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扬州曲艺的唱腔初探

2014-08-02 05:04李梓
艺术评鉴 2014年9期
关键词:道情弹词唱腔

李梓

摘要:扬州曲艺的曲调特色、唱腔风格以及舞台表现等等在民国时期已经定型,非常值得我们去细心探研。本文开展的扬州曲艺唱腔研究,旨在透过“活态”的音乐艺术形式,追溯其文化与历史,探究其声乐演唱的传承性、时代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扬州曲艺 清曲 弹词 道情 唱腔

扬州曲艺包括清曲、弹词和道情以及鼓书、锣鼓书、唱梨膏糖、和唱麒麟等。尤以前三者体量大,影响大。它的曲调特色、唱腔风格,以及舞台表现等等在民国时期已经定型,非常值得我们去细心探研。本文就扬州曲艺中清曲、弹词和道情的唱腔做一个浅析。

一、扬州曲艺的清曲唱腔分析

扬州清曲唱腔技巧。集中体现在正确把握字腔和腔格,以及对气、板、声、韵和唱法等几个方面的运用上。所谓正确运用唱法,实际指歌唱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概括起来四个字:“气、板、声、韵”。优秀的艺人在演唱中能够随心所欲地运气,以致连续唱几十分钟也不觉吃力,而且在換气时使听者感觉不出,似乎声音从未中断。“气”可以说是歌唱的基础。“板”,就是节奏。其种类有快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延长板、缩短板、自由板等。学唱者必须学会板眼。“声”,就是唱曲发出的声音。声音是否宏亮、清丽、圆润、自然,决定着演唱的直接效果。“字韵”,即吐字与行腔。吐字必须纯正,才能使人听懂词音;行腔必须圆润,才能使人产生美感。清曲艺人从实践中体会到:即使嗓子条件很好,如不懂唱法,也不会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反之,即使嗓子条件差些,如能熟知各种唱法和用气,并善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也能唱出动人心弦的词曲来。

那么,该正确处理调式呢?清曲曲牌的调式有宫调、商调、徵调、羽调几种。板式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及一板七眼,极少数曲牌如[小上坟]为一板无眼,即1/4。一板七眼称“增板”或“大板”,如[满江红]。音阶多为五音阶,“4”音和“7”音均少见。这就要求演唱者在保持主要骨架音的基础上,改变曲调中的部分节奏和音的高低,或给以各种倚音装饰。

二、扬州曲艺的弹词唱腔分析

扬州弹词表演有单档、双档两种形式,单档为一人表演,双档为两人表演。双档表演时,演员分坐书台左右,相互配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声调对话,上手演员侧重叙述,唱曲大多由下手演员担任。其说表多用扬州方言,起角色时也用外地“码头话”,以区别和刻画人物。表演者登台校准弦音后,常先弹奏一曲或弹唱“开篇”一首,然后再进入正书。表演中特别强调细腻传神,有些学者们认为扬州弹词的细密超过苏州弹词。另外,《寄生草》、《剪靛花》、《满江红》均是清代中叶扬州流行的俗曲。

音乐方面,扬州弹词常用曲牌有《三七梨花》、《琐南枝》、《沉水》、《海曲》、《道情》等,以羽调和商调居多。曲调朴实典雅,古色古香,多年来少有变化。唱词有代言体和叙事体,一般为三字句或七字句,可适当增减字,多为偶句押韵。伴奏时上、下协调默契,三弦弹骨架音,疏放雅朴,琵琶则润密多变,跌宕绮丽,谓之“三弦骨头琵琶肉”。表演者自弹自唱,以坐唱为主,声腔优美婉转,细腻动人。扬州弹词的曲调不很丰富。但扬州弹词在历史上的曲调是否就是如此单调,尚值得研究。

考究扬州弹词的唱腔,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第一,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其表演与评话大致相同。所不同者,一是更加讲究字正腔圆,语调韵味;一是演示动作幅度更小,重在面部表情。说表多用扬州方言,起角色时也用外地“码头话”,以区别和刻画人物。第二,常用曲牌以羽调和商调居多,朴实典雅,古色古香,多年来少有变化。唱词安排在书词当中,有代言体和叙事体,伴奏时,三弦弹骨架音,疏放朴实,琵琶则润密多变,跌宕绮丽。第三,上演书目繁多。扬州弹词经常上演的传统书目,有《玉蜻蜓》、《珍珠塔》、《双金锭》、《落金扇》、《白蛇传》等。其传统书目的内容,大多讲述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家庭和社会故事。书目大都据说唱印本改编,而内容比印本丰富,也颇有与印本不同之处。韦人、韦明铧据张慧侬口述整理出版的《珍珠塔》,是扬州弹词唯一公开出版的完整书目。

三、扬州曲艺的道情唱腔分析

扬州道情表演形式古老而简朴。演唱者多为一人,左臂怀抱渔鼓并手执简板。具体打法因人因地而异,站唱、坐唱皆可,形式比较自由。扬州道情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有说有唱者,说唱并重。

扬州道情有诗乐特征,同时又吸收了苏北地区民歌小调,委婉而活泼。常用曲牌有20多支,其中《耍孩儿》、《浪淘沙》、《步步高》等,系全国道情流行地区普遍传唱的道牌,其余多则来自本地民歌,部分曲牌与扬州清曲、扬剧曲牌同名,曲调也大体相似,如《跌断桥》、《梳妆台》、《倒板桨》、《鲜花调》等。扬州道情演唱时的音乐旋律更多质朴而富有民间气息,演唱节奏也相对自由。现流行于世的《板桥道情》有别于异地《道情》,它采用的是流行于扬、淮间的两种“淮扬小调”,一为“宫”调式,一为“羽”调式,尤以“宫”调式最为盛行。从道情演唱内容的演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道情衍化的脉胳。元代燕南芝庵《唱论》云:“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民间艺人们演唱道情的内容更无拘束,且因演出场所不同而变化。

道情以演唱单支曲居多,或作为短曲演唱,或在说唱长篇故事中夹唱。流动演出以短篇为重,曲目由艺人视情况选唱,在街头见什么店唱什么内容,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唱词,清明唱《西湖会》,端阳唱《盗仙草》,中秋唱《游月宫》,冬天唱《踏雪寻梅》等。短篇曲目以劝世、祝福、祝寿居多,也有唱神仙、才子佳人、英雄好汉的。书场演出道情的艺人多说唱中、长篇。主要书目有《珍珠塔》、《白蛇传》、《封神榜》等。多数系改编自弹词,内容大致相似。也常连缀多支曲牌来抒发人物的复杂思想感情,类似清曲的套曲结构。

以上开展的扬州曲艺唱腔研究,旨在透过“活态”的音乐艺术形式,追溯其文化与历史,探究其声乐演唱的传承性、时代性、审美性和艺术性;以及从唱论的历史观及艺术论的角度,揭示其本体的价值,包括艺术程式化、唱法独特性、艺术表现力、唱法共融性等唱论特点。并从艺术形式的唱法中,梳理出风格、语言、音乐表现等核心唱论要素。

猜你喜欢
道情弹词唱腔
濒临消失的曲种——长沙弹词
义乌道情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非遗长沙弹词传承现状、困境及对策的实证研究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道情窝”里的演唱家
——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访谈录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陆澹安《啼笑因缘弹词》创作始末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