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女姐”

2014-08-07 12:36毛小雨
传记文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粤剧香港

毛小雨

永远的“女姐”

毛小雨

两广人喜欢尊称女性为姐,从妙龄少女到白发老妪这样叫似乎都不为过。

粤剧大师红线女2013年12月8日去世后,极尽哀荣,一代宗师、红线女先生等称呼接踵而至。其实,生于广州西关,成长于香港的城市女性,应该更能接受“女姐”这一平民化的叫法,以及粤剧圈内的称呼“红老师”。

在香港这个华洋融合的国际大都市扬名立万的红线女虽然自1950年代回归大陆近60年,但其生活方式,养生方法再加上华南人的体质不会发胖,身体不像北方妇女容易走形。她注重形象、不服老是一个杰出艺术家的典型特质。比如说爱穿红衣、戴太阳镜、穿高领上衣都是为了显示精神和年轻来。坊间传闻,上世纪90年代,红线女到医院看病,大概因身体欠佳,脸上挂有病容,头发也没打理,司机就问:“阿婆,您去哪里?”红线女颇为不悦说:“你这个人不叫阿婆就不会说话了!”确实,不爱看老艺术家老年时的回忆录或自传,对某西南著名女京剧表演艺术家抽烟喝酒不爱惜自己的行为颇不以为然,这是红线女有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地方。当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红线女重返香港舞台,港人亲切称之为“红线女小姐”,对年过六旬的女士这样称呼在北方可能会被认为是奚落或骂人,但在香港让女士听起来挺受用。而红线女就是以一种永远年轻的心态对待粤剧事业的。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出生于1924年12月27日,老家是布满了碉楼的广东开平。家族被誉为粤剧世家,外祖父是名须生声架南,舅父是名武生靓少佳,舅母是著名花旦何芙莲,堂伯父是同治年间创建粤剧行会“八和会馆”的著名武生邝新华。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熏陶的红线女,八九岁便跟留声机学唱粤曲。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辍学,同年七八月间,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踏入艺术生涯,取艺名“小燕红”。1939年春节,在胜寿年班首次登台演出。自此便常在戏班中练功,并于夜场跑跑宫女、演演梅香,后在胜寿年剧团任第三花旦。如果用这个有点小家碧玉般的艺名的话,可能不会有她如此灿烂辉煌的一生。1940年,她随何芙莲临时于粤剧名伶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唐传奇中“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建议她改为“红线女”,她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艺名。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随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胜利剧团)在广东、广西各地演出。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马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演出于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成为当时活跃于舞台的一线演员。

抗战胜利后,她随丈夫马师曾回到香港演出。战后由于移民暴增,游资大量进入,香港电影业市场一片红火。不少粤剧红伶参与其中,将粤剧舞台剧目拍成粤语电影上映。1947年她受邀拍第一部电影《藕断丝连》,该片是由马师曾的著名舞台剧改编而来,由资深导演苏怡执导。当时20出头的红线女已有多年舞台表演经验,虽是首次涉足影棚却很快就适应在镜头前演戏。该片讲述的是红伶的悲惨人生,还有戏中戏,难度不小。香港电影业为了赚钱,演员赶场拍摄是常有的事,红线女当时同时拍摄的还有《我为卿狂》,这是改编自另一位粤剧大佬倌薛觉先的著名剧目,与《藕断丝连》正好是一喜一悲。后来这两部片子在前后两个星期之内上映,幸亏叫好又叫座,红线女也由此成为多栖明星,电影片商纷纷上门,一时片约不断。

在香港电影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年出品100多部粤语片是家常便饭,萝卜快了不洗泥,其中不乏粗制滥造之作。在这一背景下,红线女每年也出演十多部电影,从1947年至1955的八年间,她拍了90多部电影,在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影明星。所以当今天的游人游览位于香港尖沙咀的星光大道时,还可以看到红线女的手掌印,赫然位列夏梦、石慧、李小龙、成龙等明星之列,不明就里的可能会有疑问,但了解这段历史后就会恍然大悟。她的作品中有不少拿得出手的代表作,比如《家家户户》《一代名花》,除此令她到了晚年仍提起的还有《秋》《原野》《人道》《火》《我是一个女人》《五姊妹》《地久天长》《胭脂虎》《慈母泪》,而《慈母泪》更是她个人的最爱。

195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粤剧市场低迷,而内地戏曲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面貌。经过改人、改制、改戏之后的戏曲剧团,脱离了私人组班不稳定且社会地位不高的局面,这对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层次的戏曲艺人来说是破天荒的,也是吸引人的。于是,长时间处于“薛马争雄”这种艺术与市场竞争中的薛觉先抽身而出,1954年回到了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州。薛觉先夫人唐雪卿对戏行朋友讲了他们回广州的动因:“这次我们全家回国定居,内里的原因是我已看透香港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曾经打过电话问你五叔(薛觉先)一个徒弟借五千元,谁料她一口回绝,当时我揸住个电话眼泪盈眶,连自己的徒弟尚且如此,何况外人呢?所以我一气之下决定离开香港这块‘憎人富贵厌人穷’的是非之地,返回祖国定居。”说这番话的语境我们不好猜测,但是,找徒弟借钱,徒弟又不买账,本来这些人是跟着薛觉先这样的大佬馆混饭吃的,顶级演员尚且如此,可见当时粤剧演员的窘状。

1965年,红线女在《山乡风云》中饰女连长刘琴

1955年,红线女和马师曾回到广州。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李香君》《山乡风云》等剧目,奠定了内地粤剧界一姐的地位。特别是她参加了中国戏曲研究院举办的戏曲演员讲习班,成了和常香玉、陈伯华一样的国内戏曲界一流的艺术家,再加上和梅兰芳、俞振飞等大家的交往,红线女的人生经历从此和居港期间产生了巨大的分野。1956年,昆曲《十五贯》作为戏曲改革的成果引起了最高领导人的注意,在中南海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座谈会也邀请了正好在京的红线女、马师曾参加,周恩来在讲话中称,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而自然红线女就成了万众瞩目的“南国红豆”的代表。并且这种和领导人的特殊关系一直保持不断。

1958年12月1日,红线女见到毛泽东主席,索要题词,毛泽东欣然题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并在题词前写了一段小序:“一九五七年,香港有一些人骂红线女,我看了高兴,其中有黄河。他骂的是他自己,他说他要灭亡了。果然,已经在地球上被扫掉,不见了所谓黄河。而红线女则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一九五八年,在武昌,红线女同志对我说:写几个字给我,我希望。我说:好吧。因写如右。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一日。” 现在被截取的“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成了红线女艺术中心的一个展出重点,以显示最高领袖对红线女的鼓励与评价。

改革开放以后,红线女在全国人大会上送小纸条让邓小平戒烟的事更成了一段佳话。

1988年4月7日是第一次“世界无烟日”。第二天下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邓小平投票后回到座位,习惯地点燃一支香烟吸起来。台下的人大代表红线女看见了,便对旁边的代表说:“世界无烟日刚过,全中国全世界都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健康,小平同志为什么烟瘾这么大,开大会还吸烟呢?”马上决定向邓小平提意见。很快,一张字条传到了主席台上主持大会的宋平手里,宋平立即把字条递给邓小平。他打开一看了,上面写的是:“请小平同志不要吸烟。” 邓小平看了哈哈一笑,赶紧把正在吸着的烟掐灭。

在最高领导人的关爱下,红线女自1955年返广州后,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担任过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文联副主席、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广州红豆粤剧团团长等职,并曾当选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8年,由广州市政府建设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建成,专门为一个戏曲艺术家建艺术中心,这在中国戏曲界还是首次。

当然,红线女能受到如此青睐也非浪得虚名,虽然说,她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些未免有时代局限性,但在艺术上,能自成一派并有所开拓才是其实力所在。红线女创造的“女腔”,是粤剧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唱腔流派。红线女注重师承前辈、博采众长,融各家长处于一炉,并吸收兄弟剧种和西洋演唱技巧,形成“女腔”(“红腔”)。其音色清脆秀丽,行腔自然、婉转、丰美,真假嗓能巧妙结合,有“龙头凤尾”之誉。1957年凭《卖荔枝》一曲获世界青年联欢节东方歌曲竞赛金质奖章。

自此之后,红线女获奖无数,1985年,荣获联合国亚洲表演艺术协会授予的“杰出艺人奖”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授予的“表演艺术奖”,1998年,获“霍英东成就奖”,2001年,获纽约文化事务部和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粤剧终身成就奖”和广东省政府颁发的唯一“粤剧杰出成就奖”,2002年,获国务院文化部颁发首届“造型和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红线女与全国十位文艺界泰斗同获此奖。在红线女的告别仪式上,现任的七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都送了花圈,应该说是党和国家对她的最高肯定。

从1955年回广州定居到2013年12月8日去世,红线女为粤剧马不停蹄奔忙了近60年。在“文革”期间,虽然也曾下放,但也没有脱离粤剧,后来还移植了京剧《沙家浜》为粤剧,并拍成了电影。

1957年,红线女在《搜书院》中饰翠莲

改革开放后,红线女又活跃于舞台,先后演出了新编戏《白燕迎春》等,遗憾的是由于广东粤剧的创作乏力,其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已不能和1950年代相比。红线女的精力,更多的是在推动与弘扬粤剧艺术方面。譬如她主持成立了广州小红豆粤剧团,挖掘培养了一批年轻粤剧演员,目前在粤剧舞台上的当红演员,大多都和她有渊源。

作为一个艺术家,由于不可能完全置身于政治风云变幻之外,有些老同行以及香港的报章会对其有腹诽与微词。但论红线女对粤剧事业的投入,可能没几个人比得上的。田汉在话剧《关汉卿》中,曾写过著名的一段曲子《双飞蝶》,非常有激情。而红线女就演绎过《关汉卿》这部作品,饰演珠帘秀这一角色,是她塑造的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而剧中的曲辞“将碧血,写忠烈,……这血儿啊,化做黄河扬子浪千叠,长与英雄共魂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其实,将一腔热血付与粤剧艺术,也是红线女一生真实的写照。

我因工作的关系和红线女有过不多的几次接触,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自从2006年我参与粤港澳三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粤剧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以来,机缘巧合,多次到广州看戏、采访、拍摄,也多次造访红线女艺术中心。那时,红线女已至耄耋之年,按照常理,不少人已退隐江湖,颐养天年,但是她却不,她把工作视为生命,每次粤剧的大小活动,她都要参加。为了申遗,她身穿红妆,神采奕奕接受采访,给我讲述粤剧这一名称的来历。将自己10多岁学艺时粤剧还叫大戏的历史掌故娓娓道来。可以说,她就是见证了20世纪至21世纪粤剧辉煌跌宕的一部活的历史。

红线女在粤剧《关汉卿》中饰朱帘秀,马师曾饰关汉卿

在香港,我们曾采访过和红线女同时代的粤剧表演艺术家,但是个人缘故,这位艺术家称为了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不到40岁已过上息影舞台、相夫教子的生活,不在公共场合露面。确实,人各有志,当看到这个艺术家精神矍铄,子孙满堂的生活,我们也觉得这一选择是正确的。可是,红线女为什么这么“不顾形象”活跃在和粤剧有关的各个活动上呢,其实这有个大我和小我的问题。在红线女心中,粤剧事业已经溶入她的血液中,我是粤剧,粤剧就是我,关于粤剧,我就要义无反顾、义不容辞、义薄云天投入其中。

2012年的羊城国际粤剧节,红线女只要时间排得开,几乎场场都要参加,这对年轻人来说都是难以吃得消的事,大团的戏要看,来自边远地区小团的戏也不放过,白天还要招待来自外地的粤剧团的同行。在学术论坛上,她全程参加,认真听取发言,足足开了一整天会,中间穿插着还要接受媒体的采访。所以,在几天会期里,红线女看见我说:“我们已经是第三次见面了。”可见她对事业的关注程度。

在北京,红线女的感召力是巨大的,每次剧团演出,她都要为弟子们站台助威,还要亲自演唱来回馈喜爱她的观众。红线女虽然一直是活力四射,但毕竟岁月不饶人,行内人士知道像这样的长途跋涉,不顾疲劳,她是拿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拼命燃烧,照亮粤剧前行的路。

“待来年遍地杜鹃开,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相永好,不言别!”我们似乎看到,剧中的四姐幻化成女姐,与粤剧也是双双起舞的飞蝶,永远相好,永不分别!

实习编辑/赵柔柔

猜你喜欢
粤剧香港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香港ifc商场夏日呈献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地方戏剧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探究
香港ifc商场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