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信
徽州建筑无论布局结构、用材取料,还是审美意蕴,都融合南北一身,形成了其固有的文化特色。
古徽州山越地区在秦汉时期仍旧“依山阻险,不纳王租”,土著人基本是“以山为界,同河为系,以寨为防,同族而聚”散沙的原生态格局。尽管秦时设有歙、黟两县,但它们不像中原地区行政县对国家政治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史记》载: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并指出山越为“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自首于林莽”。山越地区盛产珍贵木材,又地处长江以南,黟县便因当地盛产名贵乌木而得名。
尽管徽州从汉朝便有北方移民迁入,但魏晋之乱和唐末之乱才形成规模。从徽州建筑布局来看,北方移民的凹型住宅对徽州本土的原居民建筑影响巨大,如古代越地原始民居采用了寨式的土木建筑,外为泥墙,下石上土,内架为木,四水归中(也称四水归堂),类似建筑布局在边越瓯江地区和福建地区保持到近代。早先的经典徽派民宅几乎没有窗户,单以天井采光和四水中流,导致徽派建筑普遍阴暗潮湿,尤以古屋更为幽深沉暗,常年充满霉味,这是徽派建筑南北结合中不尽完美的一大缺陷。
古徽州人对烧造砖瓦的兴趣远远不及对木雕的兴趣,无论徽州三雕、东阳木雕、武林木刻和青田石雕都充分体现了越人对雕艺的独特天赋。越地的民居建筑并不落后北方中原,特别到后期,南方民间家居的建筑水平遥遥领先北方,当然这也与南方的潮湿气候与多样建材条件有关。
一幢正宗的徽派建筑,其精华体现在三个地方:门楼、天井明堂、中堂,为神、鬼、人共居的精神格局,其中人居住在最不显要的方位。天井为神,中堂为鬼(祖先),两厢为人。这种建筑布局的内在理念充分体现了本土原始传统与外来文化混合的特征。
面子文化——门楼
徽派民宅之门明显蕴藏着中原文化,这是因战乱逃往徽州的北方世族所带来的风俗。徽州方言中的正屋大门为“门阙”。众所周知,“阙”是古代封建制度中贵族爵品的标志性建筑,它们独立于府前的左右,平民人家显然没有“阙”一说。徽州人则将“阙”的顶部精华特点转移到门顶上,包括马头墙的翘角都容纳了“阙”的夸张式特征。特别是祠堂与豪宅,集砖雕和石雕之精华,“门阙”成为整个建筑最讲究的精华部位,除了结合门向的风水之外,越人在木雕方面的天赋也融入其中,使它成为徽派建筑的主要门面。徽派建筑的门面讲究,可谓中华之最,故有“宁可门楼千万银,不愿盖屋三十两”的说法。
徽州建筑的门向显然受到风水观念的支配。复合式屋套模式极为符合徽州村落格局。门楼通常有砖雕和石雕,最豪华当数门坊了,由雕刻的木坊或石坊嵌入墙内。门楼处于“光天化日”之下,供人观赏品评,对于讲面子和好攀比的徽商而言,不惜千金修建门楼也就不奇怪了。门楼无疑是徽州民宅最显要的精华部位,除了其外在的美观气派,其内在则意味着“人生之富贵体面,全然在咫尺之间”。
天井明堂——神居
徽派建筑的天井与明堂可谓最有代表性,它是原越人寨式建筑派生出的一种风水观念。“上有天井,通天接气,下有明堂,四水归一”,大凡明清徽州人的正屋,均有天井明堂。天井的风水讲究无疑是原始越人家族寨式的浓缩版,最初出于防御功能的布局和引水之需,因为徽州常年多雨,一旦遇到外敌威胁,只要粮水贮足,全族人可久居在寨内不出,特别可防夜间袭击。
随着岁月的推进,这些实用的功能被赋予一种审美理念与风水文化,并结合了中原传入的宗法理念与工艺结构。秦汉国家制度中严格限制氏族群居,这是给徽州村落与住宅带来重大变化的原因,特别是引入中原凹式的方正住宅,打破了原越人外圆内方的格局。但是徽州一些村落仍旧体现包围式的格局,特别在开阔平地的村落,有明显的里外层次性结构,与山区的沿山梯式村落有着不同的布局。
天井明堂的设计意味着整幢建筑的内部格局和顶部格局倾于这一中心。徽派建筑事实上是复合式建筑,除了后墙翻水是外流之外,正屋则是四水流向明堂。天井用采光,使得两厢和堂屋不至于黑暗。天井与明堂的设计按住宅大小深浅设计,普通民居分为“小三间”和“大三间”。
厅堂八仙桌——鬼居
徽派民宅的中堂同中国所有建筑一样,由于强烈的宗法思想,使得中堂这个小地方成为一个富有精神意蕴的大世界。中堂整体包括厅堂、交椅、八仙桌和条桌,其中中堂和条桌(板几)最为重要,固有“卖田卖地,不卖板几”一说。它还素有“祖宗骨头”之说。因为中堂上方有牌匾、祖训和铭记,如“天地君亲师位”是最常见的。正中一般不固定,按具体的时节、事件作不同的摆设,喜、丧、寿、祭做相应调整,遗像、名迹、字画最常见,还可以摆设一些传家宝、避邪物和炫耀物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际,也可从祠堂里请来已故父母牌位放置板几上祭供,已故亲人的大寿和刚过世亲人的忌日均与厅堂、板几和八仙桌有关,是鬼事活动的重要场合。
黑房暗角——人居
凡是居住过徽州老房子的人都知道,那左右两厢,除了接近天井下的微有光线之外,房间里非常阴暗。正宗的徽州建筑可说是“以人为末”。由于风水观念的关系,徽派住宅的人居均是最不重要的偏侧和角落地带,限于宗法等级观念,正屋由家中长者居住,此两间正房比过厢房和下厢房更为阴森黑暗。家中女眷通常居住楼阁,那里有明显的光强和干燥光,但居者则是家中最没有地位者。
马头墙 开线砖 灌斗墙
马头墙是徽州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形态特征。马头墙的风格样式形形色色,线条有方直形和圆翘形,解构有重叠形和单一形。马头墙本来的功能是用于防火,但在徽州建筑中被发挥到一个艺术与宗教的高度。马头墙由雕砖嵌贴而成,并配有窑制的熬鱼以图吉祥和避邪,最简单的马头墙也有墨线和花纹以及人物画或山水画。
开线砖在徽派建筑中极为流行。其重要优点是省料易烧,轻便易搬,结合石灰泥浆砌成灌斗墙也比较敦厚坚实。因为徽州本地原本是泥墙,虽然不够坚固美观,但非常适合皖南的春季梅雨和冬季阴寒。灌斗墙综合了砖墙的坚固美观和泥墙的防湿避寒的优点。这便是开线砖与灌斗墙流行于明清徽派建筑的主要原因。
徽州旧时村落全然一派粉墙黛瓦的迷人景观,远远望去如同人间仙境。溪水池塘,拱桥石板路,古树坞口,二十多年前仍然如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