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艳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外国语学部,湖北武汉43020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对具备双外语和多种外语能力的涉外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要求下,单纯语言技能型人才明显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的外语教学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许多学校开始积极探索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新途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双外语专业。所谓双外语,就是让学生在精通一门外语的基础上,另外能够熟练地掌握第二门外语。
据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开设有双语专业的院校有: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4年制英日、英韩)、长春师范学院(5年制英日、英韩、英俄)、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5年制英日、英德、英法、英西)、大连外国语学院(5年制英日)、辽宁工业大学(5年制英日、英德)、辽宁师范大学(4年制英意)、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4年制英法)、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4年制英日、英德)、惠州学院(4年制英日)、深圳大学(5年制英法)长江大学文理学院(4年制英日、英韩)、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4年制英日、英法)、长江师范学院(4年制英日)、泉州师范学院(4年制英日)、山西大学(4年制英法)、山东大学威海分校(4年制英德、英法、英西)天津科技大学(4年制英日)、昆明理工大学(4年制英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4年制英日)、西安交通大学(4年制英法、英俄、英德)、南昌大学(4年制英日)等。
从目前来看,双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强化型;一种是主辅型。在前一种办学模式中,双语专业跟传统的英语专业相比较并没有过多的变化,只是增加了二外的课时数,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二外能够达到中级水平,大多数院校的双语专业都属于这一类。而在主辅型的办学模式中,学制一般为5年。相对于强化型的培养模式来说,此种模式延长了学制,使得学生能够多出一年的时间来让二外进一步强化,可以使语言达到更高的水准。我们以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英法双语专业为例:该专业以英语为主,法语为辅,英法并重,一般到大二下学期开始分方向,同时学习英语法语。该专业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和法语语言知识,熟悉英、美、法等主要英语和法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等社会背景,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翻译技能以及较宽广的国际视野与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国际交流、翻译、研究、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的英法双语人才。下图是关于该校在英法双语专业上第二外语的课程设置,在整个五年的学时中,法语占1440学时,而英语只占1032学时,这主要是考虑到法语对学生来讲是零基础,学习困难比较大,所以在保证英语教学的基础上,相对扩大了法语的学时量。由于学时充裕,其二外方向的课程基本包含法语专业的主要课程。因此,在这两种培养模式中,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对双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辅修的第二门外语比传统意义上的“二外”所接受到的知识和所受到的训练都要多一些,在同样的四年时间里,他们往往要付出更多地努力和汗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学时的延长能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得到更多地锻炼,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也能有更大的余地。
双语专业是近年国内高校为适应对外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对就业市场和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而设置的新兴学科,在办学方向上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语言教学的一次改革尝试,但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试图针对目前双语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希望能对双语专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尽绵薄之力。
1.从办学思路上来说,要确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指导思想,突破传统的单一外语培养模式,调整双语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结构,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确定以培养语言应用为主导的复合型人才模式。
深圳大学英法双语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法语)
2.从课程结构上来说,双语专业由于增加了二外的课时,而如果学校又没有适当减少其他课程的课时的话,课时数量就会超过学生的承载能力,大多数双语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感到课程量过大,学习负担和压力较重。针对这样的情况,有的学校采取的措施是延长学制,比如上文提到过的深圳大学。但对于一些4年制的院校,我们又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及早开设辅修外语课程,坚持两门外语一起抓,主修为主,副修为辅。在现在已有的双语专业中,大多是以英语为主修,再辅修一门第二外语这样一个模式。相对于二外来说,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时间要长,而且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已有了一定的英语底子,可是二外就不一样了,学生们基本都是从上大学才开始接触,非常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二外的开设一定要尽早。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可以适当减少英语的课时数,以免在二外底子没有打好的情况下受到英语的干扰,产生学习的负迁移;二、课程设置应该多样化,多开设专业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经过基础阶段的学习之后,每个班级上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肯定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此时为了得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也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更加精深的课程,比如像词汇学、语言学这样类型的课程,由于它实用性不高,对于一些看重实践性的学生来讲,可能就味同嚼蜡,只有口译这类可践性更高的课程才能更加吸引他的学习兴趣。而对于想要进一步做研究的同学,情况就完全相反了。所以,高年级课程的设置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3.从学校方面来讲,各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科学地设置课程。对于就业导向型学校,可以适当削减一些理论性课程,增加实用性课程;对于研究型院校,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理论方面的课程,以便于毕业生在以后能够进一步进行学习研究。
4.从教师方面来讲,一个专业办的是否成功,跟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双外语专业的教师来讲尤其是这样,因为双语专业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比单一外语教师来讲要高得多,教师必须对所教的两门语言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而现状是大多数院校的专业教师第二外语水平都不足以组织课堂教学。所以开设双语专业的院校,应该对在职教师进行再培养,多跟开设有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交流研究,多进行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提升教师素质,为双语专业储备良好师资。在教学上,任课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准确地穿插一些两种语言各个方面的对比,包括语言、文化等,在教学上,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双语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准确地穿插一些从语言到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双语之间的知识对比,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言进行思考,多多对比,让语言能够掌握的更加牢固。在考核方式上也可以多样化,除了最常见的闭卷考试外,还可以有课堂讨论,撰写论文,口头论述等方式,全面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各项能力。
开设双语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顺应时代的需求,但现在开设双语方向的高校还是有限的,双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有待优化,双语专业的教师也比较短缺,培养目标和现实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些情况都对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我相信随着外语专业各位学者的积极探索以用各高校的努力实践,双语专业一定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