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琴道,姚扬,乔琦,白卫南,方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2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区域特点
钟琴道,姚扬,乔琦*,白卫南,方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2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理念整体转型、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综述了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系统性探索阶段、全面试点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总结了其发展特点;与此同时,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区域分布、类型分布以及不同类型的区域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区呈现较明显的差异性;最后,对东、中、西部地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特点和经验进行了评述。针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类型、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分布;区域特点
我国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加之在国际环保思潮及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新热潮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进入我国[1]。经过十余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了工业园区过去唯GDP论发展方式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理念转型[2-3],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资源能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以及环境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支撑。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了我国相关部门和学者的重视[4-6],是践行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方式具有多样性,包括自发组织、政府引导、市场催生等多种途径[7],目前影响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由于数据获取的原因,笔者选择以统计数据相对较全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核心,参考部分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状,重点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及区域发展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与布局提供参考。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不同时期的目标、工作重点和取得的成效有所差异。按其发展特点可将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系统性探索阶段、全面试点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
1.1 系统性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2006年)
1999年10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实施“中国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研究项目”,首次在我国工业园区引入生态工业理念。2001年8月,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示范工程——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开始试点建设,标志着我国开始了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的系统性探索工作[8]。经过6年不断摸索,根据2007年4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正在创建的工业园区数量达到24个[9]。
该阶段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特点:
1)各类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需求逐渐显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逐渐从以行业类园区为主向综合类园区扩展,建设主体的多样性充分反映了各类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的需求日益增加。
2)静脉产业类工业园区成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一种类型。2006年9月,青岛新天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10],标志着以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为核心产业的静脉产业园区成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一种新的工业园区类型。
3)确定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分类指导原则。通过实践总结,根据工业园区的产业(行业)特点,确定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分类指导原则,即将工业园区分为行业类、综合类和静脉产业类3种类型,并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建立了相应的标准体系。
1.2 全面试点阶段(2007—2012年)
2007年4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51号)[11],三部委联合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其他工业集聚区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标志着我国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进入了全面试点阶段。
2011年12月三部委召开第二次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加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环发[2011]143号),制定了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着力建设50家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12]。
该阶段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特点:
1)建立了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委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和环境综合整治等多个方面。三部委共同推进的新型管理机制的建立很好地协调了上述需求,提高了管理效率,拓展了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思路。
2)验收命名工作开始启动,强化了动态管理机制。三部委发布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07]188号)等政策文件,规范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创建、验收和管理工作。2008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验收批复,成为我国首批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从管理的角度,该阶段加强了相关标准的完善,对HJ 274—2009《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再次进行了部分指标修订;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加强了生态工业园区的能力建设,强化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动态管理机制。
3)低碳经济成为建设新要求,彰显了管理持续完善的思路。2010年,三部委发布《关于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通知》(环发[2009]1359号),将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和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园区内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1.3 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2013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13],生态文明理念对其建设提出了更明确和科学的要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理论和内涵将进一步深化,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入了新的深化发展阶段[14]。
2.1 区域分布
2.1.1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由于受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实践过程中也呈现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首先是数量上的差异,2001—2005年,东、中、西3个地区新增加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数量相差不大,在3个地区的推进基本较平衡;2006—2009年,东部地区平稳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中部和西部地区基本停滞,3个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在数量逐步拉开距离;2010—2013年,东部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数量急剧攀升,中部平稳,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总量和增速来看,我国东、中、西部3个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85家园区中,东部地区61家,占总数的72%,其中,已验收的全部来自东部地区;中部地区15家,占总数的18%;西部地区9家,占总数的10%(图1)。
图1 2001—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国家生态 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Fig.1 Chines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eco-industrial parks growth in three regions from 2001 to 2013
截至2013年12月底,三部委已组织专家论证通过85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其中22家已正式得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命名[9]。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分布如图2所示。
注:底图来源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审图号为GS(2008)1360号;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12月。图2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分布Fig.2 Loc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eco-industrial parks
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主要由东部地区主导,其中又以长三角地区数量较为集中(图2)。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和直辖市有37家工业园区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其中已验收的13家,分别占在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总数的44%和验收批准总数的59%,其他地区发展较为平缓。
从单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看,江苏、山东、上海、浙江拥有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数量最多(图3),仅江苏省目前就有9家验收以及13家在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上海、浙江虽然起步较晚,但每年新增数量较为稳定,呈后来居上趋势。201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如江西、辽宁、新疆)参与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之中,截至2013年12月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已覆盖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部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了零的突破,呈现从东部逐渐向中部和西部扩展的趋势。
图3 2001—2013年各省、直辖市累计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园区数量Fig.3 Chines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eco-industrial parks growth by provinces from 2001 to 2013
2.1.2 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一些省(市)在充分参考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特点,初步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目前,江苏、山东已分别有94家、19家工业园区开展了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广东、浙江、四川、云南、江西等省还有一批省(市)级开发区也正在积极地开展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彰显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2 类型分布
按照主导行业构成,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可分为综合类园区、行业类园区和静脉产业类园区3种类型。各类园区由于受产业特点、经济基础及管理部门不同的影响,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实践过程中也呈现较明显的差异性。2006年以前,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主要以行业类园区为主,覆盖了制糖、电解铝、盐化工、矿山开采、磷煤化工、钢铁、氧化铝和煤化工等行业。2006年5月—2009年,综合类园区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势头明显,2010年以后,综合类园区数量快速攀升。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参与建设,数量快速增长;其次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性稳定上涨,以及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图4)。从图4可以看出,2007年以后,行业类园区只增加了3家,静脉产业类园区没有增加。表明在此期间,行业类园区、静脉产业类园区由于组织机构不健全,建设主体欠明确等因素的制约,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趋势明显下降,其也是下一阶段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应给予更多关注之处。
由图4可知,截至2013年12月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综合类园区72个,占总数的85%;行业类园区12个,占总数的14%;静脉产业类园区1个,占总数的1%。
图4 2001—2013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类型建设情况Fig.4 Three types of Chines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eco-industrial parks growth by provinces from 2001 to 2013
2.3 不同类型的区域分布
从区域角度看,东部地区不仅拥有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数量最多,类型也最齐全,综合类(55家)、行业类(5家)、静脉产业(1家)在东部地区均有分布;同时也可看出,东部地区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园区发展相对较缓慢。中部和西部地区目前尚无静脉产业类园区,综合类和行业类园区数量较为均衡,但2010年以后,综合类园区发展势头明显,行业类只增加了1家园区,发展相对滞后。
在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有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只有综合类园区。行业类园区所在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除了山东和内蒙古各有2个行业类园区外,其他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只有1家行业类园区(图5)。山东省不仅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中涵盖了综合类、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园区3种类别,在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中,也建有2家行业类园区和1家静脉产业类园区。
图5 2013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类型情况Fig.5 Three types of Chines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eco-industrial parks by provinces in 2013
3.1 东部地区建设特点和经验
3.1.1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东部地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突出表现在通过工业共生系统的形成,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表现为:1)逐步转移淘汰落后产能;2)培育新兴产业,优化提升现有主导产业;3)集聚高新技术产业,整合国内外各类高端创新要素。目前,苏州工业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等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基本维持在60∶40~70∶30[15]。
3.1.2 开展绿色招商,提高土地利用率
东部地区通过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实现绿色招商。通过引进延伸产业生态链网、产品关联度大、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资源环境要求的项目不予准入,从源头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如苏州工业园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以来,累计否决项目达300多个,减少投资额达30亿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16],在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工业园区中,东部、中部地区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5.9亿、15.75亿元km2,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的12.04亿元km2,反映出东部、中部地区生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近,东部略好于中部,高于西部。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单位土地产出从2007年的150亿元km2,增长到2010年的276亿元km2,4年内增加将近1倍;横向比较来看,其单位土地产出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工业园区,达到国内最领先水平。
3.1.3 开展科技创新,突破生态工业技术瓶颈
东部地区生态工业园区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解决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技术瓶颈。苏州高新区几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省环境保护科技项目,建成了五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3.1.4 强化园区精细化管理,创新环境管理机制
东部地区特别是上海市在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中,引导园区着力搭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企业生态沙龙、废物交换平台、共同环境行动宣言等各种生态服务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培育企业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社会责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漕河泾开发区开展综合碳审计、园区特征污染物VOC监测和减排示范;同时建立了以GIS环境管理体系、环境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固体废物交易平台为主体的环境数字化信息平台体系。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了排污权交易、污染物总量有偿使用、污水排放IC卡管理和环境责任保险等措施,鼓励“先行先试”,创新环境管理机制。
3.1.5 凸显特色创建理念,突出企业创建主体地位
经过几年的建设,东部地区生态工业园区逐渐凸显特色创建理念。例如,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以“引领现代工业的生态文明,实践绿色金桥的低碳文化”为主旨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形成了对现代制造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效应。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以“高端产业、低碳发展”为生态创建的理念,在产业高端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亮点。
在创建生态工业园区过程中,企业才是生态化的建设主体。东部地区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采用多种手段、形式,鼓励和帮助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产业转型;通过举办多种交流会等形式,提高企业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认知,引导企业之间形成物质闭环流动,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
3.2 中部和西部地区建设特点
3.2.1 资源能源优势突出,但大多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在能源、矿产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特色行业的发展以及生态工业链构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但大多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且长期以来中部和西部地区过度依赖于资源的初级开发和利用,工业与环境不相容的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求。研究表明[17],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内蒙古包头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中部和西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对于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先导作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已成为中部和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3.2.2 基于一个或几个行业的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正日趋成熟和完善
中部和西部园区往往围绕几种少数产品构建一条或几条产业链,并将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拓展,打造出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系统。如郑州上街区的铝工业和阀门工业2条产业链,贵阳开阳磷煤化工基地的“磷-煤-电-碱”多业并举的产业系统,以及广西贵港围绕甘蔗制糖构建的产业链等,由于丰富的资源储备,这些行业起步较早,规模不断壮大,技术和工艺日趋成熟完善。
3.2.3 总体发展相对滞后,局部水平层次不齐
生态工业的理念已经逐步引起中部和西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者的关注,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受到资金、技术、人力以及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程度不高,很多园区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理念和举措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发展空间很大。
中部和西部生态工业园区之间发展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起步较早的广西贵港、包头铝业产业园等在其各自独具特色的产业链发展带动下,各项建设工作都位于中部和西部园区的前列。而其他资源能源禀赋不是很明显的园区,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难以形成较突出的优势产业,生态工业链的构建更为困难,发展较为缓慢。
伴随着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可将其大体分为系统性探索阶段、全面试点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3个发展阶段。总体来看,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地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主要由东部地区主导,其中又以长三角地区数量较为集中;2010年以后,东部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数量急剧攀升,中部平稳,西部地区相对滞后。从生态工业园区的类型来看,综合类园区的比重最大,占85%,其次是行业类园区,占14%,静脉产业类园区最少(1个),占总数的1%。2010年以后,综合类园区数量快速攀升,主要是由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参与建设,其次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积极性稳定上涨;行业类园区、静脉产业类园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趋势明显下降。如果按照目前发展态势,生态工业园区的地区差距、类型差距将越来越大,在下一步工作中,应给予更多关注。
通过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特点和经验分析可知,东部地区生态工业园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绿色招商、土地利用率、生态工业技术创新、园区精细化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在下一步发展中,东部地区生态工业园区应着重在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生态产业链和副产品交换网络构建与完善,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发力。对于基础条件较差、发展相对滞后的中部和西部生态工业园区,首先,工业园区建设者要充分意识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转变唯GDP论的发展方式;同时,要结合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结构具有较强资源指向性等特点,因地制宜,有步骤地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区。
[1] 熊艳.生态工业园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63-67.
[2] TIAN J,LIU W,LAI B,et al.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of eco-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64:486-494.
[3] 田金平,刘巍,赖玢洁,等.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经济和环境绩效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119-122.
[4] 段宁,魏晓琳.关于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环境保护,2002(2):40-42.
[5] 王军,岳思羽,乔琦,等.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2):175-179.
[6] 乔琦.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绩效评估[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1(1):82-86.
[7] TADDEO R,SIMBOLI A,MORGANTE A.Implementing eco-industrial parks in existing clusters:findings from a historical Italian chemical sit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33:22-29.
[8] 石磊,王震.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2000—2010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0-66.
[9] 环境保护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名单[EBOL].(2014-04-18)[2014-04-26].http:kjs.mep.gov.cnstgysfyqm201302t20130222_248379.htm.
[10] 环境保护部.关于同意青岛新天地工业园(静脉产业类)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复函(环函[2006] 347号)[EBOL].(2006-09-11)[2014-04-26].http:www.mep.gov.cngkmlzjjh200910t20091022_173643.htm.
[11] 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51号)[EBOL].(2007-04-03)[2014-04-26].http:www.mep.gov.cngkmlzjwj200910t20091022_172456.htm.
[12]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环发[2011]143号)[EBOL].(2011-12-05)[2014-04-26].http:www.mep.gov.cngkmlhbbbwj201112t20111208_221112.htm.
[13] 智静,乔琦,姚扬,等.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3:526-532.
[14] 孙启宏,白卫南,乔琦.我国循环经济规划现状与展望[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4,4(1):1-7.
[15] 田金平,刘巍,李星,等.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60-66.
[16] BAI L,QIAO Q,YAO Y,et al.Insights on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national demonstration eco-industrial parks in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70:4-14.
[17] 张雪梅.关于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思考和建议[J].西北人口,2004,3(97):49-55. ○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industrial Parks in China
ZHONG Qin-dao, YAO Yang, QIAO Qi, BAI Wei-nan, FANG Lin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Industry,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Eco-industrial parks provide a profound approach to promot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full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industrial parks. It is also one important suppor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eco-industrial parks was reviewed,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i.e. the systematic exploratory stage, the pilot stage, and the new stage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types of eco-industrial parks, their regional distribut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eco-industrial parks were analyzed, displaying obvious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or different types.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of eco-industrial parks construction in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were reviewed. Several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ere put forward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imbalan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eco-industrial park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and types.
eco-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progress; distribu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1674-991X(2014)05-0429-07
2014-04-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3248);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2012YSGQ17)
钟琴道(1987—),男,硕士,主要从事清洁生产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理论研究,cdazhongqindao@163.com
* 责任作者:乔琦(1963—),女,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以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理论研究,qiaoqi@craes.org.cn
X171.4
A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