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录方俗词解诂

2014-08-01 03:43雷汉卿王长林
阅江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语录禅师

雷汉卿,王长林

(四川大学,成都 610064)

禅宗语录中记录了大量当时的俗语常言,是研究汉语白话史的珍贵语料。时过境迁,当时人们口头言说的方言俗语成了雅诂旧义所不能赅的疑难词语,有必要从训诂学角度深入挖掘并做出科学解释,为禅宗文献的整理和禅宗文化的研究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今摘取四则词语试作考辨,以求教于学界方家。

一、突 晓

《五灯会元》卷六《九峰道虔禅师》:“师曰:‘演若迷头心自狂。’曰:‘还有不狂者么?’师曰:‘有。’曰:‘如何是不狂者?’师曰:‘突晓途中眼不开。’”(X80/1565/124b)*本文佛经引文均通过CBETA2007检索,今按藏经及册数/经号/页数及栏数的顺序附于引文之后。T代表《大正新脩大藏经》,X代表《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此段师徒对答亦见于卷十三《九峰普满禅师》。“突晓”一词辞书没有收录和解释。李开先生以为“突晓”当做“穾晓”,《正字通·穴部》:“穾,深也。又阴暗处。《释名》:“穾,幽也。”“穾晓”指半明半暗的状态,即拂晓以前。[1]李先生改字为训,可自圆其说。但笔者以为改“突晓”为“穾晓”未为谛当。经查阅发现卐续藏本、清龙藏本以及宋本《五灯会元》都做“突”,因而改字为训只能看成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不能做到版本的互参互证。通检佛教文献未见“穾晓”用例,“突晓”则用例丰赡。*通过CBETA检索“突晓”一词,共计21例,其中19例为“突晓途中……”的形式,剩余两例见下文。可见“突晓”为自古常用词,对其含义亦当依其本字加以训释。我们认为“突晓”即“黎明”,试分辨如下。

人们把从黑夜过渡到白天的这段时间称之为“黎明”,文献中相同的表述有破晓、侵早、侵晓、侵晨、平旦、打明、黎旦等等,这些词语在构词上都采用“动词+时间名词”的方式,这种命名方式与古人的时间观念是密切相关的。“黑夜和白天的分界点叫做‘天亮’,这个分界点客观上是固定不下来的,但在人们的意识里该是一个点”[2],人们为了把这种认识用语言表述出来,便采用侵、投、迟、黎*《史记·高祖本纪》:“黎明围宛城三帀。”司马贞索隐:“黎,犹比也,谓比至天明。”、拂*《文选·张衡〈东京赋〉》:“龙辂充庭,云旗拂霓。”薛综注:“拂,至也。”、至、平以及破、打等表示“临近”甚至“突破”的动词,再加上表示“天亮”的时间名词来形象地刻画这一动态的过程。就词义而言,“突”有“破”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宵突陈城,遂入之。”杜预注:“突,穿也。”[3]《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李周翰注:“突,破也。”[4]

禅籍中“突晓”跟修行密切相关,如《宗鉴法林》卷二六《镇州三圣慧然禅师》:“骑驴戴笠迎南去,跃马摇鞭向北行。两个大商俱突晓,日高犹听打三更。”(X66/1297/441a)《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二五:“入草亲寻草里人,重重有路掌中平。不遇大商空突晓,日高犹听打三更。”(X65/1295/630a)骑驴跃马,迎南向北到处行脚,其目的是为了遇见“大商”。“大商”即“胜智大商主”,是佛的称号之一,修行完满的大善知识才能获此称号。又,禅宗主张人人佛性本自具足,每个人都是“大商”,因而极力反对这种行脚游方向外驰求的痴迷行为。“不遇大商空突晓”意思是说不能明心见性,不知自己本身就是“大商”,一味起早贪黑到处奔走参拜如同吃盐救渴,徒劳无益。“两个大商俱突晓”暗指僧人怀宝不识骑驴觅驴的游方行为。末后一句“日高犹听打三更”以格外语的方式混淆时间差异,突显无背无面、无明无暗的不二法门,暗指自性圆融的本来面目,无需向外别求。*《景德传灯录》卷一七《白马遁儒禅师》:“问:‘问如何是学人本分事?’师曰:‘昨夜三更日正午。’《应菴和尚语录》卷四《婺州宝林禅寺语录》:“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要会个中意,日午打三更。”“日午”与“三更”明暗相对,是“本分事”、“箇中意”,暗指自性真如的不二法门。僧人四处游方参拜是禅林的普遍风气,披星戴月是求法者的家常便饭,钱大昕《恒言录》卷六“俗语”:“俗语多出于释氏语录……五更侵早起,更有夜行人,古寺行者语也。”[5]

综上所述,“突晓”本指黎明,由此发展为“赶早”,后或不限于“赶早”而泛指“行脚”。故《五灯会元》九峰道虔禅师所谓“突晓途中眼不开”意思就是学人行脚游方,须摒绝色相,不以参拜为参拜,不转头侧脑向外觅求,方能止住内心的狂躁。至此,我们认为“突晓”理解为赶早(行脚)文从字顺,没有解释为“穾晓”之必要。

二、标(摽)坟

《平江府秀峰禅院语录》:“寒食清明节,韶光映林樾。垄上标坟人,眼中流出血。”(X70/1381/210c)“标坟”又作“摽坟”,如《古尊宿语录》卷二十《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语录》:“二月春将半,相呼同赏玩。寒食近清明,百花开烂熳。或上白云峰,或游赤水畔。野外摽坟人,路傍酒醉汉。半笑半悲啼,真诚堪赞叹。”(X68/1315/135c)按:《集韵·萧韵》:“墂,封土为识。”宋戴侗《六书故》卷二一《植物》“标”下小注云:“立土以标者,别作墂。”[6]金韩孝彦、韩道昭《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卷四:“墂,毕遥切,封土为识。”[7]“墂”当是“标”的分化字,专指封土作标识。“墂坟”即指添土修坟,是清明节习俗之一,《古尊宿语录》卷十四《云峰文悦禅师初住翠岩语录》:“冬至寒食一百五,家家塚上添新土。”(X68/1315/261c)“添新土”就是“标坟”的具体行为。后世或不限于添土修坟,剪纸作标插于坟上也称为“标坟”。明陈洪谟《(嘉靖)常德府志》卷一《地理志·风俗》“清明”下云:“插柳于门,人簪一嫩枝,谓能辟邪。具牲醴扫墓,以竹悬纸钱而插之谓之标坟。”*明陈洪谟《(嘉靖)常德府志》,明嘉靖刻本。又民国徐锦《(民国)英山县志》卷一:“三月清明并前一日寒食节,各家诣墓祭扫,加土修坟,剪彩纸作标插冢上谓之标坟。”*徐锦《(民国)英山县志》,1920年刊本。从文字角度而言,“摽”是“标”的假借字,“墂”是添土为标识的本字。从词义(添土为标识)角度来看,“标”、“墂”是同义词。

三、磔 索

禅籍中“磔索”除了形容眉毛以外,还可用来形容人或动物的毛发、眼睛、耳朵甚至精神状态等,如:

(1)五峰头卓朔,双径尾颠先。(《宗鉴法林》卷三六《秀州兴善南明广慧禅师》,X66/1297/501c)

(2)可中有个汉,向未屙已前,一跳跳出。如生师子卓朔咤沙,有什么近傍处?(《续刊古尊宿语要》第六集《金山退菴奇禅师语》,X68/1318/506c)

(3)黄檗老汉大似倚势欺人,压良为贱。才被者僧一拶,便乃眼睛卓朔口里模糊。(《宗门拈古彚集》卷十五《洪州黄檗断际希运禅师》,X66/1296/86a)

(4)僧问:“如何是佛?”师云:“头鬅鬙,耳卓朔。”(《明觉禅师语录》,T47/1996/683c)

(5)瑞岩虽然威狞厇愬,争奈夹山水清不容。(《联灯会要》卷二十三《台州瑞岩师彦禅师》,X79/1557/202b)

例(1)“头卓朔”即头扬起来,所谓昂头,《碧岩录》卷一【七】:“有鱼透得龙门,头上生角,昂鬃鬣尾。”(T48/2003/148a)《说文·髟部》:“鬣,发鬣鬣也。” 段玉裁注:“鬣鬣,动而直上皃,所谓头发上指、发上冲冠也。”[9]例(2)“卓朔”与“咤沙”同义,“卓朔”形容“头”,“咤沙”形容尾巴,如《天如惟则禅师语录》“金毛狮子尾咤沙”(X70/1403/758b)。例(3)“眼睛卓朔口里模糊”即瞠目结舌、目瞪口呆之状,“瞠目”则须立目。例(4)的“头鬅鬙”,形容头长散乱,散乱则有所竖立。所以,“头卓朔”、“头鬅鬙”意思相近。近代文献有“查沙”、“扎煞”、“奓沙”、“挓挱”、“觰沙”等形式,《气英布》三【剔银灯】:“查沙着打死麒麟手,这半合儿敢骂遍了诸侯。”*此例及下两例转引自《元曲释词》(第一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6页。《李逵负荆》二,诗云:“鸦嗛肝肺扎煞尾,狗口困骷髅抖搜毛。”元无名氏《博望烧屯》一折:“你将这环眼睁圆瞅定谁,奓沙起黄髭。”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赤鸟司南方,尾秃翅觰沙。”[10]《集韵·麻韵》:“挓挱,开貌。”清翟灏《通俗编》卷三四《状貌》“觰沙”条下云:“觰音如遮。觰沙,披张貌。”[11]《元曲释词》第一册“唓嗻”条:“元曲中又作扎煞、奓沙、渣沙、髿;与‘唓嗻’、‘奢遮’音略异而形不同,实为一辞。或形容手张开,或形容胡须张竖的情态。”[12]颇中肯綮(又可参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释例》、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例(5)“威狞厇愬”是比喻用法,形容禅师禅风峭拔,威严外露,咄咄逼人。宋睦庵善卿《祖庭事苑》卷三“厇愬”下云:“‘厇’当作‘’,陟革切。愬,色责切。愬,犬张耳貌,故云耳愬。或音‘卓朔’,非义。”(X64/1261/349a)《说文·犬部》:“,犬张耳貌。”睦庵善卿据《说文》以求方俗语的本字,难能可贵,但以为“”为本字则失之甚狭。

从词语构成来看,“磔索”当是同义并行复合词。《说文·木部》:“桀,磔也。从舛在木上也。”《桀部》:“磔,辜也。”段玉裁注:“凡言磔者,开也、张也。刳其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13]诸如“磔诛”、“磔裂”、“磔尸”、“撦磔”、“张磔”、“分磔”等词中“磔”均用此义。“索”本指绳索,大约从汉代起有了“分散”义。如《礼记·檀弓》:“吾离羣而索居,亦已久矣。”郑玄注:“群,谓同门朋友也;索,犹散也。”[14]《文选·陆机〈答贾长渊〉》:“分索则易,携手实难。”李善注引《礼记》郑玄注“索,散也”,张铣注:“分别则易,集会则难。”[15]又如唐骆宾王《与亲情书》:“风壤一殊,山河万里,或平生未展,或睽索累年。”[16]宋苏舜钦《送闵永言赴彭门》诗:“一旦又睽索,千里成阔疏。”[17]“睽”当做“暌”,义违背、分离,与“索”义同。

因此,“磔索”统言就是“奋张”之义。不妨再举世俗文献用例加以说明。唐皮日休《北禅院避暑联句》:“少微光一点,落此芒磔索。”*世俗文献用例均为《禅籍方俗词研究·待问录》“磔索”条下引例,不再列入参考文献。“少微”乃星座名,在太微垣西南。《史记·天官书》:“廷藩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张守节正义:“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南北列:第一星,处士也;第二星,议士也;第三星,博士也;第四星,士大夫也。占以明大黄润,则贤士举;不明,反是;月、五星犯守,处士忧,宰相易也。”[18]联句诗中以喻处士。诗句隐喻处士隐遁草莽(草野),“磔索”当形容草芒丛生之状。宋喻良能《池边树》:“磔索池边树,疎花照浅清。”“磔索”是形容树叶伸展繁盛之状。又如元杨公远《碟》:“磔索银须细,翩翩粉翅柔。”*《碟》收入杨公远《野趣有声画》,全诗为:“磔索银须细,翩翩粉翅柔。百花巡已遍,入梦戏庄周。”《禅籍方俗词研究·待问录》漏引末后一句,且句读有误,今正。指蝴蝶触须奋张伸直貌。

四、飜 欵(翻款)

《五灯会元》卷十四《长芦清了禅师》:“问僧:‘你死后烧作灰,撒却了向甚么去?’僧便喝。师曰:‘好一喝,只是不得飜欵。’僧又喝,师曰:‘公案未圆,更何始得。’僧无语。”(X80/1565/296b)“飜欵”又作“番款”、“翻款”*“飜”、“翻”异体,“款”正“欵”俗,后文均写作“翻款”。,词义费解。*《禅籍方俗词研究·待问录》收“番款“一词,除《长芦清了禅师》例证之外,还引《碧巖录》、《虚堂录》等,可参看。禅籍中还有“纳款”、“退款”、“供款”、“据款结案”等词语,我们不妨先通过考察此类具有相同语素的词语以探索其共同之处。

(1)纳款。《虚堂录》卷一《嘉兴府报恩光孝禅寺语录》:“去年贫未是贫,守株待兔;今年贫始是贫,认贼为子。去年贫,无卓锥之地,癞狗系枯椿;今年贫,锥子也无。和赃纳款,与么与么。”(T47/2000/989a)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连锥子都没有,也就是禅师常说的“寸丝不挂”,是修行的最高境界。日本无著道忠《虚堂录犁耕》:“赃者,锥是也,言锥也无时依。此言赃物现露,自纳白状。”*参见日本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所“禅学综合资料库电子达摩”。网址:http://ga.hanazono.ac.jp/database/kidorokurikou/html/rikou206.html去年之“锥”就是心生贪念的赃物,需要呈送祖师以待审判,“自纳白状”意谓自呈罪状。《葛藤语笺》“纳款”条下云:“上纳白状也。”又曰:“盖以科列实情之状,纳之官也。”[19]“纳款”就是向官府(禅籍中指祖师)陈述曲衷,呈纳状纸。*有的学者把“纳款”释为“投降”。我们认为,“纳款”字面意思即是献纳诚意,“投降”以及这里的陈述曲忠、呈纳状纸是其引申义。

(2)退款。《虚堂录》卷二《婺州云黄山宝林禅寺语录》:“僧云:‘学人才见和尚升堂,便出礼拜,得个甚么?’师云:‘他时不得退款。’僧云;‘且喜水米无交。’师云:‘早是退款了也。’僧便喝,师亦喝。”(T47/2000/1002a)祖师要求学人直下便悟,无需拟议思量,犹如箭在弦上当机便发,若当下未明则推后再伸拟问。忠曰:“退款者,谓始不白状却推身后方陈实状也。”[20]“退款”即“退而呈款”——当下不言,退后再呈献款状。

(3)供款。《南康军云居山真如禅院卒庵和尚语录》:“今朝十月半,批判旧公案……凤凰儿,凤凰儿,被阎老子索饭钱,如何支遣?但对他点头三下,依实供款。”(X69/1364/656c)“依实供款”就是据实招供。《宋史·刑法志三》:“或以追索未齐而不问,或以供款未圆而不呈,或以书拟未当而不判。”[21]“追索未齐”、“供款未圆”以及“书拟未当”是总结司法审判进展缓慢的原因,其中“供款未圆”指供词不完备。

(4)据款结案。《碧巖录》卷一:“大凡颂古,只是绕路说禅,拈古大纲,据款结案而已。”(T48/2003/141a)《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三《菩萨机缘》:“四个没意智汉,做处总无畔岸。一状领过阶前,与伊据款结案。”(X65/1295/488b)学人未明心性作茧自缚,自纳白状以求祖师点拨,这也就是禅宗常说的“担枷过状”。祖师根据所呈纳的款状而了结公案即称之“据款结案”。

不难看出,“V+款”类词语都包含有共同义素“供词”、“罪状”,我们认为,这个义素是“款”所具备的。“款”有言说、陈述之义,如唐杨衡《冬夜举公房送崔秀才归南阳》:“强置一尊酒,重款百年心。”[22]又宋姜夔《八归》:“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别离。”[23]禅籍中亦有其例,如《五灯会元》卷二十《西禅鼎需禅师》:“师之友弥光与师书云:‘庵主手段,与诸方别。可来少款,如何?’师不答。”(X80/1565/422b)“少款”即是略说片言(指示心要或法要)。在“言说”义的基础上又引申指囚徒的供词,《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不问一款”,胡三省注:“狱辞之出于囚口者为款。款,诚也,言所吐者皆诚实。”[24]

“款”所指既已了然,“翻款”之义则思过半矣。《葛藤语笺》释“翻款”为“翻改前来妄言,再科列诚实之语”[25],大意不谬,但略显隐晦,有进一步阐释之必要。笔者认为,“翻款”简而言之就是翻案、翻供的意思。《续灯正统》卷二五《杭州府天目中峰明本禅师》:“龙牙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本上座今日为伊翻款去也,学道之人不识真,用识作么?只为从前认识神,也不较多。”(X84/1583/547a)龙牙言辞已落因果逻辑,是活生生地不明自性之“款”,明本禅师以一个问句和否定句的形式加以颠覆,警示学人莫寻因果理路。又如《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卷九《宗乘要义》:“‘尘劳永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黄蘗此语可谓十分切当,而今看来也是过后死语,不足以活人。山僧别用一机为他翻款,诸人试听取。良久,云:‘要得梅花香扑鼻,还他彻骨一番寒。’喝一喝下座。”(X70/1403/835b)一番寒彻骨才能换来梅花扑鼻香,比喻悟得佛法获证无上菩提必须付出巨大艰辛。黄蘗禅师所云乃世俗之见,无异于北宗所倡导的“渐修”。因此,天如和尚讥之为“过后死语”,也就是禅宗所谓的“死款”,不能指引学众明心见性,需要为之翻案。“要得梅花香扑鼻,还他彻骨一番寒”是翻供后的表述,在乎的是“梅花扑鼻香”般的真如本性,体现出南宗“顿悟”的禅观。

“公案”本指官府案牍,在宋代特指祖师具有典范型并需诠释判别的言行[26],上引两例中龙牙和黄蘗之语就是典型的“公案”。“公案”如果程式化就沦落为“陈言”,成为学人自证自悟的一大障碍。为了启发学人,后世禅师往往采用否定或者反问等表达手段颠覆前代祖师经典“公案”,呵佛骂祖,无所不为,这也就是所谓的“翻案法”。公案审判之法引入祖师禅堂,翻案之风盛行禅林。因此,大量世俗行业语如“打锁敲枷”、“忙枷瞎棒”、“一状领过”、“和赃捉败”、“抱脏叫屈”、“罪不重科”、“停囚长智”、“一字入公门,九牛车不出”等频频出现于禅堂问答中,司狱行话变成了祖师惯用语,“V+款”类词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并流行开来的。这也是世俗行业语进入禅宗话语圈并成为禅宗行业语的典型例证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开.五灯会元词语考释[A].艺文述林:语言学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218.

[2] 吴蒙.“黎明”的定义[J].中国语文,1980,(1):73.

[3] 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A].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984.

[4] 萧统.文选[A].李善,等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226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79.

[5] 钱大昕.恒言录[M].陈鳣,广证.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129.

[6] 戴侗.六书故[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226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89.

[7] 韩孝彦,韩道昭.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A].释文儒,等删补.续修四库全书:229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3.

[8] 雷汉卿.禅籍方俗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0:650-651.

[9][1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27,237.

[10][22] 御定全唐诗[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26册,1427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18-319,653.

[11] 翟灏.通俗编(附直语补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755.

[12] 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46.

[14] 孔颖达,等.礼记正义[A].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82.

[15] 萧统.文选[A].李善,等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30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58.

[16] 骆宾王.骆丞集[A].颜文选,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65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91.

[17] 苏顺钦.苏学士集[A].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92册 [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4.

[18]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1299-1301.

[19][20][25] [日]方泽胜弘,等.禅语辞书类聚(二)·葛藤语笺[M].京都:日本禅文化研究所,1992:48,48,48.

[21] 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5015.

[23]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88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91.

[24] 司马光.资治通鉴[M].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6589.

[26] 周裕锴.禅宗语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04.

猜你喜欢
语录禅师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语录
语录
语录
爆笑语录(之一)
命 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