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流域次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2014-08-02 17:46赵亮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赵亮

摘 要:大湄公河流域次区域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内容及合作机制。在“湄公河开发热”的背景下,区内外相关国家都加大了投入,合作与竞争都在上升。梳理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对其发展的互补性、多样性和发展要求做了全面考察,同时,分析了其合作的主要内容及运行机制以及存在的主要特点。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在经济合作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2005202

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非常重要的国际河流,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中国境外段称为湄公河。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reat Me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GMS)成立于1992年,发起机构是亚洲开发银行,包括的主要国家是湄公河沿岸的国家,分贝是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湄公河区域由这六个国家共同管理,其经济联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强这一区域的合作,有利于其提高国际竞争力。

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

1.1 次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多样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大湄公河次区域各个国家的优势资源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实现合作的前提。目前,“加强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的合作共识。经济发展互补性和多样性推动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这一地区尚未完全开发,原始风貌保存的较好,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较高。区域市场的工作性和互补性有利于全面开发次区域的丰富资源,促进资源共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有利于消除次区域市场统一的各种障碍,促进次区域市场的准入,从而方便建立统一大市场。

1.2 区域内各国政治关系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湄公河是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主要纽带,也是连接东盟和中国的重要桥梁,它的地理位置具有非常的战略意义。只有通过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合作才能带动区域内各国的政治互动和安全合作,建立一个致力于将和平和稳定作为稳定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之基石的次区域,这对次区域各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符合该区域人民的根本利益。

2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机制和特征

2.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

(1)为了推进次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建设经济走廊,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贸易合作,其合作领域涉及从投资、生产、销售到基础设施建设一整个链条,被称为经济走廊,这一走廊采用了最新的合作理念,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把这一区域的劳动力流动和物资流动都结合起来,大大推动了次区域贸易投资的便利化。

(2)为了建设完整的交通便利化系统,要推动次区域交通合作,“想致富,需修路”,大湄公河次区域交通设施比较落后,这一问题成为了制约这一地区合作与开发的瓶颈,通过GMS等各方的努力,次区域内六个国家都规划了自己的交通设施建设,把合作的触角延伸到海洋、陆地和空中这一立体范围内,使次区域内的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更加通畅。

(3)着重培育和开发次区域的人力资源,经济的合作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21世纪,科技是第一生产率,只有培育掌握先进科学知识的专业技师人才,才能提高这一区域的经济合作能力,培养在交通、农业、电力、通讯、环境、卫生和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通过研讨会和干部培训班等方式,加强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4)发展次区域电力贸易,建立次区域能源大市场。电力合作是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其区域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电力发展也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通过电力联网和电力交易,能够为该区域提高稳定的电力供应。次区域电力贸易将为各国乃至整个次区域带来较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各国维持电力设备所需的投资。

2.2 区域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经过二十二年的探索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自行的运行机制。

(1)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GMS),GMS于1992年开始施行,经过构建合作框架阶段、优选项目阶段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现在已经形成了包含中国云南、广西两省(自治区)以及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5个国家,涉及交通、能源、环境、人力资源、贸易和投资、旅游、通信和禁毒等8各合作领域的运行系统。目前此项目的重点就是加强次区域的基建和有关贸易投资政策等环境建设。在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过程中,亚洲开发银行为成员国提供了一个非正式多变合作机制。各参与国享有完全的自主权,所有决定均需在部长级会议上协商,亚洲开发银行在其起到协调的作用,在此作用下次区域各国不断取得共识和共同发展。

(2)领导人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最后决策层是领导人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各成员国按照国明字母顺序轮流举办,目前领导人会议已成功举办了四次,第一次领导人会议是2002年11月在金边举行,第二次于2005年7月在昆明举行,第三次于2008年3月在万象举行,第四次于2011年12月在内比都举行,与会成员国确立了未来十年的合作前景,进一步加强了成员国的关系。

(3)部长级会议,部长级会议每年举办一次,到2013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已经开过23届。

(4)湄公河委员会,新湄公河委员会(Mekong River Commission)是于1957年成立的湄公河下游协调委员会的基础上产生的。依照协定建立的新湄公河委员会取代了原来的湄公河临委会。

2.3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

(1)多层次、大范围和开放性的区域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涉及面广,比如农业、贸易与投资、交通运输等领域。在次区域合作机制中,次区域中的所有利益相关方有着相似的目标及共赢的利益,但由于各个利益相关方受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的不同,又都有不同的利益侧重点,合作内容能否照顾各方利益实现“多赢”,是合作需要攻克的难题。

(2)构建了政府部门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关系,区域合作采取的是“大合作”的模式,主要是“政府推动、市场牵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这一合作包含政府组织、私人组织和中介组织和非盈利组织,根据实际情况把区域内流过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事实上,次区域经济合作具包容性,摒弃排他性。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运作,首先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并从合作开始,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顺利合作和发展离不开亚洲开发银行的前期评估和资金支持,以及各国政府的积极合作姿态,同时,私立财阀和民间非盈利组织也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3)建立互利合作、和平发展的机制。良好的合作离不开各国自身利益不受侵犯的前提。目前GMS达成了相互平等尊重的合作共识,由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资源和经济上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各国之间有谋求合作的空间和潜力,面向行动、注重成敖、循序渐进的合作方式直接有效地推动了次区域合作模式的形成。在共同建设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强贸易往来,在开展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人才、资源等领域的合作,有利于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3.1 次区域内各国经济实力较弱且发展不平衡

次区域的六国均为发展中国家,与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合作组织相比经济实力较弱,且发展很不平衡,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是中国和泰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属于较好水平,但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压力较大,泰国政治局势不稳定,经济结构单一等造成经济发展不稳定;第二梯度的是越南,在发展中国家处于一般水平。2011年至2013年GDP同比增长分别为5.89%、503%和5.42;第三梯度的是缅甸。柬埔寨和老挝,这几个国家经济不发达,且经济环境差,基建设施不完善,购买力水平不高。从次区域整体观察,成员国的总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开发和大规模跨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开展。除少数国家以外,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人均GDP较低,如果通过区域合作使成员国脱贫仍是重要问题。

3.2 次区域合作既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通过分析可知,次区域合作的投资和贸易合作机制仍不健全,由于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导致了贸易差额存在严重的差额。同时由于成员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生产的规模化难以实现。从而使得产品成本较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同时,各国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非关税壁垒等制约了要素流动。

(2)次区域市场发展不够成熟,经济体制不完善。由于次区域很多成员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其特点是政府过多干涉,闭关锁国,工业化程度低,成员国国内的要素市场还没有形成,有些国家尚处于经验积累阶段,市场经济机制没有形成,法治不健全和机构设置混乱,尤其是导致成员国合作不确定性增加的不完善的市场制度,这都严重影响了次区域合作与开发。

3.3 次区域人才缺乏,劳动力素质有待提升

次区域成员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有效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大湄公河流域教育普遍落后,由于人才因素缺乏导致生产成本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力营养不良和健康状况普遍低下造成了劳动力素质较低,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人才缺乏的原因导致的次区域合作的效率低下,限制了经济合作的深化和拓展,也影响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

4 进一步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

4.1 完善次区域公共管理机制,推进已有的合作机制走向制度化

只有设计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解决次区域各个成员国间的跨国公共问题。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推动,目前有四种国际组织机制在发挥作用,分别为新湄公河委员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小区域经济合作,东盟一湄公河领域开发合作。新湄公河委员会主导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小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指中、老、缅、泰“黄金四角”地区。这些组织机制在驱动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应进一步改善其机构设置框架,进一步发挥其作用。

4.2 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各国以及各机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推动需要一个综合性质的机构来协调区域内各国的行为,要通过制度创新来使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统一到合作层面上来,鼓励各类各方利益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各国以及各机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化解次区域内存在的贸易障碍和其他非统一政策法规造成的阻碍。

参考文献

[1]吴东新.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与老中经济合作[D].黑龙江大学,2011.

[2]毛胜根.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历程、经验及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12.

[3]苗丽.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与中国的功能定位[D].上海师范大学,2011.

[4]陈刚华.中国(大西南)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战略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

猜你喜欢
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浅析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特征
中国民生的两大主题: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
新时期对加强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思考
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现状及策略
俄罗斯贸易壁垒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黑龙江省对俄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升级研究
中国与南海周边5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