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高文 张凤云 吴佩 崔丽
3月7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农业界别的小组讨论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农产品目标价格的内容引起了委员们的热议。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农业问题讲得非常好。比方说探索目标价格。”全国政协委员、正大集团副总裁杨小平说,“当价格低的时候补生产者,当价格高的时候补消费者,这一条政策会引发一些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过去它价格高,是怕城里的低收入者吃不起,农民其实比城里的低收入者还穷。让农民去补贴市民,就会让农民越补越穷。”杨小平认为,目标价格实际上是发挥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这个变化是颠覆性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也认为,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非常好,但是操作上还有困难,需要有具体的部门来研究和落实,并且拿出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案。
“原理很简单,就是国家制定一个目标价格,比如棉花,2万元一吨一年,再弄个市场价格,平均的市场价格,一万八还是一万六,中间差价的部分给种植者补贴,这样会解决很多问题。”柯炳生说,“这么复杂的政策在落实之前要做好研究。比如棉花,目标价格是多少?市场价格在哪儿?是国际市场、新疆市场、黄河流域的市场,还是长江流域的市场?这个差价补贴,目标价格减去市场价格再乘上一个数量,怎么确定数量?是按去年的?前年的?还是今年的?因为市场化了,谁都可以收。供销社可以收,纺织厂可以收,棉花贩子也可以收,直接统计数量是很困难的……”
柯炳生认为,差价补给谁也是个问题:“是补给种棉花的人?还是棉花田的承包人?这些复杂问题如果不抓紧研究出一个方案的话,是没办法落实的。”
陈锡文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目标价理论上是完美无缺的。从实际操作来讲,过去用最低价、临储价,价补合一,补贴就补在价格里头了。目标价的办法就是价补分离。你农民可能卖不上好价钱,但是你差的那部分我补给你。用价格来补贴,这个理论确实别的国家也在做。但是到底怎么操作确实是个非常难的大事情。别的不说,美国200万农户,我们是多少呢?现在种地的农民有1.8亿户,你该怎么补?挨门挨户该怎么补到他手里?这边又是市场化的收购和销售,这些问题都要考虑清楚。一个好的政策怎么才能落得下去是关键。”(高文 张凤云 吴佩 崔丽)
■来源:《农民日报》 201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