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柯
卢梭说:
教育没有目的,
就是为了人的生长。
赫尔巴特则说:
教育为了成就人的道德。
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是为了培养自由的人。记得在一次备课聊天的时候,我说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幸,有一位老师问我:“杨老师,你知道那么多不好的事,痛苦不?”我说:“痛苦是什么?幸福又是什么?如果没有对苦痛的关注,幸福也是愚妄。”
其实,无知也可以构成幸福。孩子的幸福就是因为对世界的无知,这是一种感性的幸福。一位美国女演员就说过,幸福就是好身体加上坏记性。信息限制也可以构成幸福,信息加工也可以构成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把我们自己和世界的真实状态隔离,只让我们活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似乎个人的幸福才是幸福。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每个人都得首先活下来,而且要活得幸福快乐,这既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文明追求的目标,每个人不能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做事的时候,首先把自己的生活搞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记得易卜生曾经说过,有时候我觉得整个世界就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是首先救出自己。每个人得先自救,然后才能谈得上救别人,度人先度己,一个不能自救的人说救别人似乎比较可笑。
过去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讲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有学生总是吃吃而笑,问学生,学生道,杜甫连自己的茅屋都没法弄好,却想救天下寒士,不是有点道德上的虚伪吗?不能说学生说得没有一点道理,读书人首先得把自己的生活搞好,一个落入陷阱中的人成天喊救别人,其实是无用的。中国的读书人总有济世情怀,这是很可贵的,但这种济世其实是为权贵所用,成为“人上人”而已,谈不上真正的精神解放。
真正的解放应该是精神上的,精神解放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路子就只有读书了,读书让教师成为明白人,成为人格强大的人。一个明白人才能教人明白,一个人格强大的教师才能成就学生的强大。一个对现实世界有关怀的教师,才能有理性的幸福。
当然有人会说,读书多,心苦;写书多,身累,还是糊里糊涂活着最好,中国人喜欢说“难得糊涂”这四个字,但真正的糊涂,是清明之后的糊涂,是把各种栅栏与分别心去除之后的糊涂。这就需要独立思考,需要开悟,不然读书多,各种观念打架,知识对冲,很容易把人搞得很累,不知道听谁的,生命往哪里去。
读教育史了解到各种教育家的思想,但你会发现,各个教育家的思想都有他的局限性,只是给人一种启示,要进行实践很难。一些教育家的实践也不可复制,呈现唯一性。这就使得教师的独立判断显得尤为重要,不然只是徒增了教学的各种烦恼。
教育要做什么?有什么最高目的?卢梭说,教育没有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长。赫尔巴特则说是为了成就人的道德。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自由的人。不管各种大人物对教育怎么定位,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教育是围绕“人”展开的,教育是让人成为人的活动。人性中有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那么,人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兽性而越来越趋向神性,所谓社会性也只是一个桥梁,它应该把人引向高处,所谓“道德目的”也不是最高目的,教育要把人引向崇高、和谐、智慧。要达到这种目的,教师和学生就要不断读书,不断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培养好人格与好人性,尤其是在目前这种恶性应试教育中,如何化解应试竞争给学生带来的精神危机和心理困扰,让人性不断发育,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现在把语文教育搞得很复杂,完全用语文来为应试教育添砖加瓦,而因为语文的特殊性,生命内涵的不可检测性,导致语文教师吃苦受累,既不能解放自己,也不能解放学生,自己没有底气,没有精神内涵,最后频繁地训练,导致语文就像风干的丝瓜,没有了生命。其实语文就是一个读书人带着一群人去读书,一个写作者带着一群人去写作,在读书写作中和古今中外的崇高灵魂交流,和自己交流,最后完成对自己的精神塑造。
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而这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一定离不开读书。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书。读书是打造自己精神家园的活动,也是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解放自己的存在方式。
因为读书,我们抵达触摸到人性的复杂与迷乱;因为读书,也让我们走进那些崇高而智慧的灵魂;因为读书,让我们发现历史真相和社会真相,更主要的,因为读书,让我们化解了生命的苦痛,走出平面的生活而趋向立体的生活,有了自己的超维空间,对世界更有一分悲悯和包容,有一个更大的自我,活得更为通透与明白。
当然,在现在的信息爆炸年代,要读书,首先要会选书。一个读书人应该是一个会选书的人。为什么要提“读智慧书”,因为有许多书只是知识,而不是教人开悟的,还有一些书是教人成功的、励志的、懂权谋的,这都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应该是一种觉悟,是一种抵达“婴儿”状态的纯净与简单,而不是教人复杂的。对于读经典,我不是完全赞成,比如《三国演义》教人圆滑、世故、老道,《水浒传》中宣扬的仇恨、暴力、血腥,这些书孩子们可能爱看,但中文化之毒往往是不知不觉的,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
回到那位老师的提问上,我们不能只看到世界的艳丽与浮华,也要触摸世界的不幸与悲伤,有时候,华丽的外表掩盖的恰恰是不幸的本质,直击这些本质,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厚重,更有质感。只有直面世界的不幸与苦痛,并不被这苦痛所淹没,才能从不幸里爬出,并为这不幸去自觉努力,成为明白自己价值和意义的人。(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