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
【摘要】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学科,需要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形成美好的情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厌读情况,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并且让朗读更有艺术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艺术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6.061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指把静态的文字语言转变成动态的声音,朗读是阅读的起点,也是低年级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综合性活动,眼耳口鼻都调动起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语文水平。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读起来,让课堂上充满读书声,让朗读发挥其最大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朗读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表现,可是不难发现,学生普遍不喜欢朗读,在规定的朗读时间内,大多数选择默读的形式。或者根本不用心,读过一遍仍然不知道课文写的什么。具体来说,朗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朗读时间不够。有些教师不注重朗读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朗讀时间,只重视生字的识记。或者仅让学生大致浏览一下课文,在学生不够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急于进行新课的讲解。这样学生学得一头雾水,对课文的具体内容、思想情感等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也教得费力,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不能进行很好的朗读示范,教师的言行是学生行为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和兴趣爱好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不能因为自己不感兴趣就忽略朗读的教育。教师首先要情绪饱满,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示范朗读,这种积极的态度会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并且,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培养情感。
2.朗读目标不准确。朗读是一种学习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和学习课文,教师要教给学生不能为了朗读而朗读。现在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没有正确的目标,教师留出的朗读时间内能够积极进行朗读,但是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机械式地进行朗读。甚至朗读过后,还不知道课文中写了什么内容。这种情况下,朗读既浪费了时间,又是无用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和目标去朗读,比如,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让他们找出课文中写了什么事,哪些人物,做了些什么事等等。这样学生朗读的时候,不仅用眼、用口,也用脑、用心去朗读。
3.教师的引导不够。教是一门艺术,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什么时候都要发挥引导作用。教师不能按照干巴巴的要求去指导学生的朗读,这样起不到作用。教师要通过亲身的实践进行引导,在朗读示范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学会句读,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并且进一步读出感情。教师的朗读要特别注意感情、气势、停顿等,能够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去。比如,教师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就要实际去做,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和领会。
二、怎样进行朗读教学
语文世界丰富多彩,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朗读艺术,加强学生对语文课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喜欢上朗读,喜欢上语文。
1.教师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教师要准备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因此,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深刻掌握朗读的精髓,对每篇课文或者文章,都能够读出相应的感情,读出气势,读出精彩。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例如发音、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并尽量把这些技巧交给学生,运用到朗读中去。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对朗读目标和朗读任务等都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在朗读时,对学生提出正确恰当的目标,才能正确判定学生的朗读状况。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要确定不同的朗读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抒情文要读得有感情,或沉重、或深情,记叙文要读得流畅、平实、严谨等。最后,教师要全面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思想感情等,掌握课文中必须做到的朗读重点和技巧等,引导学生也注意这些问题,体会课文的情感达到预想的朗读效果。
2.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把朗读不是当成任务对待,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首先教师要通过示范朗读培养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有时候不能正确把握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对课文的朗读不到位,也就感受不到朗读的乐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在教师的朗读过程中受到情绪的感染,对朗读有个清晰的感官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朗读做到准确、规范、有感情,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其次,教师要通过朗读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最符合学生的需要,同时形式和类型也很丰富。如果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都采用单一的朗读形式,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并且使得朗读过程枯燥无味,毫无美感可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例如自由朗读、齐读、领读、分角色读等,教师要按照课文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举行一些小活动,来激励学生进行朗读,并且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3.分层次练习,逐步提高。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朗读基础的训练,包括准确识记字音,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这些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教师还要把一些技巧,如停顿、重音等教给学生,让学生为朗读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要求学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课文,中间尽量不要出现重复、卡壳等现象,能够正确句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作正确的停顿、重音等。最后,就要要求学生通过多次的朗读,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做到情绪饱满、感情真挚恰当等,并能够影响、感染听众。用心领会课文、朗读文章,才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总之,朗读是一项学习语文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只要方法得当、勤加训练、正确指导,就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