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亟须力破“中梗阻”

2014-08-05 06:14张占斌
紫光阁 2014年7期
关键词:红利改革

张占斌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做出了全局性的战略部署,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亦着力指出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当前,我国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在促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打通狠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奋力推进各项改革。

深化改革进程中存在的新问题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当前深化改革进程中取得的新进展和出现的新问题,既要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改革成果,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改革正处于关键期、深水区、攻坚期,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改革力度存在逐级衰减的现象。从整体上看,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党中央和国务院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措施,力图从根本上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但从实践上看,改革力度在一些部门和地区有逐级衰减的趋势。调查研究表明:不少经营者和群众反映中央改革力度确实很大,但他们能实实在在获得的改革红利还不是特别明显。中央层面对改革的决心大、动作大,但一些部门和地区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对改革担心多、动作小、跟进不力等方面的现象。

改革措施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才能有效地推进改革。但在改革进程中,流于形式、敷衍了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比如,在行政审批体制改革领域,一些部门和地区将“含金量”低的事项取消和下放,而对那些真正“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却抱着不放。当中央层面对落实任务压得紧了,这些地方和部门就将保留的事项进行分解,下放一些事项滥竽充数。还有的只是提出取消和下放一些行政审批事项的总量,仅满足于召开会议、下发会议纪要等方式来敷衍了事,使理应扎扎实实落到实处的改革举措流于形式。

改革信心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艰难与辉煌历程,应当说,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振奋民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部分省市经济总量或人均GDP已接近或超过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使得一些领导干部容易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对当期没有显著收益和回报的改革措施,能拖则拖,能推则推。在改革进程中,甚至还有出现“只要不出事、宁愿不改革”的思想行为,存在“改革综合疲劳症”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推进各项改革的信心和勇气。

改革红利存在难以共享的困境。如果说我国前三十年的改革,主要是由广大人民创造改革红利的话,那么,未来三十年应当是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红利的时代。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与民争利、挤出效应等问题还依然客观存在。在改革进程中,一部分群体如失地农民、农业转移人口等,不能共享改革所带来的红利而引起社会和人民的不满,其中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出现。而官员的腐败、权力的寻租、法治建设的滞后等问题加速了社会利益的分化,使得人民对深化改革的预期有所削弱。

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着更为复杂而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快实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政策举措,积极督查改革落实情况,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机制,消除影响改革举措落地的体制障碍,让广大人民更好更公平地分享改革红利。

第一,推进结构性改革,把“稳增长”作为重要任务。2014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已公布,应当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我们既要“保持定力”,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变,又要“主动作为”,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一是要推进需求结构改革,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二是推进城乡结构改革,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三是推进区域结构改革,依靠市场力量培育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四是推进产业结构改革,通过市场驱动和创新驱动,构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机制。五是推动收入分配结构改革,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未来一段时期,一是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那些含金量高的、管用的审批事项彻底放给市场和企业。二是要在全国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真正落实好注册资本改革措施。三是要强化政府服务管理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创新监管和服务方式,逐步转变服务管理方式、提高服务管理效能。四是要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严控机构编制,鼓励地方大胆探索创新,推进机构编制结构优化。四是要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推动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化、市场化。

第三,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一是要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二是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三是要消除“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隐形壁垒,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融资、服务等经营环境。四是要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形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良好发展局面。

第四,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健全现代财税金融体制。从财税体制改革层面看,要推进预算公开,打造阳光财政和阳光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化和法治化。要加快“营改增”改革,适时在生活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进行“营改增”试点。要进一步调整中央和地方事权以及支出责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从金融体制改革层面看,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拓宽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有序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逐步稳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

第五,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红利。落实各项改革举措、释放体制改革红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广大人民更好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加强农村地权制度的建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顺应人民的新期待和新期盼,进一步加大教育体制、科研体制、卫生医疗体制等改革的力度,扎扎实实推进就业体制、保障性住房制度、生态和环保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尤其要出重拳强化污染治理,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此外,要更加注重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协同效应,通过综合配套和改革试点相结合,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尽快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猜你喜欢
红利改革
推进充分就业 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改革之路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健康红利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改革创新(二)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