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 幼儿探索兴趣的培养

2014-08-07 03:58魏晓晴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胆科学探究

魏晓晴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而且能使学习成为快乐之事。科学始于好奇,达尔文年幼时就对昆虫、植物、矿物等感兴趣,他后来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是与这种年幼时开始发生的兴趣直接有关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巧妙地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然而,如何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较好的实现教育目标呢?以下是我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一、 观察中产生疑问,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孜孜不倦的用敏锐的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事物,没有什么东西能逃出孩子的注意,而以往的常识教学,知识的掌握成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幼儿缺乏运用知识,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利于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以科学活动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要从有利于幼儿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尽量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喜欢科学,产生了解其秘密的愿望,从而主动进行探究。

二、营造宽松愉悦氛围,给予幼儿探索空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科学探索活动中要经常给幼儿“你试试看”,“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

三、鼓励幼儿讨论交流,培养幼儿探索意识

《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在探索过程中,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的进行猜想和解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验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争论一下也许就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四、教给探究的方法,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比如在提问时逐步增加探究的问题,如“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想知道什么?”等,鼓励幼儿进行发散思维,大胆猜想结果,合理进行解释,敢于质疑。

其次,教会他们象科学家一样动手“做科学”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对这个问题作多方面的假设与预测,在解决问题前要有思考并制定探究计划: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日常经验或相关现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联系,合乎逻辑,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选择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探究活动服务。不断地反思矫正,使自己始终向着目标前进;要善于搜集资料,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以常见的现象开展探究,例如在“沉与浮”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经过探索,幼儿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起来。这时再提供海绵和泡沫塑料,幼儿探索时看到它们浮起来又沉下去的现象,继而幼儿发现“轻的东西为什么也沉下去了”这个问题,从而又激起幼儿探究的热情,便于进一步开展探究。第四,在探究学习中,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是减少困难,提高探究效率的有效办法。

五、留给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现代幼儿科学教育注重的是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必须为幼儿的探索、研究提供条件。例如在“种子的传播”活动中,教师没有把幼儿关在教室里做机械的讲解,而是带领他们到室外去寻找自然界中种子传播的方法。可见,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是十分有利于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能力。而老师适时精彩的设疑也鼓动了幼儿进一步去探索的积极性和方向性,使幼儿探索的深度在不断地发展。

猜你喜欢
大胆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家的大胆蜗牛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大胆玩创意
突出重点 大胆创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