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2014-08-07 22:19刘安明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6期
关键词:科普体系语文

刘安明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方:“中小学语文教育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急慌忙地把棒掉到地上,影响前进的步伐和速度。”为了使中小学语文教学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多从研究和实践两方面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了解情况,摸清规律,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实现小学到中学的有效链接。

建构学段间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体系

语文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具有各自的阶段性特征,也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因此,将各个阶段有机融合十分必要。

1. 树立大语文课程的教育观。

要想培养出终身热爱语文的学生,教师应高屋建瓴地树立大语文课程教育观。任何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不能系统地把握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内在脉络,那么在传道授业的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的只能是零碎的知识,是芜杂的方法,或是不成系统的道理,很难让学生建构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与价值体系。据调查,有八成的中小学教师对语文学科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不太了解。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教师只关注自己本学段的学习课程,即使有了解,也是经验性的探究多于理论性的学习。我们可以设想,教师如果对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整体设计理念及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那么小学教师就不知道学生在初中将要学习的内容,难以做好一些基础性的铺垫;而初中教师也同样无法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例如现代文阅读方面:在阅读方法上,由小学“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到初中“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理解和分析评价方面,由小学“理解主要内容,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发自自己的判断”到初中“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同时,初中还作了鉴赏方面的要求,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又如文言诗文方面:由小学“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到初中“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等等。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诗词,阅读能力要求明显提高。对于这些差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小学和初中在教学衔接上的断层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大语文课程的教育观,从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出发,在备课和教学中做到统观全局、运筹帷幄,关注语文教学整体性,甚至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有深度、广度和高度。

2. 探寻异同,切实研究和把握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体系。

在小学,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还是在课堂上孤立地自扫门前雪,局限于零敲碎打的思维训练,只关注今天学了什么,完成得怎样……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很难跟初中教学接轨。所以,作为小学教师要深入研究九个年级的语文课程标准,研究不同学段间教学目标的共性与差异,全面把握教材的目标序列与知识体系。下面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普文专题目录分析为例:

一年级下册科普主题:科学知识和科技成就,如《棉花姑娘》、《地球爷爷的手》、《兰兰过桥》、《火车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二年级上册科普主题:爱科学、学科学,如《我是什么》、《回声》、《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农业的变化真大》;三年级下册科普主题:科学知识和科技成就,如《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四年级上册科普主题:科技发展、生物进化,如《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五年级上册科普主题:说明文,如《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六年级下册科普主题:科学精神,如《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

从例子的主题和知识目标来看,由低年段只要求初步了解科普文知识逐步提升到六年级时让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性质的科技作品,并渗透了文学欣赏的意识;而到了初中,则强调阅读科技作品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由此可见,语文知识的渗透和习得是螺旋式上升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体系,找出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在的联系,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无论是小学学段间还是与中学之间交接棒的时候,就不会互相埋怨对方。

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组织形式

建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教师研究共同体是目前解决中小学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相互交接棒最为有效的办法。共同体由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备课组长)作为推动工作执行者,带领各自团队建立有效交流平台,形成常规化、制度化,为促进两阶段的共同发展,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懈努力。

1. 健全制度,实现无缝衔接。

(1)定期组织共同体内的中小学教师相互交流探讨,互动听课,尝试不同学段之间进行联合备课,互相分析反思,互相调整策略,互相诊断困惑,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为做好中小学衔接提供依据。(2)利用博客和MSM等网络平台,提高联合研训的效率和实用性,真正实现无缝衔接。(3)重视互相阅读“对方”:互相研读对方的教材,互教对方的班级,深入对方课堂进行体验,有利于双方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学习难度、教学策略。(4)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即由中小学教师分别在各自年级教同一课书的内容,围绕不同的个案,不同解读的方式,围绕争议最大的问题,进行诊断、比较、反思、修整,有效防止目前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及感性的分析过于强大,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而中学反之的现象。

2. 求同存异,加强互动评价方式。

在共同研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中小学教师可以共同分析考试卷,互改试卷。通过比较总结双方的评价差异,诊断各自对知识理解的出发点,尤其是对知识点要求的标准。这样有助于把握各段知识的体系、培养能力的方向以及不同学段教师对学习评价的导向与标准。我们通常发现中学老师比较严谨、理性,更因为中考至上,更注重挖掘问题的层次与深度。如小学作文的最高要求是清楚、具体、通顺,到了初一的作文要求是立意高、有一定思想深度,行文要求则更严格了。这就是小学作文可以拿九十多分,到中学只能得六七十分的原因了。因此,中小学语文学段间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字、词、句、段、篇的内容把握,还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理统筹,这些都不可偏废。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科普体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