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并以此提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原因;培养对策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18-01当代教育开始注重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实践能力也日益成为了大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重要能力和衡量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1.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很多大学生对家庭、学校的依赖性较大,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第二,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社会的复杂多变,很多大学生对社会有一种恐惧和逃避心理。第三,学习运用知识能力不足。很多大学生自学能力较弱,知识体系也不完善,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不足,缺乏综合利用知识和推广知识的能力。 第四,创造性工作能力缺失。很多大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工作的经验,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和提升自我的能力不足,缺乏创造性地促进工作、提高效能的实际能力。
2.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原因
2.1 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没能意识到大学里的竞争更激烈、社会上的竞争更残酷,而存在消极等待分配工作的思想,缺乏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精神和意识。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考上大学后,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动力和决心,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淡薄。
2.2 大学生实践能力受优越的家庭生活环境制约。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条件导致大学生对家庭、父母的依赖性太大,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大学生在经济上依然要依靠父母,加上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走进社会去打工挣钱,因而缺少了与社会的更多地一些接触机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
2.3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影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多数大学生疲于应付各种等级考试和专业考试,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虽然很多高校多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程和实习,但是很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多数高校仍然采讲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课堂内缺少实践的训练环节,这些使得大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与实际相结合,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以及教材理论陈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新的需要,也造成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还是以书上的理论知识为主,致大部分学生只注重课堂上记笔记、课后背书做题,导致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种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也影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有些高校师资力量不足,一些专业开不了,不能满足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2.4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社会竞争的激烈性,社会难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平台。很多其实也单位很难给大学生提供真正能锻炼到能力的实习岗位,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和指导。很多个人和单位甚至认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学校的事,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
3.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3.1增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意识。当代大学生要增强竞争意识和时代意识,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克服惰性和依赖心理,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3.2通过家庭教育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家庭教育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父母应该逐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运行态势,培养孩子主动适应社会、主动参与到社会中去锻炼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家长可以把自己的孩子放到夏令营活动中去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基本的实践能力。
3.3大力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次,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形式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拓展和丰富教材知识,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材内容符合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素质发展需要的。再次,高校应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增加对大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等的考查,制定多样化的考核方案,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自己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要增加课内实验活动,增加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同时,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建设优质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实践教学资源。
3.4加强社会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高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明确目标。用人单位要积极为大学生实践提供便利的条件,要把培养人才和选用人才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地实习机会和培训指导。同时,提倡和鼓励社会为大学生提供兼职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能在社会工作中真正得到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超.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2011,(7):66
[2]卫星.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143-144
[3]黄波.关于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12,(2):54-56
[4]刘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太行日报,2011,(3):1
[5]韦相贵.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现代教育.2012,(8):77
[6 ]刘隽.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华章.2012,(27)
[7]六春红.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
作者简介:
高芬( 1991.12-),女,汉族,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