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萍香 袁 武 杨 武 杨井岗 晏根平
低张胃充气64排V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熊萍香 袁 武 杨 武 杨井岗 晏根平
目的 探讨64排V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宜春市人民医院40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均行低张充气64排VCT扫描及三期增强扫描,将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显示(SSD)、透明胃(Raysum)、仿真内窥镜(CTVE)、动脉血管重建(CTA),所得结果与胃镜和/或手术病理对比。结果 轴位图像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对40例进展期胃癌大体分型准确率为100%(40/40)。轴位图像结合MPR、CPR能清晰显示胃癌病灶大小、位置、浸润胃壁深度及侵犯胃周器官的范围、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情况。SSD、Raysum及CTVE能显示胃癌病灶立体形态、位置、大小及范围。CTA均能重建出胃癌的供血动脉。结论 胃低张64排VCT扫描与多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能全方位显示胃腔内、外病灶,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胃癌;低张;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名第二[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64排VCT具有容积扫描、薄层重建技术、仿真内窥镜等多种功能,可以清晰地显示胃腔内外及胃周的情况,64排VCT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胃癌病灶的精确定位、定性诊断、TNM分期、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价等都有很大帮助。本文旨在探讨64排VCT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5月~2013年6月在宜春市人民医院放射科行低张螺旋CT扫描的40例胃癌患者资料,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6.7±17.2)岁。所有患者全部经胃镜和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胃底贲门癌8例,胃窦癌15例,胃体癌12例,胃窦及胃体癌3例,全胃癌2例。40例患者均为进展期胃癌,均行64排VCT胃充气扫描及三期增强扫描。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 公司Lightspeed 64排容积CT机扫描。检查前12h禁饮食,无青光眼或前列腺肥大等禁忌证,检查前10~15min肌注654-2 10~20mg,检查前1min口服产气剂6~9g,进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吸气后屏气训练,每次吸气幅度保持一致。常规行仰卧位扫描,扫描范围由膈顶至腹主动脉分叉。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250mAs,探测器准直64×0.625mm,螺距0.984:1。对比剂为碘佛醇350mgI/mL,用量100mL。增强扫描采用Smart触发技术,触发阈值150HU左右。分别于注射开始30s、70s和3min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延时期扫描。扫描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mm,重建间隔0.625mm。将扫描后的容积数据传至ADW4.4工作站,再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显示(SSD)、透明胃(Raysum)及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动脉血管重建(CTA)等后处理。
1.3 图像分析 由1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于ADW4.4工作站对薄层容积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将64排VCT轴位图像及多种后处理图像由2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影像诊断资深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意见分歧时通过讨论达到共识。
2.1 胃癌的大体分型 按Borrmann分型,本组40例全为进展期胃癌,其中BorrmannⅠ型胃癌11例,BorrmannⅡ型胃癌10例,BorrmannⅢ型胃癌14例,BorrmannⅣ型胃癌5例。
2.2 胃癌的64排VCT(轴位图像、MPR、CPR)的CT表现 (1)胃壁增厚:表现为局限性增厚或弥漫性增厚,局限型胃壁增厚35例,厚度1.0cm~4.2cm,弥漫性胃壁增厚5例,厚度0.8cm~3.2cm。增强扫描胃癌动脉期粘膜面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增大,可见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2)软组织肿块:肿瘤向腔内和腔外同时生长,形态不规则,邻近胃壁增厚僵直,胃腔狭窄,本组10例可见软组织肿块。(3)溃疡形成:本组小溃疡14例,表现为粘膜面凹凸不平,大溃疡10例,表现为病灶中心火山口样的凹陷,溃疡底部凹凸不平,溃疡边缘隆起形成环堤见(图1、2、3)。(4)病灶周围受侵情况:胃的浆膜面毛糙不整,有条索状,病变与邻近器官的脂肪层消失、与受累组织或器官相连。本组侵及网膜8例,胰腺受侵3例,肝脏受侵2例。(5)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扩散的主要方式,多为胃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本组25例可见转移性淋巴结,腹膜后区7例,肝胃韧带区8例,贲门区2例,腹主动脉旁5例,肝门区3例。(6)远处器官转移:胃癌远处转移以肝脏多见(8例),其次是肺(3例)、胰腺(1例),以种植方式转移到网膜、肠系膜、盆腔(3例),表现为腹水和结节,网膜和肠系膜增厚显著者呈饼状或巨块状。
2.3 64排VCT SSD、Raysum、CTVE成像表现 (1)肿块在SSD图像上表现为局限的凹陷性改变,凹陷深度取决于肿块的大小,类似气钡造影中充盈缺损的表现;Raysum表现为双边征;CTVE表现为突向胃腔生长的软组织肿块,肿块不平或分叶。(2)溃疡及环堤在SSD图像上表现为在凹陷中有“帆状”、“丘状”突起改变;Raysum表现龛影及黏膜纠集(见图4);CTVE显示溃疡呈形态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底部不平,溃疡周边可见环堤及粘膜纠集(见图5)。(3)胃腔狭窄在SSD、Raysum及CTVE均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管腔狭窄。
本组3例局限性胃壁增厚的进展期胃癌SSD及Raysum均显示阴性; 8例BorrmannⅠ型胃癌SSD表现为局限凹陷性改变,Raysum可见双边征。24例BorrmannⅡ型及BorrmannⅢ型胃癌可见大小不一的龛影。3例BorrmannⅣ型胃癌SSD、Raysum均表现为胃腔局限性狭窄,2例表现为胃腔弥漫性狭窄。本组CTVE均得到较好显示,11例BorrmannⅠ型胃癌表现为突向胃腔结节、肿块影;24例BorrmannⅡ型及BorrmannⅢ型胃癌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龛影及环堤;5例BorrmannⅣ型胃癌,CTVE均表现为胃腔狭窄,粘膜面欠光整。
2.4 CTA结果 CTA可显示胃的供血动脉走行情况、胃癌的供血动脉及腹部血管变异情况。本组CTA显示:26例胃癌由胃左动脉供血(见图6),3例由胃网膜右动脉供血,4例由胃右动脉供血,1例由胃网膜左动脉供血,2例浸润性胃癌由胃左动脉及胃右动脉共同供血。4例血管变异:1例胃左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2例迷走肝左动脉发自胃左动脉,1例为肝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胃左动脉起自于脾动脉。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64排VCT扫描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进展期胃癌诊断的准确率100%(39/40);CTA均能重建出胃癌的供血动脉。
图1~6 为同一患者,BorrmannⅡ型胃癌。图1、图2、图3分别为CT轴位、冠状位、曲面重建,显示胃体小弯侧肿块向腔内突出,内见较大溃疡,周边环堤与邻近胃壁分界清晰。图4为Raysum图像,清晰显示龛影及周边黏膜纠集。图5为CTVE图像,显示肿块、环堤及周边黏膜纠集。图6为CTA图像,显示胃癌的供血动脉为胃左动脉
胃肠道是空腔器官,常处于不断的收缩和舒张状态,因而胃肠壁的厚度也发生改变。非扩张状态下的胃壁厚薄不一,最厚可达2cm。如果不采用低张的办法会影响图像效果[2]。扩张胃肠腔需服用一定量的对比剂。阳性对比剂与胃肠壁之间的对比分辨率下降,会因高密度而遮蔽部分胃肠壁结构。阴性对比剂与胃肠壁组织间无论在平扫或增强时都能十分清楚地加以分辨,且不会产生伪影,是胃肠CT检查时常用的腔内对比剂。目前胃癌CT检查采用的对比剂已逐渐由水充盈过度到气充盈。64排CT扫描速度快,避免了胃肠道运动所产生伪影的干扰,低张状态使胃腔适度扩张后,正常胃壁厚度约为1~3mm。因而低张胃充气扫描更易于发现病变,诊断率较高。
3.1 64排VCT常用的后处理技术 目前,较常用的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容积再现(VR)、CT仿真内镜(CTVE)。
MPR为后处理技术所得的二维图像,可以进行任意方向的重建(冠状位、矢状位等),从不同方位观察病变,CPR可较好显示胃壁厚度、腔内外肿块轮廓及范围,轴位图像结合MPR及
CPR能更准确地显示胃癌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范围[4],肿大淋巴结的检出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MIP是在轴、冠、矢状位或任意斜面以一定厚度的体素重建形成相应的图像,能清晰的显示增强后血管的走行;VR可显示血管三维容积像。这两种CTA血管成像技术,能明确肿瘤的主要供血血管及病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这对于介入治疗中血管的选择和外科医生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5]。
表面遮盖显示(SSD)类似气钡造影中充盈像表现,能立体、多角度的显示胃的整个轮廓;透明胃(Raysum)是一种三维透明显示生物体的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在含气脏器如胃肠道、气道、肺等的3DCT成像效果非常好,其图像类似X线双重造影[6]。Raysum可克服SSD对病变的遮盖,同时反映胃壁内在和外在的情况,可观察到胃粘膜纠集及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溃疡形成时可看到龛影。
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就是利用后处理软件对胃容积扫描数据进行重建,获得空腔器官的内表面三维影像,再通过人工伪彩功能调节图像色彩,达到类似胃镜所见效果[7]。CTVE可从胃腔内直观地显示胃壁的情况,病灶的部位、立体形态、大小及病灶表面情况,能直观地显示病灶的溃疡、环堤。CTVE对于浅表性、扁平性及浅凹性病变检出率较低[8]。
3.2 64排V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64排VCT轴位图像结合MPR及CPR能更准确地显示胃癌病变的浸润程度,胃周脏器的侵犯程度,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SSD、Raysum、CTVE能直观地反映出病灶的位置、大体形态。CTA均能重建出病变的供血动脉,可了解胃周血管有无变异。
总之,64排VCT扫描不但可获得胃癌病灶及其周围情况的可靠指标,还能直观的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对指导手术及为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在胃癌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把螺旋CT的低张三期增强扫描作为胃癌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1] Jemal A,Bray F,Center MM,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11,61(2):69-90.
[2] 康秀梅.高剑波.岳伟松,等,64排VCT扫描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在胃癌的诊断价值[J].2010,26(3):358-361.
[4] Kim JH,Eun HW,Goo DE,et al.Imaging of various gastric lesions with 2D MPR and CT gastrography performed with multiidetector CT[J].Radiog raphics,2006,26(4):1101-1116.
[5] 林家威,黄顺荣.CT影像学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影像学,2011,17(14):2188-2191.
[6] 杨秀军,陈峰,韩萍.临床仿真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31.
[7] 苏雪娟,葛英辉,武明辉,等.64层CT仿真内窥镜及其它后处理对肠道病变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7):479-483.
[8] 蒋伟,于秋杰.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胃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1,25(4):393-395.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7.111
江西 336000 宜春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熊萍香 袁武 杨武杨井岗 晏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