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风 王世停
8月15日,这位新疆女孩与数十年如一日支持她的南京爸爸们,分别接到了一封不同寻常的信。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写给他们的回信。古丽米热与南京爸爸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又是怎么与李总理通信的?信中说了什么?李总理又是怎么回信的?
古丽米热·米提吾拉出生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自幼家境贫困,与母亲相依为命,于2012年考入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新疆班学习。这样一个普通的新疆女孩,怎么想起来给李总理写信呢?
原来,今年3月,云南昆明火车站“3·01”严重暴恐案发生后,古丽米热发现身边多了一些异样的声音。“暴徒不等于新疆人,新疆人一样仇恨那些暴徒。”古丽米热想到了给总理写信,把她的心里话讲给总理听。古丽米热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和同学们对暴力恐怖犯罪的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同时也表达了到北京看升旗、游长城,感受祖国伟大富强的渴望。
古丽米热的信,很快被转到了李克强总理的手里。在李克强总理的关心下,今年6月20日至22日,古丽米热和4名江浦高级中学新疆班的学生代表到北京参观。3天的时间里,天安门、长城、故宫、水立方、鸟巢,这些北京的著名景点,都留下了古丽米热和小伙伴们的足迹。
从北京回到南京后,古丽米热兴奋不已,再次拿起笔给李克强总理写了一封信。古丽米热写道:“我们一致认为,国内外一小撮邪恶势力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号,蛊惑人心。他们的目的必定不能得逞。”
让古丽米热更加意想不到的是,李总理又给自己写了回信。8月15日,她拿到了回信,总理在信的最后说:“听你的‘南京爸爸’们说你还要在青奥会上跑首棒,我们为你共同加油!”
实际上,除了给古丽米热的回信,李克强总理还给她的两个“南京爸爸”写了一封回信。古丽米热从北京回来后,作为十年来一直默默资助古丽米热的“亲人”,他们也联名给李克强总理写了一封感谢信。总理在给他们的回信中提到,“作为普通家庭,你们收入不多,但仍坚持十年如一日资助一个民族学生……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说到这里,很多人对古丽米热的“南京爸爸”十分好奇。远隔3800公里的他们是如何相识的?
2004年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十四研究所职工周有光被派往新疆工作,他是一名普通司机。因为每天干活都要到很晚,这时候很多饭店都打烊了,但“只有一家小店经常还开着灯。有时候很晚了,只要我们敲门,她一定开。”经营这家小店的就是古丽米热的母亲古丽提曼。
一来二往,周有光和同事们与古丽提曼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次遇到难处,周有光和队友们尽可能地帮忙。即使回到南京之后,周有光始终挂念着在新疆认识的这个家境贫困却始终挂着开心笑容的维族小姑娘,便持续不断地给她寄点学费和生活费,有时是三百、有时是五百。
2010年,周有光的同事、从事保安工作的梁军前往新疆工作。出发前,周有光特地把自己买的一个上网本交给梁军,委托他转交给古丽米热。为此,梁军特意绕道近千公里,找到古丽米热母女时,却发现她们家里开的小吃店早已因各种原因关掉了,女儿上学、生活都是靠古丽提曼在外打工的一点点微薄收入。
没想到,随后不久梁军与古丽米热通话时,却在电话那端听到了她绝望的哭声,原来她的母亲摔伤了腿,粉碎性骨折,急需开刀,可3万元的医药费对古丽米热一家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梁军立即汇去了3000元,并且发动同事和身边的朋友一起捐助。最终,母亲顺利完成了手术,母女俩也度过了最大的难关。
手术之后,古丽米热的母亲因为腿伤未愈合,一直无法找到工作。尽管周有光和梁军两人的收入都不高,只有3000元左右,可是俩人却始终坚持着对母女俩的资助,每个月都要给她们母女汇去上千元的生活费,为此“南京爸爸”的家人曾经颇有微词。可后来在知道了古丽米热母女一家的困境后,家人再也没有提过反对意见,反而一起节衣缩食,极尽所能地为远在3800公里外的维族母女提供各种帮助。而他们周围的同事、朋友们听说了这件事,也渐渐加入到资助的行列中来,如接力一般,把这份爱传递到遥远边疆,传递到古丽米热的身边。
2011年的暑假,古丽米热和她的母亲在“南京爸爸”们的邀请下,来到向往已久的南京。“南京爸爸”们的热情和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独特魅力,让古丽米热决心考南京的新疆班。经过一番刻苦努力的学习,2012年,古丽米热成功拿到了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的录取通知书,与“南京爸爸”们相聚在南京。
提到古丽米热这个学生,班主任付悦打开了话匣子:因为文化基础较差,刚刚来到南京的时候,古丽米热是内向的甚至有点自卑,第一次月考结束,她给班主任递了一张纸条:“老师,我成绩不理想,很丢脸。”付悦找到古丽米热,跟她说:老师这次答应你,不在班上公布月考的成绩,可是有个条件,到了期中考试的时候,老师不会再为你保密了!“当时,古丽米热水灵灵的大眼中闪动着感动、信任、期盼和决心,我觉得她肯定行!”付悦回忆说,果然,期中考试的时候,古丽米热年级排名进步了30名。此后,古丽米热在学校渐渐变得自信、活泼开朗起来。
而迎来新的生活的古丽米热,没有忘记好心人对自己的帮助,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她还特地从自己的生活费中省出200元,委托“南京爸爸”找到当地媒体当时在地震前线采访的记者,捐给了当地一个受灾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