今,搬迁户过上了好日子,有房子,有车子,有票子。回忆往事,肉孜·木萨感慨地说:“当时真的又苦又累还挨骂,但辛苦值。特别是骂过我的人,每当见到我都要说‘区长,对不起,拉我们下来对着哩!而现在仍居住在山区的人,见到我则高声呼叫:‘区长,把我们也接下去吧,我们想!我离开了,但阿羌区仍按照当年的模式在推广发展。”

执法为民我担承

2001年3月,由于组织需要,肉孜·木萨被调到县人民检察院任党组书记、副检察长。长期从事基层行政工作的他,不谙司法工作,只好一切从“零”开始。他和检察长嵇友生是真正的“两个离不开”,他教他学维语、维文,他教他学汉语、汉文。两人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而后他又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就任半年完全适应新的角色,一干就是10年。在办案过程中,肉孜·木萨对案件的每一个事实、证据都认真审查,严格把关,通过查办案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03万元,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有力地维护了且末县的社会政治稳定。

“我作为一名检察院领导干部,人民群众最需要我做到的,我就一定要做到。”这是肉孜·木萨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肉孜·木萨为单位及包乡住村点的各族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有一次调查,看到许多儿童上不起学,他对同行人员说:“如果我们大家少抽一根烟,多捐几元钱,就能让不少孩子上学。”为了救助这些生活困难的群众和儿童,他如燕子衔泥般地从自己原本有限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从自己原本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奔走在各族困难群众和失学儿童之间,为他们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群众从他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检察干警给他们的温暖。

已72岁的斯拉木汗老人,居住在琼库勒乡克亚克勒克村,因为没有亲人,无人照料,生活极为困难。2009年肉孜·木萨得知后,立即与相关部门协调,首先为她拉电,解决了老人的用电问题。同时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生活的重担。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为老人打扫卫生,清理垃圾,逢年过节也总不忘记与妻子、孩子一起为她送去面粉、清油、煤炭等生活用品。老人逢人就夸:“肉孜·木萨就是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的亲人。”同是琼库勒乡克亚克勒克村民的卡地·艾山,是村里贫困户中最困难的,由于自身有残疾,长年得不到很好的医治,一家四口居住在低矮、陈旧使用近40年的土坯房里。肉孜·木萨动员全院干警捐款并通过自己的影响多方筹集资金近3万元购买了水泥和砖,为他盖起70平方米砖木结构住宅,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他的实际困难。

在包联社区走访中,肉孜·木萨了解到,在科台曼社区有位61岁的司普热木汗老人,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自己带着个有严重残疾的孩子,靠捡易拉罐、废旧报纸艰难度日,肉孜·木萨便和妻子带着面粉和衣物一同来到她家。眼前司普热木汗的住房低矮破旧、阴暗潮湿,土炕上铺着破烂不堪的被子,灶台上放着一碗清淡的米汤,是她家的早餐。屋内唯一值钱的家具,就是一张小方桌,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一叠旧纸张和一支已经削得很短的铅笔,那是她从垃圾中挑出来教孩子学习用的。看到这些,肉孜·木萨一阵心酸,当场掏出100元钱放在司普热木汗手中说:“快给孩子好好地购买一些吃的吧!”司普热木汗满含热泪,连声致谢。在肉孜·木萨的倡议下,检察院全体干警每人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元作为院扶贫资金,专门用于需要帮扶的贫困家庭。

肉孜·木萨虽然是县检察院党组书记,但凡是县里遇到重大事件,有如防洪、地震、搬迁等艰难事,他都临危受命,冲锋上阵,战斗在第一线。2010年6月到8月上旬,南部山区连续出现强降雨天气,使县域车尔臣河发生了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7月24日至8月1日,车尔臣河流量连续超警戒水位,流域乡镇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经济损失高达上亿元。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肉孜·木萨主动请战,担起了县抗洪抢险副总指挥的重任。当时肉孜·木萨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他拖着病体日夜坚守在抗洪抢险一线,帮助各族受灾群众转移财产。洪灾过后,又投入到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帮助各族受灾群众渡过难关。他的这些工作得到了县委的多次表彰,2010年巴州人民检察院授予他三等功一次,检察院党组荣立集体三等功。

述职述廉德为先

2011年,上级本来要调肉孜·木萨去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中院任职,但他离不开这方山水绿地,舍不得故土的父老乡亲。是年8月肉孜·木萨被选为县人民法院院长。在院长任上,他一如继往地积极奉献,勤勉工作。“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他坚持“三至上”的行为准则,先后选派16人外出学习考察,致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他和党组书记李东一致认为,走群众路线不是动动嘴,而是要勤跑腿,真正将群众放在心中,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要深入困难群众家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将群众路线“走”起来,他俩开门纳谏征求意见,集思广益促进工作,迅速建立了多支“民情”小分队,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下乡到农牧民群众中走访,与农牧民拉家常。

自从进入司法战线,肉孜·木萨就牢牢地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把“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实到各项执法活动中去,做到恪守不渝,尽力尽责。把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作为重中之重。截至2013年11月20日,县法院新收各类案件1316件,收案同比下降6.13%;结案1141件,总结案率83.16 %,结案同比上升1.39%。民商事案件調撤率78%。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从种地到当兵,从村官到法官,我们走村串户听民声,都说肉孜·木萨“亚克西”。

阿羌区一家搬迁户大爷说,我们开始不理解他,现在爱他;县机关一位年轻干部说,他是我们的好榜样;英吾斯塘乡一位白发苍苍的维吾尔族大大一个劲地说,“依格提”!他是我们的“依格提”;兼任县政法委书记的副县长吐尔逊·阿布都热依木则说,肉孜·木萨办事认真,我们放心。他从来不做表面文章,从来不吹牛撒谎,而是脚踏实地,亦步亦趋为老百姓干实事。这,正是他有好人缘的根基。

“当你自己真正融入到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时候,你会觉得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采访结束,我们与肉孜·木萨依依道别,他的这句话,证明他既平凡而又非凡,即寻常而又非常。善良仁厚、英俊潇洒的肉孜·木萨,以其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尽心尽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精神赢得美誉,这样的“依格提”感动了且末,也将感动中国!

责任编辑 张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