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存在的意义,已经变成了个人脸皮的磨练,要找到一点对话交流的社交感觉,越来越难。
围绕世界杯的每一种消息,每一种新闻点评和回顾,只要你敢写,就必须要敢挨骂。我看到一个朋友信手写了一句:“这几天段子手比德国队和阿根廷队还要忙……”,下面又是骂声一片。想要从评论回复里,找到几条有点价值的,大海捞针,不是时刻翻新的各种缩略词、新表达或隐藏着的梗和段子,就是毫不掩饰的脏话泼骂。
我有过一种洁癖,总想将那些人身攻击、毫不掩饰的脏话删除掉,后来发现实在是浪费时间。时间浪费在微博这些环节上,等于浪费生命,这样的环境,钢铁是炼不成的,脸皮肯定能炼成铜墙铁壁。
世界杯果然是一场大秀,对中国受众而言尤其如此。四年前南非世界杯的时候,不知道给哪家媒体写篇专栏,我找了一个“天下第一秀”的点,试图从世界杯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来描绘其宏大。四年之后,这仍然是天下第一秀,只是对中国人来说,世界杯恐怕没有太多新意、没有太多变化,因为真正关心足球的人不多,关心找到一个发泄渠道的人,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而蓬勃增长着。
所以有人描述说,现在世界杯标准的看球方式,是打开电视,手拿一个ipad,旁边还有至少一台手机,在各种社交平台不断周转发言的过程中,偶尔抬头扫一眼电视。解说的声音需要听到,否则你不知道马上会有怎样的诗歌或者箴言,会在世界杯上流行。中场休息往往会重要过比赛本身,因为“乌贼刘”穿的是哪一队球衣,会是马上蓬勃热闹的话题,会比比赛本身更吸引人。
你可以压根不理世界杯,了解一下比分、某场比赛中离奇夺目的画面就足够了。你不能不知道各种话题的流传,否则你将落伍。每一分钟,都会有各种落伍。
这是世界杯夸张的一种存在,很大程度上和足球没有关系。因为社交媒体的存在而破坏了世界杯的传播?没有任何一届世界杯,传播得像2014年一样猛烈,因为以往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丰沛的工具选择,让你无时不刻、每分每秒都能接触到所有资讯。只是资讯在传播,却缺乏深度的吸收和消化,尤其足球的内容,往往被排列在后。
我每天都会看看网易新闻客户端上,世界杯板块里哪些内容的跟贴数量最多,前列的通常不是赛况、赛事分析等常规内容, “探访巴西性都”、“大胸女海滩助威阿根廷”之类的话题,自然都是排名靠前的。看看微博上各种话题讨论,直接说你是个sb这一类的回复删除后,回复条数能减少四分之一;压根没看懂你说的内容,就开始反驳和讥嘲的,也占四分之一——微博能极大丰富世界杯在中文语境中的存在,虽然这种丰富,差不多有半数是没有意义的垃圾情绪对冲,或者文不对题的滥竽充数。
媒体也无良,因为媒体需要这些滥竽充数,才有流量,才有收视率和发行量,才能生存。只是媒体一定程度上,也是有用户定义着的,用户的习惯,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数据检测得出结果。媒体要想积极上位,就必须提供用户所需要的内容,“所以黄赌毒从来都是互联网拉升流量的利器”,一位互联网媒体同行直言不讳的陈述。
一切都以世界杯为名义,大多又和足球没有太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