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培
老北京人在夏季来临时,会根据自家的条件,把居住的环境弄得很凉爽。天棚,也叫凉棚,自明清至民国时期,北京的皇宫王府,达官贵人以及胡同中的大宅门、四合院儿,街市中的大饭庄、大商场都讲究搭天棚,以遮骄阳祛暑热。搭天棚,也叫搭天花、搭彩、搭凉棚,有席棚、布棚、玻璃棚等数种。老北京时除用于乘凉防酷热外,也常用于四合院儿或饭庄里办喜事,如娶媳妇嫁闺女,老人做寿,儿孙出生后办满月,以及丧事等。老北京时有专门经营搭棚的棚铺,每逢进入夏季就自带席箔、杉槁、麻绳等物料给住户去搭棚。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家每年都要在小四合院儿中搭个棚。我小时候也在院儿里见识过那些搭棚匠的娴熟技艺。这些棚匠搭棚立杉杆架子时讲究不刨坑,平地立起,整个棚架子严丝合缝,中间绝无一柱。其中有个瘦小的棚匠,爬杆登高非常敏捷利落, 噌噌几下子就爬到几丈高的杆上端,就像“猴子爬杆”那样灵巧快捷,当时把我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仅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在我家的四合院儿搭起一座高耸遮过院落房顶的大棚。那棚的四面都留有通风透气的空当,天棚正中还搭有两三个可启闭的“天井”,好比汽车的天窗,早晚可拉开卷席通风透气,非常方便。席棚在伏天后,仍由父亲找的棚铺匠人们拆除。天棚下既是大人们乘凉休闲之所,也是我们这些小孩儿跳猴皮筋、跳房子、抽陀螺、拍洋画儿、翻花绳等游戏的最佳游乐场。
在我的回忆里,家里居住的四合院儿平房,门窗前有一个很宽的走廊,其他厢房的房檐也很宽。现在想想这样的设计恰恰是运用了冬夏季日影的角度,以使那房间内冬暖夏凉。另外,我还听大宅门里的老人讲,在大宅门的堂屋间还多设有前后可通行的“穿堂门”,居室前后墙也有可启闭的窗户。夏天到来,房子的门窗都会换上铁纱的窗扇,屋门悬挂上湘帘或翠竹帘,这样的设计使居室内前后就有了过堂风。
老北京寻常百姓住所的窗户亦都会跟着季节发生万化——糊上冷布,即用纱织成的很稀的带有空隙孔的一种制品。老北京时还专有经营冷布的商铺。我母亲还会用小木棍及糊窗户用的高粱纸做成可上下卷动的卷窗。她白天卷起来,夜间拉下来,这既可御暑热、保证通风纳凉,又可防蚊蝇,极实用方便。
老北京曾流传一句“天棚鱼缸石榴树”的俗语,描绘的是四合院儿夏日里的风光。我小时候,北京的四合院儿除种有枣树、核桃树、香椿树外,我家的那个四合院儿,邻居一位老爷子还特喜爱盆栽石榴树,石榴树每逢五月开花,八月结果,那红红的大石榴多籽,寓意着多子多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之意。在院儿里养金鱼是老爷子的另一项休闲爱好,他在青花瓷盆、陶瓦盆或大水缸中养鱼,并在盆中植养些睡莲、荷花及水草。院子里有了大小不一的水缸、水盆,也透着几丝水的清凉。那个老爷子是个特开朗的人,曾经还很认真地和我说:“院子里养鱼,以后咱们院里的人都会富贵有余(鱼)。”
我儿时,就在这样的四合院儿度过每一个夏天。在天棚下鱼缸石榴树间跳皮筋儿、抽汉奸、跳房子。或者坐在父亲的腿上,聚精会神地看他们下象棋、喝着茶、侃大山。虽然同样是北京的三伏天,没有空调、冰箱、电扇,但过得一样怡然惬意,至今记忆犹新。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