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丽
减负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国家多次颁布减负的相关文件,但是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存在,而且有愈来愈烈的趋势,如何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如何尊重学生规律,让学生健康成长?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温州市建设小学在陈钱林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了尊重教育、星卡评价、自主作业,把减负提质切实落到了实处,让学生“轻装”自主成长。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建设小学的理念和做法,本刊就减负话题专访了陈钱林校长。
一、尊重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了尊重
1.陈校长,您当初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下,开始想到实施“尊重教育”?
陈钱林:我1984年参加工作,教过几届初中班,深切感受到学生学业负担过重。1992年调入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局工作后,我发现过重负担背后存在更为严重的问题:教育者的强势控制,造成孩子的被动发展。教师布置过多的作业,孩子被动应对,被动必定低效,低效的结果,再增加作业,许多孩子就如陀螺般生活在这个怪圈中。
1995年,我向当时北师大俞国良教授请教。俞教授从中西方教育的大背景分析,认为我国教育更多地强调师道尊严,对学生尊重不够。我想到上海顾泠沅教授的一句话:“在东西方教育之间,会有一条中间地带,找到这条中间地带,会是一种集大成的智慧。”我觉得,东方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果适当吸纳西方教育对儿童人性的尊重,可能就会找到“中间地带”。
为了追寻“尊重教育”之梦,2001年,我放弃了教育局中层干部的职位,到新办不久的瑞安安阳实验小学任校长,着手探索校本化的“尊重教育”。
2.“尊重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陈钱林:“尊重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尊重人性。在安阳实小,我围绕这个内涵,设计了“幸福为本·习惯为重·尊重人格·尊重差异”的理念体系。从教育目标维度定位为幸福为本,教育内容维度定位为习惯为重,教育方法维度,对儿童个体而言要尊重人格,对儿童群体而言要尊重差异。
2011年,到温州市建设小学之后,我设计的理念体系为“基础·普惠·自主”。基础,是基于课程维度的理念。首先,基础的面要拓宽,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能力、习惯、情商、性格等发展。其次,全面发展不是全面拔尖,不然会增加学业负担。普惠与自主,是基于儿童维度的理念。普惠,就群体而言,要惠及所有孩子,既关注精英教育,又关爱弱势群体。自主,就个体而言,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两校理念的表述虽略有差异,但核心内涵都是尊重人性,都指向儿童的幸福感。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理所当然也包括当下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教育在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价值趋向所需求的人才时,更应关注孩子个体的幸福与快乐,在为孩子未来着想时更应关注今天的幸福体验。
3.您从瑞安安阳实验小学到温州建设小学,一路下来已经有十多年时间,十年磨一剑,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钱林:我国教育并不缺少理论,国家也不断调整政策,但很好的理论、很好的政策,到了基层、到了教师这里,很难落地。为什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政策与操作之间,缺少桥梁。十多年的校长生涯,让我摸索到寻找桥梁的方法。
如尊重教育作为一个理论,教师是很难接受的。而我在这个理念下设计可操作的实践载体,教师就容易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慢慢领会其背后的理念,这样,理论就接了地气。最好的理论也要如同放风筝,要有一条线让教师牵着。
尊重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载体,有的成功实施,有的设想很好却在实践中行不通。十多年来,形成了一些师生欢迎的实践载体,其中最成熟的,要数自主作业与学生“星卡”评价。“星卡”评价通过可操作的载体,将育人为本的大道理落地;自主作业同样将减负提质的大道理落地。我感觉,这几个载体,似乎把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打通,把理论与实践打通,把高层政策与一线教师的操作方式打通,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打通。
二、星卡评价给了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4.最开始推行“星卡”评价制度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在随后的教育教学中是如何改进的?“星卡”评价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陈钱林:2002年开始,我们设计了“星卡”评价制度。其变革的核心思想,在于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综合素养发展。“星卡”分“绿星卡”、“红星卡”、“黄星卡”。学生点滴进步都可获“绿星卡”。10张“绿星卡”换1张“红星卡”。学生犯了错误,可以私下以“黄星卡”作为惩罚措施,之后一周内收回,并给予补偿性的赏识。
因为评价的操作方式贴近师生,很受欢迎。刚实施时,主要是操作中的理念偏差。如一些教师总是很自然地把“星卡”与学科成绩挂钩,不自觉地引导学生夺“星卡”比赛,在班级公布每个学生的“星卡”数量等。这样的评价,形式上有所改变,可本质上还是没变化。不过,这些偏差在实践中很快纠正了。纠偏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观念转变的过程。
建设小学的“星卡”评价,在操作设计上,又有了质的变化:一是设计限数量的“好学卡”、“特长卡”,而广泛使用的“努力卡”,则以“哪壶开了提哪壶”的思想,奖励除学科成绩与特长之外的综合素养,从而避免了以学科成绩与特长论英雄的习惯思维,体现了“基础”理念的广度;二是以“厚德笃行少年奖章”取代期末三好生、“星级少年”等评比,更加大胆地淡化竞争,保护了弱势儿童的自尊心,更好地体现“普惠”理念;三是设计“家庭卡”, 以家庭自主教育评价表为载体,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体现“自主”理念。
三、自主作业让“减负提质”落到实处
5.自主作业是您的又一次创新,您是怎么想到自主作业的?
陈钱林: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如果在教学方式上没有体现对儿童人性的尊重,这样的“尊重教育”是有纰漏的。所以,从2001年开始,恰逢课程改革,我们一直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探索。但是,很遗憾,不管是自主学习的课题,还是生本课堂的模式推进,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反思,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教师认可的教学改革载体。
在学校教学改革徘徊不前时,我对家庭教育的探索有了进展。2000年,我的双胞胎孩子上小学。面对教师过于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普遍现象,我尝试在家庭中探索自主学习。我儿子相对自律,我们商量让他跳级,不做统一的作业。2006年入读重点高中后,不做教师统一的作业,成绩也拔尖。我女儿读小学时喜欢做作业,我也没干涉。2006年读中学后,随着作业量的增加而出现“苦读”现象,我引导她有选择地做作业。经过一年的适应,也基本上具备自学能力。我坚信,有些孩子完全可以少做或者不做教师统一布置的作业。
2007年,我尝试将家庭教育的经验移植到学校,就有了自主作业的创新。我设计了自主作业制度,在全校三年级以上、语文与数学学科中实施。后来,随着我儿子考上中科大、女儿考上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后,自主作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家长认可。2011年9月,我完善了自主作业制度方案,在温州建设小学五马与大南校区实施,效果良好。2012年,在四个校区全面实施。因为设计的载体很好操作,一下子就普及了。
6.自主作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家长是如何反馈的?您是如何解决并不断完善的?
陈钱林:教育变革措施是否顺利实施,首先取决于设计的载体是否接地气。建设小学的综合素养自主作业,引导孩子自主健身、自主阅读、自主学艺、自主探究、自主劳动,表格设计容易操作,获得绝大多数教师与家长的支持。
学科自主作业刚实施时,有些教师与家长并不认同。但我觉得,每项改革都会有支持者、观望者,这都是正常的。我的策略在于,宽容对待观望者,积极鼓励支持者。随着改革的推进,星星之火慢慢形成燎原之势。
对教师观念的引导相对容易,而对家长的引导相对复杂。刚开始时,我主要以家教沙龙的形式进行,家长质疑,我来答疑。几次对话之后,有一批家长就跟进了。实施一年后,我们设计每学期第二周召开全校家长会,由班主任介绍自主作业等品牌方式和班级进展情况。这样不仅引导了家长,教师在发言之后,也会有新的感悟。
7.自主作业的精髓在哪里?自主作业实施以来,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陈钱林:综合素养自主作业的精髓,一是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二是把素质教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自主评价表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所有二年级以上学生都参加,这是面向全体;引导孩子自主健身、阅读、探究、学艺、劳动,这是全面发展;要求每个孩子自主选择、自主计划、自主评价,家长只是引导而已,这是主动发展。
学科自主作业有几种形式,有作业都不做的全自主,有选择做的半自主,有到了晚上七点还没完成经家长签字后就不做的作业签免等形式,省却了的作业,由学生设计的自主学习方案来代替。这项变革主要指向减负与提质。减什么负?既有学业负担,更有心理负担。学生做自己不喜欢的作业,必定是苦恼的。提什么质?主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习习惯,还有情商与独立人格。其精髓在于:一是不喜欢的作业不做,给予孩子选择权;二是通过自主学习方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课程表,而且是自主设计的课程。
自己的作业自己做主,任何孩子都会高兴的。所以,实施自主作业后最大的变化是学生变自信了。长期以往,必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利于学生独立人格形成。
8.我一直有一种观点:一个人只要对事情有了兴趣,有了主动性,他们在完成一件事情时就不会感到负担,虽然过程中会感到累,会遇到困难,但是会坚持下去,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陈钱林:我完全赞同您的观点。我们实施自主作业,正是希望基于孩子个性化的兴趣进行引导,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品尝学习的幸福。
当前我国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可老百姓对教育还是非常不满意,其中较大的反感可能来自孩子的兴趣被忽视。如果兴趣受到尊重,孩子就会自信快乐,家长的满意度自然就会提升。还有,钱学森之问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觉得与基础教育长期忽视孩子的兴趣有关。如果都能基于兴趣设计自主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必定大为长进。
四、自主作业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9.您觉得分数重要吗?选择学科自主作业之后,不做或少做老师的作业,分数不会下降吗?孩子毕竟要面对中考、高考,家长怎么认识?
陈钱林:分数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然重要。如果教学变革影响学生分数,高考中吃了亏,学校也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分数重要并不意味着就只盯着分数。我觉得,一般智力的孩子,小学要考90分是相当容易的,而如果要考95分,就要做适量作业;而如果要求每次考满分,就要做大量的作业。如果学生很轻松可获得90分,而把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健身、阅读、实践锻炼、自主学习,看起来考的分数不如满分,但得到的不是更多吗?小学是基础的基础,正如建房子的地基,当然有个底线的质量要求,但肯定没必要把地基当作艺术品来做,不然肯定是无用功。
刚尝试自主作业时,学生考试分数也许会下降。我有个比方:孩子自主作业学的是南拳,老师作业盯的是太极拳,考的也是太极拳,分数下降了有那么可怕吗?自主作业培养的是能力,如果孩子具备了能力,到高考时,谁能说就不如刻板做大量作业的孩子呢?从长远看,自主作业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培养了自学能力,自然不会降低分数。
10.很多人担心,学生过度注重自主发展,比如,碰到自己不爱学的内容就不学,那样,学生的知识就会缺一块,也会影响成绩,您怎么看?
陈钱林:首先,我们的自主作业删掉的是不适合自己的作业,以自己设计的作业代替。比如教师布置的作业是米饭,孩子选择少吃些米饭,然后自己吃些喜欢的面条、水果,同样吃饱,还可能更有营养,为什么非要吃米饭?
同时,对选择自主作业的孩子,教师会有个学法上的引导与宏观上的调控。发现孩子那样学习不妥,在自学方案中可以及时纠正。即使孩子成绩明显滑坡,说明孩子这时候不适合自主,下个月不批准就是,这里教师有调控权利。只是原来教师更关注作业本身,现在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自主作业改革具有广泛推广性
11.自主作业对教师的要求有哪些?教师是否需要专门的培训?自主作业是否适合所有学科?
陈钱林:自主作业对教师的自身学科素质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要求教师观念有所改变:有的孩子是不需要盯的;并不是每项作业都非做不可;要允许给予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选择权;要逐步由侧重于教转向侧重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引导。
自主作业适合于所有学科。对作业相对比较多的语文、数学更有意义。从我家庭教育的经验看,小学高段孩子经过引导可以形成自学能力,中学阶段更适宜,特别是重点高中,自主作业更具有实践价值。
要实施自主作业,关键是设计载体。需要对教师进行一些培训,主要是理解载体背后的理念,但不需太多的时间。
12.自主作业是否适合在其他地方推广?推广需要哪些条件?对于家长素质一般的学校,是否也可推广?
陈钱林:综合素养自主作业适合所有小学推广,包括城市学校、农村学校,也包括民工子弟学校。当前教育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关键问题,还不是家长不重视,而是家长找不到方法。以家庭自主教育评价表的形式,引导孩子在家重视综合素养形成,操作起来很方便。实际上,对留守儿童而言,即使家长不在身边,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比如自主健身、自主阅读、自主劳动,这些并不需要家长帮忙。如果家长不重视或没精力管孩子,通过教师对综合素养的引导,更有推广价值。
而学科自主作业,只要孩子学习习惯良好,就可以实施。学科自主作业并不是要求家长来辅导,如果教师这边刚放手,而家长又马上盯着,这样的改革就没有意义。自主作业的核心理念是个性化的逐步放手,既然教师都可以放手,家长自然不能代劳,这样才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与独立人格。
鉴于此,要推广自主作业,几乎不需要什么条件,不需要特别经费投入。只要领会自主作业的理念,可以先引进我们自主作业的操作方式,在校本化的过程中逐步改进。当然,我建议与“星卡”评价一起推广。“星卡”评价比自主作业更接地气,利于教师领会尊重人格、尊重差异的“尊重”价值观,更利于自主作业的推广。
13.有人说:自主作业会带来教育的革命,您如何认识?
陈钱林:如果没有教育部门长期对作业量的宏观控制,孩子的负担有可能更加变本加厉。问题是,很好的作业量时间规定,到了教师这里都成为一纸空文。为什么?整齐划一的时间标准并不好操作。首先,班级里每个学生写作业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同时,作业涉及多门学科,总不至于教师每天为了作业量都开个会吧?不好操作,慢慢就没人理了。这就是缺少载体的问题。
自主作业为减负设计了一个可行的载体:作业签免,到了一个时间点,家长签字后可免,不就控制住时间了吗?半自主、全自主,对时间的把握就更加自由了。我的自主作业实践,改变的是一种教学文化。在没有实施自主作业的学校,家长是不敢签免作业的,即使有家长大胆签免,只要第二天教师严格要求,签免的孩子马上会感受到无形的压力。自主作业改变了教学文化,所以可使减负真正地落到实处。
自主作业的确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减负提质找到了很好的载体。二是引导教师从关注作业本身,转到关注孩子的学习方式。这是从学科中心转向关注儿童,更体现了以人为本。三是帮助教师形成扶与放的教育哲学。当前全国教育的普遍问题是扶得太多,教育者太强势。孩子的学习如走山路,前人已经建设了一条条山路,引导孩子走哪条路,这是宏观上的扶;走山路的过程中,有孩子摔倒了,或者体力不支了,要帮帮忙,这是微观上的扶。而更多时候,要让孩子自己走。四是找到了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谁都懂,问题是长期找不到家校合作的载体。自主作业妙在设计了家庭自主教育评价表与“家庭卡”评价等载体而撬动了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倒不亚于一场教育的革命。
(责任编辑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