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维鑫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生熟练掌握训练他们的技能,而且要进行思想品德、心理意志、体育健美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那么教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格的培养呢?
一、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参与有时比获胜更重要,奥林匹克精神是重在参与。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许多专家研究发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小到大,逐渐递减。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是体育教师的重要工作。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对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学生在体育课中遇到身体不适时,要予以关心,帮助他们调整身体,使之适应课内体育教学的身体状况,并与学生们谈心,使他们意识到参加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认识到人的思想与身体健康是一致的,要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其次,要精心地编写教材,改革教学内容,要在科学性、健身性、健美性的基础上,注重娱乐性、趣味性,使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
最后,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示范性,能让学生克服生理与心理的障碍、克服惰性,使学生乐于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从而自觉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烈的竞争性。竞争的结果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失败者的沮丧。但这不是竞争的全部意义,竞争的全部意义是在竞争的过程中使参与者有机会进行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竞争能激起人们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意志;竞争能激励人们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精神,因此体育教学是培养人的竞争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实践性,在理论指导下,对学生所要完成的体育训练,严格规定练习指标,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管理。如:完成跑的练习,规定时间、距离和次数;投掷练习,规定重量、距离和次数;跳跃练习,规定远度、高度和次数。目标要求,严格训练,直至达到目标为止。对于体育基础强、身体条件好的学生,教学目标要高一些,训练强度要大,总之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是不可一律对待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为增加比赛的激烈性和趣味性,课程根据学生的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计时赛”“记距赛”或“记分赛”,赛前要做好动员,使学生树立敢打、敢拼的决心和信心。赛后要认真讲评,讲评要激励胜者不骄,败者不馁。另外对体育课成绩的考核,也要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使成绩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成绩差的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努力学习,取得进步。
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在体育活动中,人和人之间容易发生频繁的协作。团结、协作是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更是体育竞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场球赛、一次接力跑,如果没有团结、协作的思想,没有队友之间的协作,就难以取得比赛的胜利。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甘愿为他人成功打基础,当助手,当“配角”。如:配合同学进行排球颠球练习和篮球跑动中投篮练习等;要求基础好的学生保护和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掌握和改进动作,经常组织以队为单位的教学比赛,也是一种训练团结协作的好形式。在比赛时,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是以实现目标为最高准则。在赛场上个人技能、战术的充分发挥,是获胜的重要基础,但是不能忽视同伴之间的默契配合,比赛中由于对手情况和气候、观众等因素的影响,队友发挥失常,甚至出现明显失误都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他们,同伴之间要互相谅解、鼓励和支持,不是埋怨、责备,而是要坚强团结,因为这是争取胜利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同心协力。若胜利了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若失败了则要共同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前次失败为后次之鉴,加强训练争取后次比赛的成功。
四、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
毛泽东同志曾号召全党、全军、全民“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是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利用体育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纪律性也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目前由于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增多,有些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较差。为此,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严格的军训科目,以达到加强组织纪律性的目的。在教学中偶发纪律涣散现象,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待秩序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则要求进行比赛,从心理与实践两方面纠正部分学生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做法。体育教学要有始有终,要求学生也要坚持始终,即使在大运动量练习后,也要按常规下课后方能离去,绝不允许一哄而散。
至此,体育教学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体育科学的特点,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责任编辑 刘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