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三线”互文性教学初探

2014-08-07 02:19冯菊娥袁怀英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维吾尔互文和田

冯菊娥+袁怀英

“一主三线”互文性教学,是指在互文性教学中,须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围绕“疑难线、表达线、主题线”选择互文文本,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进行“一主三线”互文性教学?现以《和田的维吾尔》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借互文破疑难

教学应指导、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引领学生向纵深发展。在《和田的维吾尔》的教学中,学生自学课文后,提出了如下问题:1、为什么写和田的维吾尔?2、“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并不能感受到维吾尔人生活的苦,这是为什么?

据此,我们引进了大量与和田有关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和田维吾尔,对课文文本做出客观正确的解读。首先出示和田地图和相关介绍文字、图片资料,学生通过对图片和文字的阅读,了解到和田维吾尔人常年生活在干旱、沙尘暴肆掠的环境中,跟我们相比,生活是苦的。

然后引进肖复兴《胡杨树》的一段文字:“每一棵树的树皮都皴裂着粗粗大大的口子……如同漂洋过海探险归来的航船,桅杆和风帆上挂满千疮百孔……每一棵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每一棵的树枝都旋风般直指天空,如同喷吐出的蛇信,摇曳升腾的绿色火焰。”从中感受到,在和田,树木存活是极其艰难的,从侧面衬托出人生活的艰辛。

在此基础上再引进视频《胡杨女人》,通过视频,学生再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田维吾尔人的苦和他们苦中作乐的精神,并把之前对和田维吾尔人那种豁达乐观、苦中作乐的间接、平面、感性的理解转化直接、立体、理性的理解。农谚“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就是对和田维吾尔人艰苦生活的最好写照,通过这句农谚,学生对男人常年戴花帽、女人裹纱巾也就不再奇怪,因为这是他们的“防尘装”,也就成了维吾尔人的习俗。当学生再读课文对自己此前的疑惑——作者为什么“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和为什么写和田的维吾尔?就不言而喻了。

二、引互文学表达

语文学习要侧重文章“表达”的探究,抓住文本中有特点的语言现象,体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选材用材的良苦用心,从反三归一中习得语言的表达规律,在举一反三中提高表达技能。《和田维吾尔》在表达上生动形象,语言生动准确,感情充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是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之一。

1、修辞之美

“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撕扯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及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和田恶劣的自然环境,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并用“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的神态、动作描写,与下文维吾尔汉子在沙尘暴中驾车飞奔迎风引吭的形象进行对比,凸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征。为了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比、反衬修辞手法的妙处,引进《穷人》——“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当学生了解了这一表达现象后就能举出许多相关的例子,如《顶碗少年》用观众的紧张不安反衬少年的沉着、坚毅,《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2、标点符号之妙

“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作者用两个感叹的句式来表达和田维吾尔热爱土地的程度,也表达了作者对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敬佩和惊叹。引进互文“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连用三个反问句先声夺人,强调藏戏的特点。

3、虚实结合,相映成趣。

“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这个句子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赞美维吾尔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然爱花、爱美的天性。沙土里种着花(实写),门框边、屋梁顶雕刻着花(虚写),墙壁的挂毯上绣着花(虚写),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引入互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实写)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虚写)”

三、依托互文丰满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读懂了会让人觉得如饮甘泉琼浆,受到陶冶感染;同时也给人启示,明白事理,提高认识。互文引读能丰满原文本主题,并发酵增值。《和田的维吾尔》旨在让学生感受和田维吾尔人苦中作乐的精神,学生在观看完电视剧《胡杨女人》后对“和田维吾尔人苦中作乐”主题给予重塑——尊重大自然就是尊重自己。这是他们紧扣当下环境,赋予它时代的特征,这不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互文教学是对新课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最好诠释,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确保小学阶段阅读达400万字的下限。不同的文本引入互文的切入点和内容不尽相同,但必须因人而异,因学情而定。一切教学活动只有立足于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方为有效。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互文性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XJK011CJJ053)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桑植县澧源镇第二小学两河口小学湖南】

猜你喜欢
维吾尔互文和田
四、准噶尔对天山南北麓维吾尔人的统治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维吾尔医治疗卵巢囊肿40例
维吾尔医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临床总结
试论现代维吾尔语和田方言的土语划分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和田学前双语教育实践探索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