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市公司财报看浙江经济转型

2014-08-07 12:35:24明文彪解聪慧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上市浙江企业

明文彪、解聪慧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5)

1990年,新中国证券市场正式启航。1993年7月,金华尖峰集团在上交所上市,成为浙江首家上市公司。经过二十年发展,到2013年底,中国A股市场中浙江上市公司共有252家,列广东之后居全国第二位,上市公司市值超过1.1万亿元,加上关联企业,控制社会优质资产达2万亿元以上,占浙江全省社会总资产的30%以上。上市公司已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主体力量。

一、充分肯定浙江上市公司转型的巨大成就

(一)企业告别非理性“暴富时代”,经营范围逐步向其主营业务集中,房地产、地下钱庄等投机活动有所降温,资本大量外流现象得到初步遏制,以去实体化、去本地化为基本特征的“产业空心化”趋势有所逆转。

1.企业房地产、地下钱庄等投机活动有所降温。2009年,浙江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有12家,兼营业务涉及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多达13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18%,远超同期全国10%的平均水平。随着中央房地产政策的加速转向,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的自身调整,自2011年起,部分企业开始逐步从“房地产泥沼”中抽身,制造业上市企业从92家攀升至174家,占全部上市企业比重由65%提高到71%。作为风向标的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整体波动下行,中枢水平较2011年峰值已跌去甚远,反映民间借贷活动的非理性因素大大减少,上市企业参与热情可能正归于平淡。

2.企业经营范围逐步向其主营业务集中。在经历非理性扩张阵痛后,很多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及时甩掉了企业“包袱”,重新向原先的主营业务集中。到2013年底,浙江上市公司非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仅22.5%,已比2008年降低一半左右。以钱江摩托为例,金融危机之初,其在电子科技、生物制药以及房地产等行业“疯狂”投资近10亿元,但2011年起开始主动收缩,目前摩托车销售已重新成为公司营收的绝对主体,与主营业务相关不大的创投项目已基本通过转让、减持等方式得到消化。

图1 浙江上市公司非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3.浙商资本长期外流得到初步遏制。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浙商回归工程的决策部署,较快扭转了2004年以来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的局面。2013年浙商回归投资到位资金达1750亿元,是2011年的近10倍。我们估计新增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是上市企业的省外资本回归。一个证据是,2012年浙江上市公司来自省内的销售收入比2008年增长86.2%,但来自省外的销售收入基本维持不变。省内最大的房地产上市企业新湖中宝,2008年营业收入中来自浙江省内的比例不足50%,目前已超过80%。

(二)“三十年如一日”的产业结构悄然变化,装备制造、化工、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企业逐步占据主体,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服务业新兴业态方兴未艾,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传统企业换挡提速的重要推动力。

1.装备制造、化纤化工和汽车制造等上市企业数量提高到七成左右。2009—2013年新增装备制造类上市企业47家,新增化纤化工类上市企业10家,新增汽车制造类上市企业9家,总计占新增制造业上市企业数量的70%,比金融危机前提高7个百分点左右。典型者如2010年上市的老板电器,以及2011年上市的桐昆股份,目前都已成为各自行业领域的标杆。而纺织服装、木材家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上市企业数量并未有明显增加,总体反映了浙江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方向。

图2 2009—2013年浙江新增上市企业(家)

2.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态成为重要增长点。近年来,随着社交方式的革命,以及阿里巴巴本土化的成功,浙江上市企业积极投身第三方支付、网络理财、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改变了浙江服务业上市长期滞后的局面。2009—2013年浙江新增服务业上市企业17家(不含房地产),其中仅信息服务业上市企业就占6家,涌现出浙大网新、同花顺、恒生电子等一批优秀企业。尽管省内仅宁波银行一家金融类企业上市,但参股民营银行、小贷公司或村镇银行的浙江籍企业多达16家,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银监会公布的首批民营银行10家发起企业中,有4家是浙江企业,还有2家与浙商有关。

3.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传统行业换挡提速。为摆脱同质化、低成本竞争陷阱,不少上市企业打破传统单向式制造/服务模式,通过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延伸,从资本、物流、渠道、研发等多角度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如传化股份的第四方物流平台,泰隆银行的小企业银行服务,浙江物产的供应链管理和服务等,均以“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产业链的多向互动。起步于宋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的宋城集团,通过融入现代手段打造大型演艺剧目,投身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演艺”传统商业模式基础上,将旅游文化综合体(RBD)概念在三亚、泰山、 丽江、石林等地付诸实践,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文化旅游集团。

4.上市企业主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意识逐步增强。2008—2013年间浙江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30%和40%以上。2012年以来,冶炼压延、造纸印刷、橡胶制品企业上市,不少高耗能、高耗能企业通过停产、转产、重组、技改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以航民股份为例,2010年工信部公布的落后产能淘汰涉及其两家控股子公司,合计占到公司总印染产能的11%左右,对公司业绩增长带来较大影响。但公司在响应国家政策、主动收缩染化料业务的同时,扩大中高档面料印染业务,加大织造布业务技术改造,并积极向海运业等非织布业转型,进一步稳固了行业龙头地位。

(三)尽管产品销售逐步从国际市场转移到国内市场,但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海外并购、总部经济成为上市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方式。

1.境外销售呈“传统行业内缩、高新企业外扩”的分化走势。抽查50个最大的制造业上市企业,2008年境外销售收入占比平均为28.5%,2012年已降至19.6%。其中装备制造和化学化纤企业平均收缩2—3个百分点左右,而纺织服装企业平均收缩10个百分点。典型者如雅戈尔,外销收入占比从41.8%大幅降至1.6%。部分高新企业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强,汽车制造和信息服务企业表现最为出色。如汽车零配件龙头万向钱潮,2010至2012年国内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而国外销售收入增加26倍,已成为盈利增收的重要支撑。

2.海外并购成为上市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形式。继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浙江上市企业掀起了海外收购热潮,并将触角伸向了更广领域。2011至2012两年间,浙江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项目达108个,并购额18.2亿美元,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如均胜电子完成对德国普瑞10亿元的收购后,在2012年汽车行业整体不景气背景下,净利润同比增加40%。从并购领域来看,逐步从以纺织、轻工等传统制造业和资源类产业,加快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特别是汽车及高端零部件、机电、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近年境外并购的新热点。

3.“一主多辅”的总部运行模式抢占价值链高端。为应对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攀升挑战,不少上市企业主动将制造基地外迁,甚至将研发设计等环节转移至科研院所比较集聚的城市,而由于产业链和乡情等因素,企业总部却始终留在浙江省内。如奥康集团下辖国内外18个子公司和事业部,自2003年起,就在重庆璧山县投资兴建了中国西部鞋都,并将大部分制造环节迁移到璧山,2007年奥康国际研发中心从温州瓯北迁到东莞,2010年进一步走出国门,在意大利米兰设立鞋样设计中心。尽管如此,奥康总部自1988年创立至今,都未离开温州。

二、高度关注浙江上市公司转型的隐忧

1.上市企业利润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经营表现出大起大落的非稳态特征。2013年浙江上市企业平均营业利润率是8.92%,而同期全国上市企业平均营业利润率是11.20%,两者差距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浙江上市公司经营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表现出大起大落的特征。在经济形势向好时,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往往快于市场平均水平,在经济增速下行时,营业收入和利润回落的幅度也往往大于市场平均水平。2011年,随着欧债危机的冲击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加码,浙江上市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速从2011年二季度的52.5%跌至2012年四季度的-20.1%,大幅回落72.6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才下降26.5个百分点。显示出浙江上市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总体偏弱。

2.上市企业信贷环境并不乐观,非关联担保成为引发财务危机的导火索。浙江上市企业数量和市值分别占全国的10%和6%,但银行授信却不足全国的4%,特别是长期负债来自银行的比重急剧下降。上市企业之间担保事项逐渐增多,担保金额持续攀升,2005年担保总额占净资产平均比例仅为15.5%,2012年末已提高至23.6%,担保比例超过100%的上市企业全国有54家,浙江就占了9家。对外担保总额巨大、期限过长,特别是担保事项信息披露可能缺失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进一步增加了担保风险。2012年末,浙江上市公司违规担保余额达到353亿元,比2010年激增235%,为财务恶化埋下了潜在危机。

3.公司治理带有较强的家族控制特征,越来越难以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商业法则。浙江上市企业中由家族实际控制的比重高达76.8%,比2005年提高28.6个百分点。2005年家族成员平均拥有企业所有权27.4%,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经增加到33.2%。尽管一股独大可以充分激发创业者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减少决策时滞成本,但传统“家族模式” 由于缺乏集体决策机制,往往带有经验性和随意性特征,特别是在“创一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和年轻“创二代”陆续接班的空窗期,家族管理很容易造成人心涣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

4.上市企业长期习惯于设备外购和创新仿制,原创技术的突围尚未成为自觉意识。长期以来,浙江企业习惯于跟踪仿制,创新能力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较大。这一劣势在上市公司层面仍未发生根本改变。2009—2012年,浙江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年均增长28.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不足4.0%,研发投入不足2%的企业数量接近1/4,而同期上海、广东上市企业的平均研发费用占比分别达到4.1%和5.0%。以汽车龙头万向钱潮为例,201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6亿元,研发投入3.6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3.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及其他兄弟省份。

三、清醒认识浙江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

转型是一个需要付出代价的痛苦过程。对走在市场经济前沿的浙江而言,一个经济温和增长、转型全面展开的新常态已经先于其他地区开启,没有现成经验参照,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1.完善民间资本进入社会领域和垄断行业的政策制度。当前制约民间投资准入的隐性壁垒较为突出。下一阶段,要坚决落实“非禁即入”原则,取消和废止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各种歧视性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着力推进经济领域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主体“去行政化”、行业“去垄断化”、经营“去国有化”、补贴“去隐形化”、利益“去地方化”,大幅度放宽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办医办学办文化,进入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探索民间资本进入特许经营权领域,坚决破除“弹簧门”、“玻璃门”和“旋转门”。

2.用制度重建浙商信用体系。浙商现代诚信观念的形成,与市场秩序的自然演化相辅相成。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的一场民间借贷风暴,再次引发全省层面的信用危机。从深层意义上讲,当代浙商面临着如何从熟人社会的信任模式向正式制度的信任模式转变的问题。浙江上市企业的联保、互保问题某种程度正是浙商长期囿于血缘、亲缘、乡缘“人格化交易”的一个结果。下一阶段,要在保留市场经济这些“温情因素”的同时,加大法律法规对社会诚信体系的雕琢,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3.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要以“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为契机,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弱化血缘关系,通过企业上市、员工持股等方式,实现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从“经验式”、“指令式”思想中解放出来。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妥善安排家族成员和创业元老。建立董事会制度以及职业经理人制度,以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4.更好发挥市场决定下的政府有效作用。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尝试用“有形之手”主导经济转型,结果发现越是政府鼓励的热门行业,到最后产能过剩越严重,光伏、钢铁、造船等行业都是典型。下一阶段,要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不再对某个特定产业和企业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政府工作的重点转为改善发展环境,如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简政放权以及清费减负等等。清理整合各行业、各部门产业扶持资金,在项目筛选和资金分配环节引入竞争机制,从补生产、补项目转向补需求、补人才、补用工、补房租、补公共服务平台。

猜你喜欢
上市浙江企业
20.59万元起售,飞凡R7正式上市
车主之友(2022年6期)2023-01-30 08:01:04
10.59万元起售,一汽奔腾2022款B70及T55诚意上市
车主之友(2022年4期)2022-11-25 07:27:30
14.18万元起售,2022款C-HR上市
车主之友(2022年4期)2022-08-27 00:57:48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