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谷振平(1976-),女,汉族。单位:张家口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出现各种不良的情况,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本文将分别从师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声乐教学;不良情况;分析声乐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总会出现很多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声乐教学的效果。除了教师讲授声乐理论,讲解歌曲,做声音的示范和学生的嗓音条件以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理解力会影响到声乐的教学效果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也会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下面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分析声乐教学过程中师生出现的各种不良情况。
教师的不良情况分析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提要求只强调做到好的效果,如位置高、共鸣要大、字要靠前、声音要有支点等等。可以说好的声音里都会有这些效果,因此,提这类要求本身并没有错。但这样做并未指出做到这些要求的方法,而只是从效果要求效果,学生即使明确了效果是什么,也很难把它们做到位。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告诉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声音效果的同时,必须要用具体的方法教他们如何达到这些效果。
2.教师经常着眼在学生的缺点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用在纠正学生的毛病上,认为一切建设性的训练,必须在毛病尽除后才可以开始。学生唱不好时,教师就在学生身上找原因。比如,发现他的舌根紧,就强调先放松舌根,把一切唱不好的责任,全归到舌根不放松。学生的舌根可能是紧,但是指出这个缺点和强调先把它放松,并不能解决这个困难,反而得到相反的结果引起其他的副作用。
教师必须要注意,不能把眼光盯在学生的某一个具体的毛病上,而是应该从声乐训练的全局出发,一边解决他的毛病一边对他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声乐能力同时又会逐渐淡化他的毛病。
3.教师的要求只限于提学生缺点的反面。比如,发现学生浑身紧张,就指出太紧张了,应该全身放松;气息浅了就要求吸得深些;声音散了就要求把声音集中一些;声音虚了就要求多用力,或者要求找到支点;声音太冲了就要求少用力……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任何缺点都会有它生理和物理的根源,如果一提它的反面就能把它纠正,那未免把问题看的太简单了。如果是这样要求学生,那么教师的作用似乎只是培养学生有纠正缺点的愿望就够了。
教师发现学生有什么问题,首先要客观地为他们分析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然后教他们用什么具体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4.有的教师片面强调声音要通,认为声音能通,一切技术上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确实,好的歌声能给人一种很通畅的感觉,可是这仅仅是若干好现象中的一个。如果声音不通,教师的要求往往就会集中在打开喉咙,提软口盖,舌头放平,张大嘴等等。学生认真按照这些要求做了以后,发现很难做到字正腔圆,声音往往比较僵硬,因为按照那样的要求去做会把若干部位不合理地固定下来,这样就严重地妨碍了咬字的灵活性。
对学生的歌唱状态提出要求时,教师一方面要让他们做到位,更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让他们感觉到协调舒服,如果学生感到很别扭很难受,那应该立刻让他们做出相应的调整。
5.有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前后不一致,在学生回課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对学生今天主张这样明天又建议那样,会使学生无章可循,苦恼不堪的,这种没有原则的要求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不是乱练就是不练。
教师在授课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前后一致,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是非常肯定的,决不能模棱两可。在讲一个知识点时要讲透,并且要反复地强调,直到学生真正掌握为止。
6.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常听名家的演唱,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听唱片,用来教唱的时间很少,布置课下练习也不具体,主要是希望学生自行摸索。不可否认,听名家的录音确实有助于教学,但这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方式,而不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如果听录音就能解决唱的问题,那么声乐教师的作用又体现在何处呢?
听名家的演唱是必须的,但应该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去听,在课上教师应系统地为学生传授声乐知识,训练他们科学有效地发声和演唱。
7.有的教师在上课时与学生同时唱,一节课上下来,结果是教师唱的比学生还多,因为示范时教师要单独唱,学生唱时又跟着一起唱。这样做的目的,似乎是教师能把学生的声音带出来,但不免会让我们产生一些疑问:教师不带,是否学生的声音永远出不来?要带多久学生才能独立地把声音唱出来?学生最终必然是要独立演唱的,这样带着唱如何过渡到独立演唱?两个人同时唱,谁也听不见谁的声音,究竟有没有带出来,又是怎样测定的?
可以说这样做的后果,基本上违背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做了声音的示范后,要训练他们分辨声音的能力,让他们对自己的声音特点做自我分析,对自己发出的声音能辨别正误,只有日积月累的训练分析总结,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声音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平。
学生的不良情况分析:
1.有的学生对老师的讲解似懂非懂,练习起来又不严格,效果如何含糊不清,主观地认为只要练习了总会有成绩,有时还认为新留的歌都已背熟,练习已经达到了目的。其实,掌握新曲目的旋律只是练习的一个方面,主要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曲目来掌握唱的基本功。对原则不求甚解,练习也不严格,便成了盲目的实践,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到最后仍然没有找到唱的规律,最多也只是唱了几首歌而已。
学声乐要求严肃认真、细致耐心,按照老师的指导严格长期地训练才能有进步。对这类学生教师应严格要求,加强回课时的检查力度,让学生学习知识要扎实,一步一个脚印,耐心细致地唱好每一首歌。
2.有的学生听过不少歌唱家的演唱,他们对某一个类型的声音情有独钟,特别希望自己也能唱出那样的声音来。她们对自己先天的嗓音条件和将来的声音发展方向并不关注,只是热切地希望老师能帮助他们达到自己喜欢的那种声音。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对其自身嗓音条件做客观的分析,告诉他们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唱适合自己的声音,而不是盲目不切实际地追求不符合自己特点的声音。
3.有些学生十分用功,不论课上课下都很认真地学习练习,听到老师一句好评便十分高兴,但是一旦听到指责,马上就会情绪低落,以至于一节课都上不好了。这种闹情绪并非对老师表示不尊敬或是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什么质疑,而是一贯地对事不够理智,比较任性。
面对这样的学生,首先要告诉他们歌唱时要调整好心态以及学习歌唱的反复性。任何学习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学习声乐亦如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不满意之处,初学时期尤为明显。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让他们用一种理智的心态去对待声乐的学习。
4.有些学生比较好学,是所谓的“集思广益”,但往往却得非所愿。除了上课以外,他们课后逢人便问,认为方法越多对自己的声乐学习越有好处。多掌握一些知识不是什么坏事,本来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无原则地什么都收下,什么都要试试,那就未必是好事了,因为意见多了就会说法不一,甚至会存在相反的观点,这样在取舍的时候往往会无所适从。客观上讲,到目前为止,对声乐规律的认识是有很多分歧的。如果没有一个准则作为取舍的依据,就必然要走不少弯路,耗时耗力。尽管这样做的意图是想学得快些,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人各一词,听着都有道理,而到时谁是谁非就无法判断了。
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应教育他们在学习知识时要保持“专一性”,让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系统地学习声乐知识,可以适当地借鉴一些其他方法,但不能全部机械地照抄照搬。
诚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做到教师和学生的完美配合,总会有各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如何克服种种弊端,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是我们要不断反思的问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扬长避短,力求做到师生间的相互积极配合,最终使声乐教学取得师生共同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