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文
学问学问,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词,说明学与问是我们为学做人的根本的态度与方法。表面看来,学的问题容易解决,问的问题却有许多阻力。所以,刘开在文章开头就定义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就从理论上发人深思:他们理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问的过程,从广义说,是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三阶段的,无疑也成了学的过程,或者说是学的形式。所以,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他首先应该热爱提问,勤于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即以学促进问,以问落实学。
然而,思想问题来了。刘开对此了然于胸,便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一般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无意间形成的阻力,那就是“是己而非人”:学问是自己求来的,而且也求得不错,人家往往不如自己,还有什么可问可求教的?对此,刘开便做你的思想工作了。他立意深远地说:这世上“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尽管你的上述想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从客观说,从长远说,我们学得还很不够,我们甚至还无从提问呢!退一步说,从你已有的学问说,可能“理明矣”,却没有结合实际,在实际生活中却碰了壁;也可能在大处着眼了,却在小处无从着手,舍去问,舍去虚心求教,你还能作出什么判断呢?
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立场,决不是自己终身就几乎没有了可问之事,决不是天下就几乎没有可问之人。立场转变了,眼睛擦亮了,态度虚心了,我们就会在无意间发现很多地方,确实“学有未达”。“理有未安”啊!我们也会发现,一旦破除了嫉妒心,就要心甘情愿地请教贤于己者。一旦消除了轻蔑心,就会放下架子求教于不如己者;一旦铲除了随意心,不再对等于己者等闲视之,就会发现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等于”自己的,他一定也有比自己高明的地方,因而值得学习,值得向他提出问题,共同探讨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取得双赢。
我在这里两次提到“无意”这个词,在心理学上,它是“有意后注意”,这在“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阶段中是最高层次的注意品质了,也就是习惯成了自然。从“是己而非人”的习惯转化成为向所有人虚心求教的习惯,便走上了从以问为羞耻到以问为美德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