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个性化表现研究

2014-08-02 07:44王宏
艺术评鉴 2014年4期
关键词:风格歌唱声乐

王宏

摘要:歌唱的个性化表现是一种总体的体现,需要歌唱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将科学的歌唱技巧与自己的声音、性格、情感、修养等各方面的独特性相结合形成一定的风格并整体呈现。本文通过实例的方式,将个性化歌唱包含的元素进行分析梳理,希望能给予教学者和歌唱者在个性化演唱方面以启发。

关键词:歌唱 声乐 风格 个性化

声乐教学家沈湘先生曾幽默地将歌唱的个性化表述为:“不要让学生替你唱,也不要替别人唱,要让学生唱自己”,“不要人人穿马褂,人人穿西服,一个人一个样”。莫塞尔对歌唱个性的看法是:“闻其声如见其人,歌声实质上乃是歌唱者个性的外貌”;瑞岗莱特也认为:“歌声应该永远是歌唱者个性的自然流露”。在歌唱艺术家们眼中,个性是歌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众多声乐论著中对歌唱的个性也多少有所提及,但专题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写作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将这些内容更为集中和系统地呈现出来。

拥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使听者过目不忘,是多数歌唱者的追求,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风格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包含有歌唱者的学习,选择和成长;个性化的表现又是歌唱艺术各领域的整合,除了众所周知的舞台表现,嗓音条件和技巧,还包括音乐素质、文化修养、艺术审美和个人内涵气质的提升,同时不可脱离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尊重原作的严谨态度。因此,本文写作的第二个目的则是借实例来梳理和分析个性化歌唱所包含的内容,并分享本人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一些经验。

一、以共性为基础

以尊重作品和背景为前提和追求个性并不矛盾,相反,如果走入了哗众取宠的误区而不将作品的思想内涵诚实地传达给听众,不仅不能打动人,还会引起反感,因此一名歌唱者在寻求自己演唱风格的路上,首先要建立好某种体系下的基础。歌曲的创作包含了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一度创作由词曲作者或作曲者完成,一首好的歌曲往往因其鲜明的特色和优美的旋律而经久不衰,而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美妙而富有诗意的歌词,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调式调性色彩及旋律等风格元素中。而词曲作家和作曲家的素材来源于时代和文化的背景,以及个人的选择和体验。这部分内容,即使在歌唱者进行二度创作时,也不应轻率地被改变,歌唱者对一首作品的艺术处理的基础,必须是对其思想含义、曲式结构、旋律色彩、民族特色等内容的分析。具体说来,演唱者需要不断提高对歌曲特点的分析把握能力,对歌曲的了解应该力求全面,如:演唱作品的基本情绪(宏伟、宽广、清新、风趣等)、风格(古典、现代、通俗流行、民族传统等)、性格特点(刚毅、温柔、沉稳、活泼等)以及判断需要以什么样的声音(有力饱满、轻快流畅、粗野豪放、细腻甜美等)去表现。尤其是戏剧艺术上,实现个性表现的前提必须是对人物的准确把握。如歌剧《江姐》中女主角是一个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知识女性的形象,声音要求细腻,圆润,柔中带刚;而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女游击队长,声音则需要天然淳朴,刚中带柔。

音乐作品的创作建立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生活习俗、宗教政治等不同层次的背景上,在歌唱者进行二度创作时,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开这些背景。例如说,一个时代的词曲作家并非有意为了被划入某种分类而创作,但是后人常常會把有共同点的作品归类,将过去的音乐总结为不同的乐派和类型。歌唱者也会在歌唱习惯上受到所处时代和区域的影响。人们不是以千篇一律的声音来歌唱,但是往往会更贴近于某种唱法,表达作品内容时也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例如古典作品中,艺术家会写出最基本的旋律,而歌唱者可以根据框架随性发挥,但是一般不能改变这些乐句的和声;又如,由作曲家明确写下的歌词断句以及节奏细节等是不可随意更改的。这是否说明,歌唱艺术的发挥会受到种种条件的束缚呢?答案是否定的。虽说时间和空间给艺术家带来限制,但另一个角度说,历史的烙印使我们的探究有迹可循。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升,人的生活习俗、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艺术审美、文化水平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若不对每首作品及其背景进行严谨的研究,就很难真实地反映和再现其应有的内容,演唱的“个性”也成了空穴来风,无根之源。

二、贯穿艺术生涯的选择

在积累了一定的常识后,相当的时期里,歌唱者是通过选择来逐渐建立风格的,这其中包括许多方面,如作品的选择、声音的选择、表现形式的选择和形象的选择等等。每一个演唱者都有自己不同的声音个性色彩,这是由于自身生理条件决定的。声音本质是不会改变的,能调整的是演唱中随情绪的需要对声音明暗强弱带来的音色的变化,以及对作品情绪、语言特点、语气和表情等的处理。所以,歌唱者在选择自己所要演唱的作品时,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性格特点,还要综合自己的偏好,能力,理解和演唱环境的需要方能扬长避短取得最佳效果。但是这个观念不可被误解为歌剧演员只能演绎和自己年龄相符的角色,因为在歌剧创作中,常常用男女高音塑造青少年,用中低音塑造中老年人,用女声扮演小男孩等,这是为了使声音与人物更加贴合,因此选择作品时歌唱者年龄不是考虑的必要因素。有鲜明的人物角色设定的作品和有特殊音域要求的作品,应该交由声部适合的演员来演唱,并且表演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如《玛依拉》一定要女声来演唱,并且最好是灵活的女高音;《嘎达梅林》则更适合深沉的男中低音演唱;《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不仅需要女高音演唱,还必须要用民族唱法来演绎。这是因为歌曲的音域不同,性格各异,有的内向腼腆,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庄重严肃,要力求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人物形象,再融入自己的个性,才能既形似,又神似。在歌者具备运用特殊嗓音的技巧能力的情况下,性别也不会成为歌者选择作品的局限,在戏曲音乐上,一直有男性演员反串女角的传统,从京剧名旦梅兰芳到当代的李玉刚,都用惟妙惟肖的表演征服了观众。但是由于文明的进步,如过去意大利阉人歌唱家,人为改变生理结构以追求完美的音色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

人们的歌唱受到生理条件的局限,不同性别、年龄,声音的特点从生理年龄来讲分为男声、女声的高中低不同声部和童声,同时还因为歌曲演唱风格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流行唱法等,这些都会因作品表现的需要而表现出不同的声音。以西洋声乐作品为例,演唱古典艺术歌曲声音要求圆润连贯,音色统一,强调细腻、柔美的声音表现;而歌剧则更多的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或英勇豪放、或文弱细腻、或泼辣热情、或深闺羞涩等。基于这一点,即使是同一名歌唱者要演绎相同年龄段的不同角色时,也不能只用一种声音。

优秀的歌唱者如同一个优秀的演员,能运用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物的把握饰演不属于自己年龄甚至性别的各种人物形象。在表现形式和形象的选择上,我们用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中女高音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作为一个案例来看,首先通过对歌词和意大利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女主角虽然口头上“寻死觅活”,其实不过是一名意大利少女用夸张的表达方式向父亲撒娇和求恳,“软硬兼施”最终软化了父亲。那么女高音在演唱那些看似“威胁”的乐句的时候,就不能真的满脸狰狞,更不能悲痛欲绝。这是前文提到的共性部分,在此基础上,女高音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塑造撒娇的具体形式,用什么样的嗓音,什么样的表情和眼神,什么样的形体,都是个性化歌唱的体现。

再次强调,即使是同一声部,声音也不能千人一面,否则虽然能完成作品的每一个音,但不能达到对作品性格内涵的表现。例如,帕瓦罗蒂,多明戈,我国的李双江,范竞马等等从声部上看都是男高音;苔巴尔迪、卡拉斯、我国的郭兰英、周小燕、吴碧霞等等歌唱家从声部上看都是女高音,但这些声音绝不会被混同,正是因为歌唱家们的歌唱富有个性。又如帕瓦罗蒂演唱的作品可以涵盖古今中外艺术歌曲、歌剧、民歌小调、现代流行歌曲等,他塑造的歌剧形象也个性不一,有英俊威武的英雄、有玩世不恭的世俗之人、有风流倜傥的英俊小生,他会相应地根据不同的音乐形象调整声音。

三、形成风格与突破风格的一些建议

(一)必要的歌唱发声技巧方法训练

各种歌唱技巧的训练,除了掌握好声音运用的强弱快慢、音色的明暗虚实、真假声的转换,还应根据不同嗓音条件与特点进行不同唱法技巧的针对性训练,正如约翰.阿历山大所说:“声音如指纹,每人都不同”。真正要想使演唱富有个性魅力,富有感染力,声音技巧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歌唱好比人们生活中表达交流感情一样,是会因情绪的喜、怒、哀、乐而使讲话的声音有大、小、强、弱、明、暗、快、慢之分,而歌唱训练的目的就是自如运用声音去表现诸多变化。歌唱训练包括呼吸的控制,发声器官的运用、共鸣腔体的调节、咬字吐字规律的准确把握。在声音表现上主要有连贯、跳音、不连不跳等以及面对不同强弱快慢声音和音色表现的训练,不被上述技巧所牵制是自由表现的基础。夏里亚宾认为:“每个人的喉咙在构造声音并不完全一样的,所以每个歌者都应该去探索他自己的歌唱方法”。由于人声在男女性别和声部高低方面的不同,声音训练方法也有所不一。

(二)慎用“不完美”的表现力,化腐朽为神奇

范竞马求学初期常被评价为“喉咙紧、喉器高”,演唱受到局限。但是众人眼中的这个“歌唱缺点”,在他的老师沈湘看来,加以打磨反倒能成为他的特点。如今范竞马的演唱不仅不受喉头所困,反倒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特殊色彩。范竞马没有一味纠结于“靠后”,“松”,“喉头放下”等发音理论,而是基于自己的个性发展出獨特又健康的演唱方式,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三)敢于精简自己的积累

歌唱者在整个演唱生涯中可能都在不断追求更好的演唱效果,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歌唱最终要打动的是人心而不是精密复杂的仪器,因此一切的技巧和常识都不应该掩盖歌唱最质朴的一面。例如,声乐学生初次体会到共鸣发音技巧的时候,往往会非常惊叹于自己发出的声音的丰富感,相对单薄直白的嗓音而言,这种轻松的,科学的大音量让他们非常享受,但是这种美丽的声音不应无休止地被使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歌曲,所有的片段都需要这样的声音。另一个例子是,上世纪末的一个时期,我国的民族唱法歌唱家们一度声音和作品都彼此相似,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闭上眼不知道是谁在唱”。这一时期的歌曲无疑是动听的,发声方法是科学的,演员的舞台表现是美丽的,但是失去了个性。这种现象在今天得到了改善,这也是“敢于精简”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沈湘,李晋玮.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

[3]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刘新从,刘正夫. 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风格歌唱声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