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汉坤 (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河南濮阳457001)
李俊杞 (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浅海石油开发公司,辽河盘锦124010)
郝振宪,杜振惠 (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河南濮阳457001)
文留油田文25东块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何汉坤 (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河南濮阳457001)
李俊杞 (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浅海石油开发公司,辽河盘锦124010)
郝振宪,杜振惠 (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河南濮阳457001)
以取心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岩石学特征分析以及岩石相划分,明确了文25东块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进一步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席状砂和浅湖泥4种微相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微相的岩电响应模型。结合单井相、连井相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大面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研究区北西部、北部和北东部,并在中部汇合。研究区沉积模式为间歇性涨缩浅水三角洲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作为骨架,与其他砂体共同组成盆地边缘呈扇状、鸟足状的三角洲前缘。
岩石相;沉积微相;浅水三角洲;文25东块
文25东块属于中原油田文留构造北部东翼的一个主要断块,位于文东大断层的下降盘。地层为单斜产状,东南倾向,倾角约为25°。油藏类型属反向屋脊式断块层状油藏,各砂层组、小层均有独立的油水系统且关系十分复杂。
结合薄片统计(表1)表明,区内岩石碎屑组份以石英为主,体积分数为60%~78%,平均70.2%;长石次之,体积分数为20%~33%,平均26.2%;岩屑含量较低,平均体积分数小于5%,成分主要为泥质和硅质。碎屑颗粒呈次棱角状,粒径集中分布于0.05~0.1mm,分选较好。区内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6~8砂组 (EsL(6~8)2)主要为长石粉砂岩,4~5砂组(EsL(4~5)2)以长石粗粉砂岩为主。
胶结物主要为灰质和泥质。EsL(4~5)2以接触式胶结为主,颗粒间相对较疏松;EsL(6~8)2至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的1砂组 (Esu(1)3)以孔隙式胶结为主,颗粒间相对较致密。研究区储层岩石在成份和结构上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反映搬运距离较长,沉积环境比较稳定。
表1 研究区岩石特征统计表
岩石相是指具有一定结构与构造的岩石类型总和,它是反映特定水动力条件及其沉积作用的产物[1~8]。一种或多种岩石相组合构成了特定的沉积微相类型。因此,岩石相研究对于揭示水动力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取心井观察,文25东块EsL2岩性为浅灰色砂岩、粉砂岩与紫红色、灰绿色泥岩互层,牵引流沉积结构、构造发育。研究区常见8种岩石相类型 (图1)。
1)平行层理细砂岩相 在研究区极为发育,为高流态水流作用产物,主要发育于细砂以上粒级的砂岩中,层系与细层界线水平分布,是层面具剥离理的一种沉积构造。细层厚度1~5mm,层面常含有较多的片状矿物。岩石颜色多为灰色、灰褐色,含油。岩石类型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少量发育。该岩石相为较强水动力下沉积,一般发育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
2)小型槽状交错层理粉砂岩相 研究区槽状交错层理多为小型交错层理,厚度一般介于15~30cm,细层约1~2cm,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中,反映水流对下伏沉积物的轻微冲刷作用。
图1 研究区沉积构造及岩石类型
3)波状层理粉砂岩相 主要发育于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中,为弱水动力条件下砂岩和泥岩沉积供给充足、保存条件良好情况下形成的沉积构造。层理较为连续,呈波浪状,一般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上部以及分流河道侧翼中。
4)斜层理细砂岩相 形成于高能态水流,其细层的倾斜方向指示水流的下游方向,为典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构造,反映持续单向水流作用过程。
5)砂纹层理粉细砂岩相 在研究区较为发育,多见于粉砂岩中,纹层呈断续状。砂纹层理属小型交错层理,反映不明显的单向水流作用特点,有时具双向水流特征,表明水体动荡多变,多见于浅水沉积环境中,一般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上部、侧翼以及席状砂中。
6)块状层理砂岩相 在研究区也较为常见,反映了一种快速堆积的特点。这与研究区物源供给充分,沉积物快速向湖心推进的沉积特点相一致。其底部往往与泥质沉积呈突变接触。
7)变形层理粉砂岩相 一般与沉积物的液化作用有关,属于准同生变形构造,形成于沉积物沉淀之后,固结成岩之前。反映了三角洲前缘快速堆积而导致的沉积物垮塌以及孔隙水排出导致的层理构造变形等。
8)块状层理泥岩相 一般为青灰色和棕红色,为弱水动力条件下的浅湖泥质沉积。
在岩石相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对区内沉积相进行划分。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席状砂以及浅湖泥4种主要微相 (图2)。
图2 研究区不同微相岩电响应
3.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物以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保存较为完整,多具正韵律,底部见冲刷面,冲刷面上有泥砾,向上逐渐变为平行层理细砂岩、砂纹层理粉砂岩。砂岩厚度一般超过2m,多期河道叠置可以形成厚度达15m砂岩。自然电位曲线、自然伽马曲线呈现较明显的箱形-钟形。
3.2 分流河道间微相
分流河道间微相主要是洪水期河道漫溢形成的细粒砂体沉积,沿河道走向分布于河道间。其岩性多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厚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m,沉积结构较为简单,以砂纹层理为主,见变形构造,多期次侧翼堆积可形成较厚砂体。自然电位曲线多以指状、漏斗状出现,齿化严重,幅度较小。
3.3 席状砂微相
席状砂是在湖浪和侧向运动沿岸流的淘洗和颠簸作用下,沿河口两侧向湖岸带迁移而形成的席状砂体,常呈小规模片状分布,砂质纯、分选好,广泛发育砂纹交错层理。电测曲线呈低幅指形和粗齿形,个别厚度较大的席状砂体呈中幅指形或钟形。
3.4 浅湖泥微相
浅湖泥主要是由河流带来的悬浮质淤泥、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等组成,粒度较细、分选中等,多见水平层理、块状层理。电测曲线多靠近基线。
4.1 剖面相展布
在岩电响应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单井相划分,对剖面相进行研究。从研究区北东-南西方向连井剖面 (图3)可以看出,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其间偶有分流河道间沉积。河道砂体垂向上多叠置在一起;侧向上则相互拼接,形成平面上较为宽广的砂体。
图3 研究区沉积微相剖面图
4.2 平面相展布
从沉积相平面展布图 (图4)可以看出,研究区发育北西、北东和正北3方向物源,以北西向为主。区内水下分流河道极为发育,而分流河道间和席状砂相对较少。分流河道间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低洼部位,沿河道走向呈窄条带分布。席状砂分布于河道前方,范围有限。
基于上述认识,文25东块EsL2沉积模式可推测为:在间歇性涨缩湖盆中,区内北西、北东部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发育浅水三角洲,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作为骨架,与其他砂体共同组成盆地边缘呈扇状、鸟足状的三角洲前缘(图5)。
1)文25东块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席状砂、浅湖泥4种微相。
2)研究区发育3个方向物源,分别为北西、正北和北东,于中部汇合,形成宽广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
3)研究区为间歇性涨缩浅水三角洲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作为骨架,与其他砂体共同组成盆地边缘呈扇状、鸟足状的三角洲前缘。
图4 研究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
图5 文25东块沉积相模式图
[1]张继腾,李忠洲,陈喜萍.以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结合构造部位挖潜剩余油[J].断块油气田,2000,7(5):41~49.
[2]刘永春,李晓平,王波,等.卫81块沙四段储层沉积微相及剩余油分布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1,8(5):42~46.
[3]赵永强,朱建辉,李海华.台兴油田Ef3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 27(4):563~564.
[4]朱现胜.三角洲体系沉积微相的测井识别方法与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7, 14(5):91~92.
[5]夏宝华,刘笑翠,孟偑,等.濮城油田沙二上亚段2+3砂组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J].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30(2):211~215.
[6]李海燕,徐樟有,郭辉,等.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1油藏沉积微相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8,15(5):23~27.
[7]陈伟,张百忍,李鹏,等.大庆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30 (6):194~197.
[8]乐锦波,张哨楠,丁晓琪,等.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6-2油藏沉积微相研究 [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9,31(2):241~244.
[编辑] 邓磊
TE121.3
A
1000-9752(2014)12-0051-05
2014-08-10
何汉坤(1962-),男,1984年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油田开发地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