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有德
王国维是近代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然而,他给学生的印象并不好。王力回忆:王国维留着辫子,戴着白色棉布瓜皮小帽;一到冬天,棉袍上勒条粗布腰带,俨然私塾里的冬烘先生模样。吴其昌回忆:王国维在课堂上,满口海宁官话,全班很少有人能够全部听懂。平时,王国维寡言少语,而且表情冷漠,让人极其乏味。
鲁迅深得国人敬重,文学青年更是崇拜、钦敬。可是,他在课堂上,却没有受到学生们的崇拜和喜爱。1927年,鲁迅在中山大学教授中国小说史。刚开始,因为久慕大名,选课的学生甚多,旁听者也不少。然而,很快,戏剧性的场面出现:起初还是座无虚席,可到后来,继续留下来听课者已是寥寥无几。鲁迅口才并不出色,又缺乏激情,且带着浓重的绍兴口音,学生们——尤其广东学生听起来非常吃力。
朱自清从教多年,还曾参加“五四”时期 “平民教育讲演团”,可是走进课堂仍然紧张,甚至时时“用手帕揩汗”,一旦说错,更是“现出窘迫甚至慌乱的神色”。而且,一直有个缺点,引述别人的多,个人见解少,因此选课的学生极少;甚至有时候,只有研究生王瑶一人听课。
闻一多具有诗人的胆汁质,又生性豪放,在青岛大学为学生讲授《离骚》时,总喜欢这样开头:“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讲到妙处,还会独自哈哈大笑。然而,学生们并不买账。1932年青岛大学学潮爆发,学生们便在黑板上写起了打油诗:“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原来闻一多上课时总是不自觉地发出“呵呵”的声音,没想到这也被学生们讽刺挖苦。
【素材解读】王国维、鲁迅、朱自清、闻一多皆是学识渊博的大师,久负盛名。可当大师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时,也有自己的“软肋”,可见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适用话题】1.人无完人;2.术业有专攻;3.扬长避短。endprint