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惠萍
摘要:《温州诗歌史(先秦至两宋时期)》是当前第一部系统论述温州诗歌发展状况的学术著作。该书框架结构明晰,章节间脉络贯通,自成体系。论述时注重在大的文学史背景下把握诗歌发展规律,又能立足地域文化突出温州诗歌自身发展特点,对诗人成就评价到位。总体而言,该书既严谨精妙又平易近人,利于温州诗歌进一步的研究和传播。
关键词:温州诗歌史结构内容受众温州诗歌源远流长,其数量难以计算,质量也较高,受到历来选家和诗歌研究者的关注。古代就有明人赵谏所辑《东瓯诗集》,清人曾唯选编的《东瓯诗存》,近来又有黄世中等选编的《温州古诗选注》。这些选本对温州诗歌的普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对温州诗歌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上,未有深入挖掘。新世纪以来,也有更多学人研究温州诗歌,其中钱志熙的《试论“四灵诗风”与宋代温州地域文化的关系》,杨万里的《地域文学交流与南宋温州诗歌创作》等期刊论文在学术界很有影响,甚至也有研究温州个别诗人及其作品的学位论文,这些论文对温州诗歌的探讨深入透彻,但仍局限于对某个时期、某种诗歌现象或某个诗人的研究。当前,我们亟需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温州诗歌发展状况的学术著作。张一平先生的《温州诗歌史(先秦至两宋时期)》就是这样一部应时、应需而生的学术著作。该书有如下几个突出特征值得我们学习:
一、框架结构明晰,章节间相互联系自成体系
该书以历史朝代为轴线,论述了先秦至两宋时期的温州诗歌发展状况,有以下三点让笔者感受最深:
首先,该书在章节题目拟定上,匠心独运,题目简括得当,一二字便能精确概括章节内容,突出论述重点。如第一章是东瓯国颂诗,一个颂字便点出了这一阶段的诗歌性质为颂歌。第二章为江左仕宦游寓永嘉诗,该时期的诗歌均为仕宦游寓诗,温州本土的诗歌并未出现,这就是“游寓”简单二字包含的信息量。再者颂诗前面的修饰语是东瓯国,第二章有“江左”“永嘉”二字样,第四章以后才有温州二字,其实这是非常符合史实的,作者治学严谨也由此可见。东瓯国是温州在先秦两汉时的称谓,而江左则与晋朝南迁有关,虽未点明时期,然江左仕宦游寓几字便能让人感受到东晋王朝南迁风雨飘摇、偏居一隅的时代背景。永嘉便是这时温州的称谓,直至唐朝才有了温州这个称呼。地域名字几经更换,不是为了求新求异,而是为了求真求实,此中深意,读者不可不察。总体看来,章节题目简明准确,本书的框架结构便自然呈现且清晰明了,便于读者把握。
其次,章节间相互联系,前后呼应,浑然一体,颇见作者驾驭功力。本书第四章第一节中写道“唐宪宗一朝,温州寓居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为宋代本土诗人的出现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1],此处虽仍在论述唐朝寓居诗人,却已为后面的宋诗作了铺垫,点出了两者的因果关系。
此外,该书对重要诗人作单章介绍,如第三章重点突出谢灵运,实因其对后世温州诗歌的产生、发展和风格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且该书个别章节论述重要诗人时,也会因一点相关性而顺带介绍其他诗人,有条不紊,安排合理而不显零碎。另外,该书对存疑问题在章节中暂不作说明,而在该章节后有附录论文,这些论文都是论证极为精详的文章,极有启发意义。
二、既有诗的广度亦有史的深度
首先,善于在大的文学史背景下,把握诗歌发展规律。该书第一章东瓯国的颂诗是溯源流,以史料判断温州诗歌可上溯至汉惠帝时,东瓯王被册命,必有庆贺之宴,故有诗乐舞一体的宴会贺诗,又据东瓯王乃大禹、越王之后,作者大胆推想,其地之人必会在宴会上用到《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歌咏大禹、勾践等先祖的颂诗。在中国诗歌史上,首先出现的便是诗乐舞一体的诗歌,代表作品就是《诗经》。《诗经》中分《风》《雅》《颂》三种,其中《颂》则是出现最早的,而颂便是歌颂先祖的诗歌。初建国的东瓯出现的最早诗歌也便是颂之类的诗歌。温州的先秦时的诗歌文献是极匮乏的,该书在大的文学史背景下,遵循诗歌发展规律,以颂诗填补了这段时期的诗歌史空白,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并且从第一章的先秦两汉至第五章的两宋的诗歌发展均与大的文学史发展脉络相契合。地方诗歌发展不会越出大的文学史格局之外,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该书以地方诗歌发展印证了文学史诗歌的发展规律。
其次,立足于胚孕这些诗歌及诗人背后更具体的地域文化背景。该书是一部地方性的诗歌史,当然要立足地方,这样地方诗歌史在大的文学史背景下也有了它发展的独特性和侧重点。温州地域文化中移民文化突出,作者在论述时特别强调“寓居”“宦游”字眼,就是立足于温州从两晋时便有大量外来人进入的史实,他们或在此暂居或游览风景,因是游览的初衷居多,其诗歌便大多是山水风景和地方名物的吟咏,山水诗人谢灵运便是不可绕过的论题,之后的诗歌也都带有吟咏风物的特质。
最后,诗歌史的撰写除了要善于把握以上两个大方向之外,还需要作者对诗人、诗歌、诗歌现象的地位、影响作出独到的判断,张一平先生便极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该书不是简单地罗列诗人资料,而是对诗歌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不会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清醒的判断和理解,更能从作品中剖析诗人的精神实质。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亦颇有史的笔法和眼光,如作者从史的角度来看待吴畦,认为他“寓居温州固安乃温州诗人大量涌现之过渡”[2]。对于开端性的诗人,他会特别指明以引起读者注意,如第五章中提到的邵雍,作者特别指出他“为南宋众多理学家歌咏温州山水首倡其端”[3],颇有史家写史的笔法和味道。
三、既严谨精妙又平易近人
《温州诗歌史(先秦至两宋时期)》是一部相当严谨缜密的学术著作。该书对诗歌的诸多问题都予以考证,论证过程细致严密,用语谨慎小心,注意结合当前学术界研究状况。章学诚有言“沉潜者尚考索之功”[4],张一平就是这样一位不畏艰苦的踏实学者,在这部著作上花费的心血可想而知,他的治学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致以敬意的。本书实是学术界一部难得的好书,便于后来的研究者研究温州诗歌。
该书风格亦有平易近人的一面,注意给读者多方面的指导。如论诗突出知人论世的方法,以人推诗,以诗系人,该书在介绍永嘉四灵时,便将此论诗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如翁卷生平资料有缺,该书在分析时就不是单纯的就生平谈论诗人,而是非常注意从翁卷本人的诗歌中寻找线索,又从四灵中其他诗人作品中找诗歌印证,给读者做了很好的示范。该书在评诗时不会对诗歌作神秘化处理,而是让读者明白解诗之法。如在写陈傅良的和诗时,明确指出情感对于诗歌的重要性,让读者能在作诗、析诗时注重情感这一要素。书中对典故更有生动的解说,尤其是两宋时期的诗歌多“以文为诗”,典故运用频繁,本书在分析诗歌时就会对其中典故予以解说,让普通读者易于接受。作为地方性诗歌史,书中还涉及到大量温州名物,如瓯柑、松台山,作者会征引地方志,不仅是为了用地方志来印证诗歌内容,还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温州,这也是该书作为温州文化丛书系列的应有之义。
近现代以来,学者对诗歌史这一类著作也多有撰写,但多是按时间段来写一国的诗歌发展状况,地方诗歌史还是不多的,《温州诗歌史(先秦至两宋时期)》就是其中的翘楚。该书结构框架明晰、章节重点突出,相互关联,自成系统,让读者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阅读效果。内容上又极有深度地把握了诗歌发展的规律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对诗人的地位影响评价独到。此外,张一平先生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写书,更以学者的风姿惠及读者,这也是学术著作的一大价值所在。总言之,该书确实是一部意义非凡的学术著作。
注释:
[1][2][3]张一平,张胜南:《温州诗歌史(先秦至两宋时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2页,第90页,第142页。
[4]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答客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77页。
参考文献:
[1]钱志熙.试论“四灵诗风”与宋代温州地域文化的关系[J].文学遗产,2007,(02).
[2]杨万里.地域文学交流与南宋温州诗歌创作[J].文学与文化,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