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亚萍
【设计理念】
练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数学书中占了将近五分之二的篇幅。但练习课难上或上不好,一直是一线教师共同的心结。无独有偶,笔者前不久有幸听了天台县赵晶莹老师的“认识钟表的练习”,也让笔者顿悟到要上好练习课,就要遵循学生学习起始点,着眼学生知识生长点,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点,关注学生发展关键点。
【教学目标】
1. 结合操作,学生进一步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 学生在认识钟表中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教学片断】
一、生活情境导入,复习整时
1. 书本P86第4题
(1)请学生连线。
(2)评一评,小明的安排怎么样?
2.操作体验
(1)请学生在钟面上拨出8时,并请学生介绍拨8时的方法。
(2)请学生再拨12时,并与6时进行比较。说说联系与区别。
(3)同桌之间互相拨一拨10时和11时。
3.认、读、写整时
师拨时刻,学生认时刻并写下来。
(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时间,4时,这个时间小明在上体育课,6时,小明最喜欢的海绵宝宝开始播放了,7时,这个时间爸爸最喜欢的中央新闻联播开始了。)
二、体验时间顺序
1. 讨论过1小时是几时
(爸爸7时看新闻联播,再过1小时,小明要睡觉了,那是几时?)
(1)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想法。
(2)课件演示,进一步加深印象。
(3)在情境中辨析早上8时和晚上8时。
2.在具体情境中再次体验
(1)小明周末早上8时去“九九回归林”玩,打算2小时后回家,回家是几时?
(2)小明妈妈晚上9时睡觉,小明比妈妈早一个小时睡,小明睡觉是几时?
3.应用练习
过1个小时是几时?
三、接近整时(选一选)
1.在校园生活中体验
情境一:上午小朋友在认真地学习。选项“快9时了,9时多一点儿,9时”。
情境二:中午小朋友吃好饭排队。选项“快12时了,快11时了,11时多一点”。
情境三:下午小朋友上体育课。“快3时了,快2时了,2时多一点”。
情境四:下午小朋友打扫卫生。“4时,4时过一点儿”。
2.分别请学生用手势表示选项
3.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看的
4.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感知“快几时了、几时、几时过一点儿”
四、综合运用
【教学反思】
有效的练习课应该遵循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特点,为学生搭建练习阶梯,从基本练习入手,过渡到变式练习,发展到综合练习,最后延伸到拓展练习,让这些练习融于问题解决中。
一、遵循学生学习起始点,融基础练习于实践操作中
已经会认、读、写整时是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教学这一节课时,赵老师利用教材习题,创设“快乐周末”这一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连线感受时间的先后顺序,体验一天内特定时间段与事件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从课堂的反馈情况来看,孩子连线正确率高达95%,可见学生已经具有较高的学习起点。接下来,赵老师顺学而导,放手让学生开展拨整时、认整时、读整时、写整时等实践操作活动,学生在拨一拨,说一说,比一比中巩固对整时的认知,理解内化了认读整时的方法。
二、着眼学生知识生长点,融变式练习于情境体验中
赵老师将变式练习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问题(“7时爸爸看新闻联播,过1小时小明要睡觉了”,“8时出发,2小时后回家”,“妈妈9时睡,小刚提早1小时,小刚几时睡”),这样的变式练习,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学生脑中不再是简单的出现7时,8时,9时,而是根据具体情境,体验、感悟“过1小时,2小时后,提早1小时”的具体意义。课堂上,有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8时过两小时是10时,有些学生用8+2来表达自己对2小时后的理解。但这样的练习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认知难度的,需要老师的引领和点拨,赵老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了“7时过1小时”的全过程,将隐性的思考过程显性化,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整时的先后顺序,为以后学习几时几分作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第一次感受了时、分之间的关系。
三、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点,融综合练习于解决问题中
本课的“快几时和几时过一点”一直是学生的认知难点,也是易错点。赵老师将这块综合性内容融于实际问题中,让学生选择“上课、排队、做眼保健操、打扫卫生”的时间,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但由于这类题难度较大,尤其是8时55分这个钟面上的时刻,在学生看来,时针已经指着9了。到底是9时多一点,还是快9时呢?学生时常会产生认知冲突。要为孩子解惑,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点拨了。课上赵老师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来辩一辩,说一说,再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逐步感受“快到几时了、几时、几时过一点”,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整时的认识,而且还提升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学生发展关键点,融发展练习于实践运用中
这里的关键点重在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思维难度的提升,既能够使学生通过方法的迁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训练。赵老师安排“你会画吗”这一内容,学生既要认读出前4个钟面的时刻,又要找到4个时刻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还要根据认读整时的方法,确定时针、分针的位置,这是一道集知识与思考于一身的拓展练习。赵老师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始终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身边,在学生经历一番积极思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可谓四两拨千金,知道答案的学生对解题方法更加明晰,不太懂的学生此时也能恍然大悟了。
整堂课,赵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了一个个具有现实背景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级级阶梯,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知不觉地拾级而上,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方法去思考,不仅巩固了基本知识技能,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切实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endprint
【设计理念】
练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数学书中占了将近五分之二的篇幅。但练习课难上或上不好,一直是一线教师共同的心结。无独有偶,笔者前不久有幸听了天台县赵晶莹老师的“认识钟表的练习”,也让笔者顿悟到要上好练习课,就要遵循学生学习起始点,着眼学生知识生长点,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点,关注学生发展关键点。
【教学目标】
1. 结合操作,学生进一步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 学生在认识钟表中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教学片断】
一、生活情境导入,复习整时
1. 书本P86第4题
(1)请学生连线。
(2)评一评,小明的安排怎么样?
2.操作体验
(1)请学生在钟面上拨出8时,并请学生介绍拨8时的方法。
(2)请学生再拨12时,并与6时进行比较。说说联系与区别。
(3)同桌之间互相拨一拨10时和11时。
3.认、读、写整时
师拨时刻,学生认时刻并写下来。
(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时间,4时,这个时间小明在上体育课,6时,小明最喜欢的海绵宝宝开始播放了,7时,这个时间爸爸最喜欢的中央新闻联播开始了。)
二、体验时间顺序
1. 讨论过1小时是几时
(爸爸7时看新闻联播,再过1小时,小明要睡觉了,那是几时?)
(1)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想法。
(2)课件演示,进一步加深印象。
(3)在情境中辨析早上8时和晚上8时。
2.在具体情境中再次体验
(1)小明周末早上8时去“九九回归林”玩,打算2小时后回家,回家是几时?
(2)小明妈妈晚上9时睡觉,小明比妈妈早一个小时睡,小明睡觉是几时?
3.应用练习
过1个小时是几时?
三、接近整时(选一选)
1.在校园生活中体验
情境一:上午小朋友在认真地学习。选项“快9时了,9时多一点儿,9时”。
情境二:中午小朋友吃好饭排队。选项“快12时了,快11时了,11时多一点”。
情境三:下午小朋友上体育课。“快3时了,快2时了,2时多一点”。
情境四:下午小朋友打扫卫生。“4时,4时过一点儿”。
2.分别请学生用手势表示选项
3.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看的
4.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感知“快几时了、几时、几时过一点儿”
四、综合运用
【教学反思】
有效的练习课应该遵循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特点,为学生搭建练习阶梯,从基本练习入手,过渡到变式练习,发展到综合练习,最后延伸到拓展练习,让这些练习融于问题解决中。
一、遵循学生学习起始点,融基础练习于实践操作中
已经会认、读、写整时是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教学这一节课时,赵老师利用教材习题,创设“快乐周末”这一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连线感受时间的先后顺序,体验一天内特定时间段与事件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从课堂的反馈情况来看,孩子连线正确率高达95%,可见学生已经具有较高的学习起点。接下来,赵老师顺学而导,放手让学生开展拨整时、认整时、读整时、写整时等实践操作活动,学生在拨一拨,说一说,比一比中巩固对整时的认知,理解内化了认读整时的方法。
二、着眼学生知识生长点,融变式练习于情境体验中
赵老师将变式练习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问题(“7时爸爸看新闻联播,过1小时小明要睡觉了”,“8时出发,2小时后回家”,“妈妈9时睡,小刚提早1小时,小刚几时睡”),这样的变式练习,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学生脑中不再是简单的出现7时,8时,9时,而是根据具体情境,体验、感悟“过1小时,2小时后,提早1小时”的具体意义。课堂上,有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8时过两小时是10时,有些学生用8+2来表达自己对2小时后的理解。但这样的练习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认知难度的,需要老师的引领和点拨,赵老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了“7时过1小时”的全过程,将隐性的思考过程显性化,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整时的先后顺序,为以后学习几时几分作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第一次感受了时、分之间的关系。
三、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点,融综合练习于解决问题中
本课的“快几时和几时过一点”一直是学生的认知难点,也是易错点。赵老师将这块综合性内容融于实际问题中,让学生选择“上课、排队、做眼保健操、打扫卫生”的时间,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但由于这类题难度较大,尤其是8时55分这个钟面上的时刻,在学生看来,时针已经指着9了。到底是9时多一点,还是快9时呢?学生时常会产生认知冲突。要为孩子解惑,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点拨了。课上赵老师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来辩一辩,说一说,再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逐步感受“快到几时了、几时、几时过一点”,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整时的认识,而且还提升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学生发展关键点,融发展练习于实践运用中
这里的关键点重在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思维难度的提升,既能够使学生通过方法的迁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训练。赵老师安排“你会画吗”这一内容,学生既要认读出前4个钟面的时刻,又要找到4个时刻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还要根据认读整时的方法,确定时针、分针的位置,这是一道集知识与思考于一身的拓展练习。赵老师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始终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身边,在学生经历一番积极思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可谓四两拨千金,知道答案的学生对解题方法更加明晰,不太懂的学生此时也能恍然大悟了。
整堂课,赵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了一个个具有现实背景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级级阶梯,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知不觉地拾级而上,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方法去思考,不仅巩固了基本知识技能,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切实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endprint
【设计理念】
练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数学书中占了将近五分之二的篇幅。但练习课难上或上不好,一直是一线教师共同的心结。无独有偶,笔者前不久有幸听了天台县赵晶莹老师的“认识钟表的练习”,也让笔者顿悟到要上好练习课,就要遵循学生学习起始点,着眼学生知识生长点,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点,关注学生发展关键点。
【教学目标】
1. 结合操作,学生进一步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 学生在认识钟表中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教学片断】
一、生活情境导入,复习整时
1. 书本P86第4题
(1)请学生连线。
(2)评一评,小明的安排怎么样?
2.操作体验
(1)请学生在钟面上拨出8时,并请学生介绍拨8时的方法。
(2)请学生再拨12时,并与6时进行比较。说说联系与区别。
(3)同桌之间互相拨一拨10时和11时。
3.认、读、写整时
师拨时刻,学生认时刻并写下来。
(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时间,4时,这个时间小明在上体育课,6时,小明最喜欢的海绵宝宝开始播放了,7时,这个时间爸爸最喜欢的中央新闻联播开始了。)
二、体验时间顺序
1. 讨论过1小时是几时
(爸爸7时看新闻联播,再过1小时,小明要睡觉了,那是几时?)
(1)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想法。
(2)课件演示,进一步加深印象。
(3)在情境中辨析早上8时和晚上8时。
2.在具体情境中再次体验
(1)小明周末早上8时去“九九回归林”玩,打算2小时后回家,回家是几时?
(2)小明妈妈晚上9时睡觉,小明比妈妈早一个小时睡,小明睡觉是几时?
3.应用练习
过1个小时是几时?
三、接近整时(选一选)
1.在校园生活中体验
情境一:上午小朋友在认真地学习。选项“快9时了,9时多一点儿,9时”。
情境二:中午小朋友吃好饭排队。选项“快12时了,快11时了,11时多一点”。
情境三:下午小朋友上体育课。“快3时了,快2时了,2时多一点”。
情境四:下午小朋友打扫卫生。“4时,4时过一点儿”。
2.分别请学生用手势表示选项
3.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看的
4.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感知“快几时了、几时、几时过一点儿”
四、综合运用
【教学反思】
有效的练习课应该遵循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特点,为学生搭建练习阶梯,从基本练习入手,过渡到变式练习,发展到综合练习,最后延伸到拓展练习,让这些练习融于问题解决中。
一、遵循学生学习起始点,融基础练习于实践操作中
已经会认、读、写整时是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教学这一节课时,赵老师利用教材习题,创设“快乐周末”这一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连线感受时间的先后顺序,体验一天内特定时间段与事件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从课堂的反馈情况来看,孩子连线正确率高达95%,可见学生已经具有较高的学习起点。接下来,赵老师顺学而导,放手让学生开展拨整时、认整时、读整时、写整时等实践操作活动,学生在拨一拨,说一说,比一比中巩固对整时的认知,理解内化了认读整时的方法。
二、着眼学生知识生长点,融变式练习于情境体验中
赵老师将变式练习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问题(“7时爸爸看新闻联播,过1小时小明要睡觉了”,“8时出发,2小时后回家”,“妈妈9时睡,小刚提早1小时,小刚几时睡”),这样的变式练习,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学生脑中不再是简单的出现7时,8时,9时,而是根据具体情境,体验、感悟“过1小时,2小时后,提早1小时”的具体意义。课堂上,有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8时过两小时是10时,有些学生用8+2来表达自己对2小时后的理解。但这样的练习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认知难度的,需要老师的引领和点拨,赵老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了“7时过1小时”的全过程,将隐性的思考过程显性化,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整时的先后顺序,为以后学习几时几分作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第一次感受了时、分之间的关系。
三、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点,融综合练习于解决问题中
本课的“快几时和几时过一点”一直是学生的认知难点,也是易错点。赵老师将这块综合性内容融于实际问题中,让学生选择“上课、排队、做眼保健操、打扫卫生”的时间,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但由于这类题难度较大,尤其是8时55分这个钟面上的时刻,在学生看来,时针已经指着9了。到底是9时多一点,还是快9时呢?学生时常会产生认知冲突。要为孩子解惑,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点拨了。课上赵老师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来辩一辩,说一说,再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逐步感受“快到几时了、几时、几时过一点”,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整时的认识,而且还提升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学生发展关键点,融发展练习于实践运用中
这里的关键点重在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思维难度的提升,既能够使学生通过方法的迁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训练。赵老师安排“你会画吗”这一内容,学生既要认读出前4个钟面的时刻,又要找到4个时刻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还要根据认读整时的方法,确定时针、分针的位置,这是一道集知识与思考于一身的拓展练习。赵老师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始终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身边,在学生经历一番积极思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可谓四两拨千金,知道答案的学生对解题方法更加明晰,不太懂的学生此时也能恍然大悟了。
整堂课,赵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了一个个具有现实背景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级级阶梯,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知不觉地拾级而上,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方法去思考,不仅巩固了基本知识技能,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切实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