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近日集中公布了2014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反馈情况,并以文字和图解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具体情况。
巡视——中国人可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熟悉这个词汇。十八大以来对于巡视制度的改革,以及在巡视过程中落马的高级官员,是近一年多来媒体和公众注目的焦点。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每一次发布巡视结果,都会成为媒体热点。
巡视制度改革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巡视制度改革强化了“震慑力”。其针对对象是已经发生腐败行为但没有被发现的“潜伏”腐败分子,抑或是正在积极准备腐败行为还没有实施成功的“后备”腐败者。学术讨论中经常会提到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换句话说,下级是如何具体执行政策的,上级可能不知道。
这种“可能不知道”的原因,在于没有途径获取准确信息,或者有途径但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甚至超出腐败带来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执行者可以利用其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为自己谋利,而不是实现上级意志。解决这种腐败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上级通过制度设计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目前看来,巡视制度无疑起到了这一作用。
当然,巡视制度的“震慑力”也可能被两个因素抵消:一是不会被巡视覆盖到的“侥幸”心理;二是个别巡视人员和被巡视者可能“合谋”。因此,我们看到,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都是针对这两个问题而展开的。
针对侥幸心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巡视工作关口前移,“下沉一级”了解干部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合谋”行为,实行“三个不固定”,即巡视组长不固定,巡视对象不固定,巡视者与被巡视者之间的关系不固定。巡视组长不是铁帽子,一事一授权,并严格实行巡视干部回避制度。
其次,巡视制度改革使反腐败行动“透明化”。十八大以前,在各种公开的资料中较难获得有关纪检监察机构的详细信息,包括中纪委的组织结构图都不甚明了。
在十八大之后,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中纪委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公布了详细的组织结构图,在网站上不断添加关于纪律检查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文件,信息丰富且全面。
这一特征也反映在巡视制度上——巡视之前公布巡视组成员名单,公布巡视组所对应的巡视对象名单,公布巡视时间表。更重要的是,在一轮巡视结束之后,会公开发布巡视结果。而且,从最新一轮公布的巡视结果来看,相关内容越来越详细和专业,从最初的仅仅一段话,到整整一篇文章。
而巡视制度改革带来的关键变化是,增强了公众对反腐的信心。有评论认为,被巡视过的单位和部门几乎都有一定的腐败问题,前两轮巡视过的11个省份中已有10个省份的“老虎”落马。尽管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不等于证明腐败情况很严重吗?也许会有部分舆论认为目前腐败形势严峻,但反过来说,“捂住”腐败并不意味着没有腐败,自欺欺人的反腐败策略完全不符合现代国家的治理理念。
反腐的长远目标是“未来”而非现在,实践证明,更严厉、非选择性地对腐败行为实施惩罚,大大增强了老百姓对于一个更加廉洁的执政党和政府的期待与信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