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恨又爱又说不清的货币

2014-08-06 13:10万存知
金融博览 2014年7期
关键词:货币经济

万存知

自货币产生以来,它就是获取财富和配置资源的手段。但人们对货币的态度却迥然而异。

自古就有仇视货币的人,文字记载上比较典型的是,《新约》中的《提摩前太书》第六章第十节里说:“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犬儒派的奠基人狄奥根尼在他的第50封书信中也提到,爱钱是万恶之源,并选择格言“使通货贬值”作为座右铭。

同时,自古也有爱货币的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援引当时的流行说法,“我们总是觉得,获取货币是一件要事。只要有货币,以后随便购买什么,都没有困难。因为它是价值的尺度,我们便用各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量,来估计其他各种商品的价值。有很多货币的人,被称为富人;只有极少一点货币的人,被称为穷人。俭朴的或想发财的人,被说成是爱货币的人……发财等于是有了货币。”人们自古就对货币抱有浓浓的期盼之心。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对货币的情感如何,都会深受货币的影响。因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均离不开经济这个基础,而货币则是这个基础运行的基础。人们对这个基础有不同的认识。

首先,货币与价格的关系密切,但却是非线性因果关系。这个问题长久令人迷惑。货币是衡量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它与价格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越富裕,物品的价格就越高。据亚当·斯密说,中国曾比欧洲任何国家都富裕得多,而中国和欧洲当时生活资料的价格,却相比悬殊。中国的米价比欧洲各地的小麦价格低廉得多。由此推论,我国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推高房价,将房价的高低作为衡量当地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真是有违经济规律,谬误装扮成真理,令人哭笑不得。实际上,一个地方房地产价格太高,会降低该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当前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严重影响对货币与物价关系的判断,进而影响宏观调控决策。因为,希望当地房价上涨和下跌的力量在什么状态下能达到均衡,很难把握。

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政策的一大谬误是对通货膨胀的调控转化为对物价的调控。严格地讲,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分属不同范畴。通货膨胀是在信用货币或法定货币(fiat money)制度下货币过多发行的行为,多发货币就可以多调动或掌控社会资源,政府多发货币实际上是一种不为人所知的隐形税收。凯恩斯在评价通货膨胀时直白道:“用这个办法,政府可以秘密地和难以觉察地没收人民的财富,一百万人中也很难有一个人能够发现这种偷盗行为。”由此,通货膨胀是一种社会财富的隐形分配行为,会导致财富在不同阶层和不同行业的再分配,如通过多发货币向某些人群或行业提供贴补来增强其购买能力等。多发货币的最终结果是引起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对所有人是一个公约数,它没有结构调整的效应,只有总量均衡的效应。所以,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不能画等号!而且,有些物价上涨,可能与货币因素毫不相干。遗憾的是,现代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逐步转向数学游戏,演绎价格上涨的机理,大有偷换概念之嫌。这是经济学混乱和流派迭出的重要原因。

其次,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宛若游丝,有时正相关,有时不相关,有时负相关,两者的关系并不稳定,完全取决于所处的条件。不明白这个原理,有可能无法解释相关的经济现象。实际上,货币是一种经济交易中的契约凭证。契约应是人类的一大发明。金融活动的债权债务本质上就是一种财务契约。从两者的正相关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个经典的论断,即货币资本是资本(含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循环周转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据此,不投放货币,就难以维持经济增长。特别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经历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企业自有资本金少,上项目、搞发展,大多依靠银行贷款,人们讲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大多期望多给企业贷款支持。特别是在理论上,部分学者通过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贷款或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率的高度相关系数,来强化货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的认识,似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力佐证。进一步,人们据此将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总量对比,根据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率,来判断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上述认识和方法的正确性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如此。若绝对化的话,则会得出只要货币供应量多,经济就会发展,经济实力就强,财富就会增加的结论。实际上,历史已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搞通货膨胀时货币量多,中外历史证明这样做对经济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即使在金币流通条件下,金银货币多也不意味着经济发展、财富增加。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讨论地租时谈到,在18世纪中叶,美洲出产世界上最丰饶的金银矿山,但金银大多通过殖民地贸易输往了欧洲,并没有带来美洲的经济繁荣。因此,依我看,只有在实体经济发展正常,市场供求关系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货币与经济在边际运动上才是正相关的。

从两者的不相关看。货币的运动依托于经济运行,但又相对独立于经济运行。当经济运行本身出现问题时,则很难在特定坐标中找到货币运动的参照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美联储连续从QE1到QE4,疯狂开动印钞机,大量增加货币供应救市;日本银行和英格兰银行也紧随其后;为解决欧债危机,欧洲中央银行也获权启动印钞机为相关金融机构融资;中国人民银行在应对危机中也被迫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从美中日欧几大经济体看,除中国经济在下滑中仍保持较高增长外,其他几个经济体无不表现得恢复乏力,经济增长仍在低水平挣扎。在这种情况下,普遍出现货币多、资金紧、物价低的状态。这时简单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简单考察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可能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怪象:商业银行不做信贷不行,但一做,资金就直通房地产市场这个资金洼地,很难到达鼓励支持的实体经济;商业银行要做大信贷,按监管要求就得增加资本金,但现阶段银行股价上不去,增资难,做信贷的动力又受到抑制;在银行间市场上,本为分散信贷风险,我们大力推行短期融资券,但结果融资券仍由银行买,又变相回到信贷的老路。总体看,我国银行业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少数机构健康已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与经济已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了。这也反证出这样一种情况,即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是美国政府的最大债权国,但中国对美国的政治和经济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力,反而时刻还听任美国摆布,不能不令人深思!

从两者的负相关看。复杂的货币运动实际上可简约为两件事:一是货币的借贷,不改变财产所有权关系,只改变使用权关系;二是货币的买卖,既改变财产所有权关系,也改变使用权关系。在严重通货膨胀时期,货币和经济呈显著负相关;在严重金融危机时期,经济衰弱,但金融却有可能出现蓬勃创新,如1792年美国爆发第一次金融危机后,人类发明了中央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证券交易所。

最重要的是,看懂货币首先得学会看懂经济。许多有违经典货币理论的经典货币实践,均起源于经济的内在需求。在我国国内,人们大多熟悉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但很少有人研究与罗斯福新政同期,在德国,希特勒同理实施的经济新政。西方有人研究,希特勒纳粹的经济新政效果大大优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这种成功得益于其对货币工具的超级创新运用,有效回避了当时国际银行家企图通过向德国融资来压制德国的战略意图,德国依靠自身金融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来增加就业和壮大经济实力,纳粹的经济成功“成就了”希特勒。

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对货币政策有重大挑战,但人们对经济结构及其怎样调整至今缺乏基本认识,这严重妨碍了对当前货币问题的认识。我认为,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的阶段,并有可能利用信息化来加快完成工业化,在这个基本经济环境下,亟需创新对货币问题的认识。endprint

猜你喜欢
货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发达国家货币的2019年“下半程”
新兴市场货币:各自负重前行
古代的货币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古代的货币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