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昕
中国汽车产业再思考
■文:王 昕
公元1984年,那一年中国的乘用车年产量大约5 000辆,相当于国外大型车企一天的产量。2013年,中国的乘用车年产量超过1 8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30年间增长了3 600倍,有人说这得益于合资的功劳;有人说中国汽车工业变 “大”却没有变 “强”;有人说自主品牌没有成长,量再大也只是别人的 “代工厂”……当前,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而近日记者通过走访几家业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如果倒退30年,那时国内汽车行业尚处于零敲碎打的“手工作坊”阶段。80年代末,随着国家确立汽车产业“三大”(一汽、东风、上汽)的布局,合资开始加速,同时车型国产化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无疑在客观上为众多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同时也为若干年后自主品牌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对于当时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而言,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1996年对我们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因为在那一年我们正式成为了一汽-大众的供应商。当第一次与一汽-大众进行项目合作的时候,我们评估需要投入500万元,而当时公司年营业额只有不到1 000万元。做还是不做?这在当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基于对一汽-大众的信心,我们毅然选择了前者。最终,我们的决心加上一汽-大众的支持,使得项目不仅成功量产,而且公司也由此实现了一个飞跃。可以说,没有与一汽-大众的‘第一次’,就没有今日的神通。”宁波神通模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神通”)总裁方立锋在谈到公司的起步时说。
其实,除了“做什么”之外,当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还普遍面临一个“怎么做”的问题。对此,天合富奥汽车安全系统(长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富奥”)总经理宋宁华深有感触:“一汽-大众成立不久之后,开始推进‘捷达28%国产化’项目,当时我们也参与其中,负责捷达底盘系统的国产化工作。但是,什么样的产品符合质量要求我们心里并没有底。后来,通过与一汽-大众的交流,我们接触到了源自德国大众公司的VDA质量评审体系,并在一汽-大众的指导下,将其逐渐运用到研发、设计和生产中,最终在质量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觉得,在质量控制、项目管理、试验标准等‘软实力’方面的提升是我们与一汽-大众合作的最大收获。”
当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之后,企业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当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之后,企业便驶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汽-大众等整车厂商对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迈出关键的第一步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轻量化”是汽车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因为整车质量越小,能源消耗越少。目前,一些中高端车型逐渐以铝替代钢来减轻车重,而在本次采访中,记者发现比铝更轻的塑料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了除内饰件之外的领域,甚至发动机上。
在宁波神通,记者看到发动机中的油气分离器、进气歧管等10余种传统钢制零部件已经全部被塑料所代替,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发动机的质量降低60%以上。“与内饰件不同,发动机零部件属于功能件,用塑料替代金属材料后,要保证发动机的性能,诸如功率、扭矩、排放等指标不能降低,这是我们的核心技术,也是我们研发的重点。去年,我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6 000万元。”宁波神通总经理刘旭东说道。
据记者了解,宁波神通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上述发动机塑料部件设计、生产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而其产品全部应用在包括一汽-大众在内的大众品牌车型上。“客观地说,大众在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方面是所有品牌中最成功的。正因为有了大众这个平台,我们才得以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并且有实际应用的车型,这样我们的研发才有目标、有方向。”宁波神通总经理刘旭东在谈到与一汽-大众的合作感受时说。
在随后采访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过程中,其Low-E镀膜玻璃、自洁玻璃、天线集成玻璃等诸多新产品的背后,也闪现着一汽-大众等整车厂商的身影。可以说,通过车型国产化以及新车型的同步研发,一汽-大众等国内领先的汽车厂商不仅使零部件供应商清楚了“做什么”、“怎么做”,更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谈到车市的“冷”与“热”,人们往往关注于整车产销量的数字变化,却往往忽视了背后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以一汽-大众为例,其近年的产销量以30万辆/年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其上游的600余家供应商也要同步保持每年20%~30%的增速。因此,一汽-大众通过帮助供应商重点提升质量保证、同步研发等“五大能力”来实现“共赢”,以期达成2014年175万辆乃至2020年300万辆的目标。另一方面,一汽-大众等企业实际还扮演了一个“窗口”的角色。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不仅可以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到国外最前沿的技术,同时还能通过这个“窗口”进军国外市场,甚至收购国外企业,进而参与全球竞争,从本土化迈向国际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创·享高品质”为企业理念的一汽-大众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高品质的产品,更为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品质的提升作出了贡献。
记者点评:
虽然国内新车产销量已经连续多年蝉联世界第一,也涌现出了一批颇具实力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例如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专业企业—福耀玻璃、年研发费用预计超过亿元的宁波神通等),但尖端产品的关键原料(例如汽车玻璃的功能性镀膜和PVB夹层膜、制造塑料玻璃的连续玻纤)以及产品的最终认证还是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内整体工业水平与国外仍有差距。因此,记者认为,所谓“合资”与“自主”的争论就如同当年姓“资”与姓“社”的大讨论一样,判断的唯一标准应着眼其是否有助于国内工业实力的提升。因为只有工业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中国汽车工业才有由“大”变“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