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旭
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耐药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程春旭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出现耐药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选取的70例艾滋病患者做问卷调查,并抽取患者血液,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检测并提取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RNA作为样本,利用PCR技术扩增基因,In-house方法对基因测序,分析扩增基因与HIV耐药数据库的对比结果,探讨耐药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采集到的70例患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pol序列中,呈现耐药性的有12例,总耐药率为17.14%。治疗时间≤1年的患者耐药性较治疗时间超过1年的患者低;服药依从性>90%的患者较服药依从性介于50%~90%之间的患者耐药性低;用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较用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耐药性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耐药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治疗时间、服药依从性和抗病毒治疗药物种类。研究总结耐药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艾滋病;耐药性;抗病毒
目前,艾滋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进行抗病毒治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1]。迄今为止,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已经使许多艾滋病患者摆脱艾滋病的困扰。但艾滋病病毒的高度变异性、抗病毒治疗的药物种类稀缺、服药依从性、治疗时间漫长等多个原因的存在,导致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体内出现耐药毒株,机体产生耐药性,即药物不能产生应有的药物反应,抗病毒治疗效果下降显著[2]。为探讨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出现耐药性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防治耐药性出现的办法,提高抗病毒治疗疗效,本研究对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于吉林省长春市传染病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70例,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37.6±4.5)岁,治疗时间5~51个月。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对每名艾滋病患者发放问卷,调查患者的临床症状。问卷调查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等基本信息,患病原因,治疗时程,治疗方法,近1个月内出现的临床症状和近1个月内的服药依从性。
1.2.2 采集血液 采集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从血液中提取病毒RNA,继而将病毒RNA逆转录为cDNA,作为PCR技术的模板。
1.2.3 PCR扩增 扩增共进行2轮:第1轮以Gag-outer (5’-GGGTTTTGGCTGAGGCAATGAG-3’)、Polouter(5’-GCTTGCCAATACTCCRTCCACCA-3’)为引物进行扩增,构建25μL总反应体系,体系除5μL模板、0.5μmol/L的引物,还包括1.5UTaq酶(热DNA聚合酶)、1.6mmol/L MgC12以及200μmol/L dNTP。第1轮扩增分3个环节:(1)94℃5min,50℃30min,94℃30s进行一次循环;(2)94℃30s、55℃30s、72℃150s进行30次循环;(3)72℃10min,在4℃环境下保温。第2轮扩增的引物为Seql(5'-GAGCCAACAGCCCCACCA-3’)或Seq3(5’-GAATCTCCCTGTTTTCTGCCA-3’),总反应体系共50μL,包含作为模板的第1轮扩增产生的5μL产物,浓度均为0.4μmol/L的上下游引物,2.5UTaq酶(热DNA聚合酶),1.6mmol/LMgC12以及200μmol/L dNTP。第2轮扩增也分3个环节:(1)94℃5min;(2)94℃30s、63℃30s、72℃150s进行30次循环;(3)72℃10min,在4℃环境下保温。
1.2.4 电泳测序 将2轮扩增后所得扩增产物回收交由北京测序公司进行电泳测序,测序所用引物为Seql(5'-GAGCCA ACAGCCCCACCA-3’)Seq3(5’-GAATCTCCCTGTTTTC TGCCA-3’)SeqF(5’-GCCTGAAAATCCATACAATACTC C-3’)和SeqR(5’-GGATGCGGTATTCCTAATTGAACT TC-3’)。
1.2.5 分析耐药性 应用Contig Express和Bioedit软件整理拼接并校对测序后的序列,将序列通过网络提交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IV序列网络数据库(http://hivdb.stanford.Edu)进行比对分析,根据比对后获得的序列耐药性突变位点评价序列的耐药性。
1.3 评价标准 耐药性评价共分敏感、潜在耐药、低度耐药、中度耐药及重度耐药5个等级。认为低度耐药以上等级为对药物有耐药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出现耐药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水平、患病原因的不同不影响耐药性的产生,不是抗病毒治疗产生耐药性的影响因素,而治疗时间的长短、服药依从性的差异以及抗病毒治疗的药物种类的不同对耐药性的产生有显著影响。治疗时间超过1年以上的患者耐药性高,治疗时间小于等于1年的患者耐药性低;而服药依从性50%~90%的患者耐药性高,服药依从性大于90%的患者耐药性低;用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耐药性高,而抗病毒治疗所用药物为蛋白酶抑制剂的患者耐药性低(见表1)。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致病因子是HIV病毒,该病毒本身并不引发任何疾病,而是通过破坏机体的淋巴组织等免疫系统,降低患者免疫力,使患者易感染其他疾病,最终导致死亡。病原体受到药物的多次刺激后,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病原体自身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病原体产生酶降低药物的活性、病原体作用于膜或靶器官阻止药物进入细胞发挥作用,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弱或丧失称为耐药性[3]。
HIV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参与HIV基因转录的关键酶是逆转录酶,该酶在DNAA复制中也起作用,但不能如DNA聚合酶一样对所转录物质进行校对的功能,因此会造成HIV发生错误复制。HIV基因的错配导致药物不能与复制产物特异性结合,药物起不到治疗作用,发生耐药性变异的病毒株取代原有病毒株,占据优势地位,因此临床上出现抗病毒治疗耐药性的现象[4]。
通过单独分析耐药性因素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程度、患病原因等方面的差异对产生耐药性无直接影响,即不是耐药性的影响因素。耐药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治疗时间、服药依从性和抗病毒治疗药物种类。
由于艾滋病是目前世界难题之一,仍没有发现较为直接的治疗药物,因此治疗时间多持续较长,患者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造成HIV基因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产生了一系列对药物的适应性变化,从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服药依从性是耐药性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实验发现服药依从性低导致耐药率高。造成服药依从性低的原因有二:(1)患者相信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完全是资源性服药;(2)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不按时按律服用对病情影响不大。由于存在如上现象,导致药物的疗效不能完全发挥,病毒产生耐药性。
影响耐药性的因素还有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种类。常见的抗病毒药物有蛋白酶抑制剂、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3种。研究发现,核苷类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长期且大剂量使用导致了耐药率上升,蛋白酶抑制剂适用范围较小,耐药率较低前两种药物[5]。
目前普遍使用的治疗艾滋病的方法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但是随着该治疗方法使用时间的延长,耐药性成为了临床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失败原因。为了减低耐药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上应对治疗时程长的患者提起高度重视,为尽早发现患者是否出现耐药情况,应当增加检测耐药性的频率,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此外,优化抗病毒治疗药物方案,如加入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可降低耐药性。
总之,降低药物耐药性是提高治疗艾滋病水平的重要环节,研究总结耐药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
[1] 朱新朋,刘宏伟,田随安,等.河南艾滋病病毒基因型耐药检测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6):1324-1326.
[2] 郑锦雷,杨介者,徐云,等.高效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方案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1):5-7.
[3] 苏齐鉴,周平,闭志友.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HIV-l耐药性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4):438-441.
[4] 陈志强,梁良,李保军,等.2007年河北省艾滋病病毒耐药检测结果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9):1129-1130.
[5]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2011年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29(10):629-640.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1.006
吉林 130123 吉林省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科(程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