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谭科
摘要:山区高速公路大桥施工涉及因素多,技术难度大,要达到最佳效益,需进行科学缜密的方案涉及。文章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重庆某山区桥梁初步设计桥型方案的比选,为同类桥梁初步设计提供经验,有利于工程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山区桥梁;连续刚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水文地质
中图分类号:U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19-0021-02
1 概述
山区高速公路某大桥基本设计资料主要如下:
1.1 地形、地貌
拟建山区高速公路某大桥位于重庆市彭水县莲湖镇多家村3队,大桥横跨一无名冲沟,沟内有常年流水。桥位区交通条件较差,仅有乡村土路与之相连。桥位区属构造剥蚀深切中低山沟谷地貌,切割较深,溪流走向160°左右,沟内有常年流水。拟建桥位区最低点位于中部溪沟沟心段,地面高程435.00m。
1.2 地质
据地质调绘及钻孔揭露,工程区斜坡地段上部多基岩裸露,下部为第四系崩坡积层覆盖,为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页岩,第四系崩坡积土层大范围的分布于斜坡地段及地势较缓地段。
1.3 不良地质现象
经工程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桥位区除了发育有1处卸荷带、1处崩坡积外,目前未发现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岩溶塌陷及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详述于后。
1.4 水文地质条件
桥位区斜坡处地下水贫乏,沟心处有一无名溪沟,常年洪水位约为436.06m,最高洪水位为439.52m左右。
桥位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迳流途径短,以面流的形式向斜坡临空面或冲沟排泄,场地内仅在沟谷和缓坡地段分布有土体,厚度不均,分布不均,为透水性较好的块石土。基岩为页岩,中风化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局部破碎,页岩为相对隔水层,强风化带裂隙较发育,存在少量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雨补给,其迳流条件较差,以裂隙界面为主,排泄条件较好,主要向沟心地段排泄。提干钻孔内循环水后,测无恢复水位,表明勘察期间工程区在本次勘探深度内无地下水赋存。
1.5 桥位处路线平纵面
本桥位于分离式路基上,平面位于R=2500m的左偏圆曲线上和直线上。纵段面分段位于i=2.4%的单向坡上。
2 桥型方案比选
2.1 方案设计
山区高速公路某大桥主桥跨越一宽坦“V”形沟谷,地势较陡,路线与谷底最大高差达90m。
方案设计结合桥位处地形、地质和场地条件等特点,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施工可行性及景观性,特拟以下两个桥型方案进行比选。
桥型方案一:主桥上部采用(69+130+69)m悬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黔江侧引桥为1×40m预制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梁,下部结构主墩采用双肢薄壁墩,承台采用单幅桥分离式,基础采用群桩基础;过渡墩采用圆柱墩、桩基础。
桥型方案二:主桥上部采用8~40m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分2联设计,左线桥全长329m;右线桥布置为8~40m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分2联设计,右线桥全长329m。下部结构采用空心薄壁墩、承台群桩基础及圆柱式墩、桩基础,桥台采用桩柱式轻型桥台,桩基础。
2.2 结构设计
方案一:主桥为(69+130+69)m悬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半幅箱梁顶板宽12.0m、底板宽6.5m,悬臂翼缘长2.75m,单箱单室结构。箱梁根部梁高7.5m,跨中梁高2.8m,箱梁根部底板厚1.1m,跨中底板厚0.32m,箱梁高度按1.5次抛物线变化,箱梁底板厚度按2次抛物线变化。箱梁顶板厚0.25m,腹板厚度由跨中0.5m分段加厚到0.6m和0.7m。主桥上部构造按全预应力混凝土设计,采用三向预应力。主墩采用双肢等截面薄壁墩,1、2号主墩分别高53m、40m,横桥向墩宽6.5m,单肢墩厚为2.0m,双肢间净距为6.0m,纵桥向双肢间加设一道系梁,承台左右线分离式,横桥向宽11.3m,纵桥向宽15.0m,厚5.0m,桩基础采用8根直径为2.2m的群桩基础。
方案二:主桥上部采用8~40m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40mT梁均为先简支后结构连续结构的预应力砼T梁,T梁采用预制吊装的方法施工,预制梁高2.5m,边梁预制宽度1.95m,中梁预制宽度1.7m。每幅横向布置T梁5片,梁间湿接缝宽度0.75m,单幅桥宽12m。本桥下部根据墩高不同采用不同形式的桥墩:小于30m采用180cm柱径+200cm桩径的双圆柱墩;大于等于30m小于45m的桥墩采用200cm柱径+220cm柱径+250cm桩径的分段式双圆柱墩;大于45m不大于60m的高墩采用等截面空心薄壁墩,空心薄壁墩横桥向墩宽为6m,顺桥向墩厚3.0m,壁厚0.5m,承台群桩基础,单幅每墩设桩4根,桩径2.0m。大于70m不大于85m的高墩采用等截面空心薄壁墩,空心薄壁墩横桥向墩宽为6m,顺桥向墩厚4.0m,壁厚0.5m,承台群桩基础,单幅每墩设桩4根,桩
径2.5m。
为加强空心薄壁墩的整体性,沿高度方向每15m设一道横隔板,横隔板厚0.5m。空心薄壁墩墩顶段1m及墩底段1m范围内均做成实心截面。本桥最大桥墩高度达84.9m,采用翻模法施工。两岸桥台采用桩柱式轻型桥台,桩基础。
2.3 结构分析要点
两方案主桥结构总体计算采用桥梁结构计算综合程序“桥梁博士”建立纵桥向平面杆系模型,根据桥梁施工的工艺流程,对桥梁在施工和运营各阶级进行截面内力、应力和位移的计算,考虑荷载主要有施工荷载、自重恒载、汽车活载、预应力、混凝土收缩、徐变、支座强迫位移、温度荷载及纵向风力等。计算结果根据规范进行最不利组合并进行承载能力、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裂及挠度、短暂状况和持久状况应力验算。
2.4 施工方案
方案一主桥上部构造采用挂篮悬浇逐段施工,桥墩施工完成后,搭设支架浇注0号块、1号块,待主梁强度及弹模达到设计值的95%以后张拉预应力钢束,然后在已施工主梁上安装挂蓝并进行充分预压,逐段悬浇箱梁节段,每一节段的施工包括挂蓝前移、浇筑混凝土及张拉预应力钢束三项内容。主桥箱梁采用先边跨后中跨的顺序合拢,边跨现浇段及合拢段采用过渡墩旁设置托架现浇施工,中跨合拢梁段采用吊架施工。
引桥上部构造主梁均采用预制吊装法施工,先简支后连续或墩梁固结形成连续刚构体系。预应力混凝土T梁就近预制,预制场可设于两岸桥头附近路基段。
方案二上部T梁采用预制吊装的方法施工。下部构造可采用常规方法施工,但高桥墩施工时应严格做好施工控制。桩基施工可采用人工挖孔或机械钻孔施工;桥墩采用滑模或爬模法施工。
3 结语
本桥初步设计为连续刚构桥方案与40m连续T梁进行比较,两方案设计和施工技术均较成熟、适用性恰当、耐久性较好、连续刚构方案后期养护工作量均较小、景观效果及与周围环境协调性较好。方案二采用40m连续T梁,造价相对较低,但是由于施工较麻烦,且由于方案二空心薄壁高墩较多,最大高墩达84.9m,桥墩施工难度较大、稳定性较差,上部架梁时墩顶位移较大,造成架梁难度较大;后期营运由于高墩多,维护困难,运营风险高。综合考虑各因素,将本方案作为比较方案。综合以上因素,本次初步设计推荐桥型方案一。
作者简介:周宇(1985-),男,重庆人,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工程师;谭科(1978-),男,重庆人,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